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目前已有銀行實行逾期60天以上貸款全部計為不良貸款。
繼去年監管層要求各銀行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貸款中後,近日,有消息稱,有地方銀保監部門鼓勵有條件的銀行將逾期6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確有部分地方監管部門提過這一說法,目前並非針對整個行業,而是針對部分銀行提出。
華東地區一位接近監管處人士對記者表示,近期正在對個別城商行進行調研,排摸整體不良情況,是否將逾期6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還有待調查。
若將逾期6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那麼銀行將面臨著提高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比例的影響,從而對銀行的利潤、資本充足率、不良率、撥備覆蓋率等經營指標造成壓力,尤其是對一些風險管控能力不足的銀行。不過目前這一要求並非硬性監管要求,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更廣的範圍內推廣實行難度較大。
一位來自大型股份行的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對於資產質量較高的商業銀行而言,嚴格要求不良貸款的認定標準影響有限。他解釋稱,一來從三個月縮短至兩個月,時間跨度不大;二來判斷不良的標準是多維度的,逾期時長只是其中一項因素。
上述人士還表示,除了對不良貸款認定的嚴格把控外,監管也鼓勵銀行增加撥備和核銷,以控制利潤增速、做好預期調控,做實資產質量。
不過從收緊不良貸款認定口徑來看,監管部門對於貸款分類準確性的要求正變得更為嚴格。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稱,監管層導向是以更審慎嚴格的標準來對待銀行的資產質量,同時也讓不良貸款的數據更加真實地反映資產質量。
事實上,自2017年嚴查銀行亂象開始,監管就對銀行真實反應不良貸款氣情況進行高要求。如去年下半年,要求各銀行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計入不良貸款中,受此影響,部分中小銀行出現不良率大幅飆升的情況。再如去年3月,銀保監會還發布《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督促商業銀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真實反映資產質量,騰出更多信貸資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銀行實行逾期60天以上貸款全部計為不良貸款。如六大國有行之一的郵儲銀行,在2018年業績發布會上稱,截至2018年末,逾期3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比重已達到97%,逾期60天以上貸款已基本全部納入不良。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 王曉武_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