【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售電網訊:日前,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小配電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能源基礎設施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工作組專家委員會完成組建,並於10月17日召開成立會議。而在此一天前,北京市2020年基礎設施REITs產業發展大會也成功舉辦。
不僅在北京,上海、河南等地今年以來都已啟動基礎設施REITs試點項目申報工作。能源電力行業內外,備受政府、企業、券商關注的REITs究竟為何物?又將為電力基礎設施的投資經營帶來哪些新變化?
為基礎設施資產「減負」
REITs可以將具有持續穩定收益的基礎設施領域資產或特許經營權益,轉化為流動性較強、可上市交易的標準化、權益型金融產品。
REITs本身並非新生事物,但其在國內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剛剛啟幕。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做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鼓勵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基礎設施行業開展REITs試點工作。
能源基礎設施REITs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彭立斌告訴記者,REITs試點工作的推進,與「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經濟發展路徑的提出密切相關。「加大包括能源電力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基建,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基礎設施REITs試點的推進,有助於強化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效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彭立斌進一步解釋稱,包括電力資產在內,我國在4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積累的基礎設施存量資產規模超過100萬億元,但這些資產整體存在隱患。「資產平均負債超過60%,意味著每年僅財務成本就超過3萬億元,幾乎與2019年全國企業所得稅(3.7萬億元)相當。此外,很多基礎設施呈現資產分散、權屬不清、使用不專業、管理不規範等低效狀態,難以為地方經濟發展持續提供『造血』功能。」
增量配電或迎「紅利」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電力基礎設施資產規模龐大。據估算,包括發電、輸電、配電等環節在內,我國電力基礎設施資產總額或超過20萬億元;與此同時,資產負債率偏高、財務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在電力行業更為顯著。
彭立斌認為,存量配電資產或將成為基礎設施REITs在電力行業的最大「紅利」。「即使是近年來參與增量配電改革的由存量配電資產『轉正』而來的配售電公司,也面臨著前期投資回收周期長、融資渠道不暢等問題。而這些項目一旦運行3年且現金流為正,即可採用REITs方式公開上市交易發行不超過80%的權益,以此來降低債務槓桿、減少財務成本。同時,通過引進金融機構參與項目長期投資,可有效減輕企業資金壓力,現金流得到改善,使增量配電網持續經營能力得以保持。」
「與貸款、債券和其他大多數融資工具相比,REITs不增加負債,同時有權屬清晰和良好現金流的資產作為回報保障。」彭立斌說,「對外部投資者而言,可以向全國人民分享改革開放至今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果。對項目本身而言,REITs通過盤活巨額存量資產,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項目投資效率,使金融和實體經濟實現高度融合。」
資產走向「成熟」是核心
作為向社會放開投資的金融產品,REITs試點對於資產標的也給出了篩選標準。根據中金公司整理的一份REITs適用資產的條件,REITs的發行原則上要求運營3年以上、期間總體保持盈利或經營淨現金流為正、不依賴第三方補貼、預計未來3年淨現金流分派率原則上不低於4%。
彭立斌補充說,增量配電項目想要參與REITs試點,其必須是存量配電資產、具備供電特徵、有3年運行收費記錄、有清晰權屬的資產持有人,並且有多個用戶提供的收入來源。
不難看出,按照REITs的參與標準和條件,目前大量新建增量配電項目仍未實現穩定運行和盈利,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暫時難以參與REITs試點,但對於已經投運較長時間的存量配電資產,一旦成功發行REITs,最多可以快速回收超過80%的資本金,財務狀況將得以大幅改善。「與各類金融工具相比,中國版基礎設施REITs作為權益類融資,有著最低的籌集成本,對於負債比例高、投資周期較長的電力項目而言,不僅是最合適的金融工具,更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彭立斌指出。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REITs論壇2020年會上,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韓志峰提出,不應簡單把REITs當成金融產品或融資手段。「發行REITs想要獲得比較好的投資回報,核心在於把資產運營管理好。讓資產的運營效率提升、收益提升,為投資人帶來更多的分紅收益,這才是推行REITs的目的所在。」
原標題: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將給電力行業帶來什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