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美國在2019年5月正式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起,不顧一切打壓華為,已經到了徹底針鋒相對的階段了。而作為華為的供貨商,臺積電、高通等都在為華為發聲,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維護華為利益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資本逐利,華為大訂單這一塊「肥肉」,誰都不想失去。
然而美國步步緊逼,從禁止高通等向華為出口晶片到限制美國技術使用,每一次的限制政策更加收緊,波及範圍更大。
然而,面對美國的高壓手段,臺積電很快就服軟,早就宣布將斷供華為。臺積電、中芯國際已經宣布,不再為華為代工麒麟晶片,後果就是麒麟晶片直接停產。臺積電在今年9月15日之後就將正式斷供華為,目前也正在開足馬力履行此前華為的訂單,生產華為的麒麟9000晶片。這批採用目前最先進的5nm工藝的晶片,也將是麒麟晶片的「絕唱」。
原本這也不是臺積電的錯,畢竟對於一家企業而言,臺積電也是在美國威脅下被迫斷供。然而在美國剛加大施壓力度後不久,臺積電就開始了「秀肌肉」。
華為原本是臺積電的大客戶,僅在2019年就貢獻了361億元銷售額,佔其總營收的14%。臺積電雖然損失了華為的訂單,但卻有英特爾送來的晶片代工大單,以及蘋果即將發布的iPhone12也需要大量晶片。一進一出,臺積電市值不斷飆升,2020年上半年,臺積電累計營收約是6212.96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35.2%,大大超出預期。失去了華為的日子似乎看起來也還算滋潤。
幾乎在華為遭遇史詩級斷供壓力的同時,臺積電官網發布消息稱,截至今年 7 月,臺積電已經生產超過 10 億顆7nm晶片。這些晶片用於 100 個以上的產品,供給蘋果在內的全球幾十家公司。臺積電此舉在網友們看來,似乎頗有「秀肌肉」的嫌疑。
而臺積電「當家掌門」一番話,更是透露出其傲慢的姿態。
針對目前的局勢,國家也開始重視提升國產晶片的製造能力,被寄予厚望的則是中芯國際。正當大陸上下一心試圖在技術上實現突破,衝出美國的封鎖牢籠時,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卻隔岸大潑冷水,他直言不諱地說,大陸就算以舉國之力發展晶片產業,也很難取得成功。
張忠謀的一席話無疑是為臺積電站臺,暗示只有臺積電掌握高精尖技術,大陸根本無法超越。
張忠謀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大臺積電大規模、高效的生產以及產品質量和可靠性高,給他帶來的底氣。臺積電作為第一個支持7nm製程工藝並大批量生產的企業,目前也已掌握最先進的5nm製程工藝並能夠量產。而大陸才剛剛起步,他認為晶片的技術積累,就算大陸舉全國之力,也難以靠「砸錢」砸出來。
張忠謀這話說的並非毫無道理,但是他或許低估了「舉全國之力」的決心。我國並不是第一次遇到技術封鎖,在建國以來,西方就一直對我們實施技術封鎖,然而歷史證明了技術封鎖似乎沒有達到效果。否則美國現在何以寧可扯掉民主自由的面具,也要如此不擇手段?
固然,砸錢砸不出技術,但是砸錢在人才身上,或許就有不一樣的結果。華為不是孤軍奮戰,國內的相關製造企業也展現出了團結,他們「壕氣」地開出高薪,將臺積電上百名工程師挖走,包括臺積電的資深高管在內的100餘名工程師相繼離開臺積電,這麼算下來,臺積電不僅失去了華為,還失去了人才。真可謂是人財兩空。臺積電今年的招聘季上,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稱招聘人數為8000人,此前,這個數字一般穩定在4000左右。
而反觀華為,已經迅速著手開始突破晶片封鎖。華為宣布將全面紮根進入晶片半導體領域,順帶在新材料、終端製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而國內也在配合華為突圍,國家決定,中國晶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而2019年我國晶片自給率僅為30%左右。可見,未來5年,我國將會迎來晶片製造的全面爆發。一旦國內企業擺脫晶片依賴,可以自給自足,美國的封鎖也就不攻自破,臺積電「躺贏」的局面還會繼續嗎?
臺灣「舉省之力」能造出來的晶片,大陸為何造不出來?張忠謀固然是個優秀的企業家,但這一次,倘若真是看低大陸的製造業,也許他真的看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