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大約1.6億年

2020-12-28 川北在線網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大約1.6億年

時間:2020-12-24 17:44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大約1.6億年 路邊一處斷崖上的剖面,顏色和輪廓與周圍有所不同。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

  原標題: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大約1.6億年

  路邊一處斷崖上的剖面,顏色和輪廓與周圍有所不同。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隨即,李先生將情況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報告,博物館立即派專家前往現場勘查並妥善保護。

  資料圖  

 

  21日晚間,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經專家初步認定,已基本確定為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根據化石的肢骨判斷,恐龍體型較大。「化石的長度還是很長的,約有1.1米左右。」

 

  據李先生介紹,當時在路邊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時,自己興奮不已。他連忙走近仔細查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推測。李先生認為,這應該是恐龍的腿骨化石,但具體是脛骨還是肱骨,自己不能確定。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說,下一步,博物館準備把專用機器和設備運往現場,將化石挖掘出來後,送到博物館研究收藏。在這塊化石周圍是否存在其他關聯化石,還需要進一步發掘研究。

 

  據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介紹,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大山鋪正好處於河湖交匯處,屬於湖泊三角洲的沉積環境,大山鋪一帶出露的多為中侏羅統地層,「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而之後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雖然體型變得巨大,但是種類與侏羅紀相比較少。」

 

  他說。「自貢4000多平方公裡的地域內,至今已發現了161個恐龍化石點,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少見的。」江山介紹,20日發現的這個恐龍化石點,是第161個。而在大安發現的恐龍化石,佔全市將近四成。

 

  延伸閱讀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目前已發現白堊紀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十幾種。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我國東北地區恐龍時代古生態、古氣候、古環境、古植被演變提供了重要證據。」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峽谷上接小興安嶺餘脈,下至海倫市東方紅水庫上遊,谷長10餘公裡,是小興安嶺西坡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該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森林更新演替良好,物種多樣性豐富。2018年以來,海倫市先後三次邀請多所國家權威機構的古生物學專家前來考察研究。

 

  「此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呈礫石態廣泛分布於河谷中,產出量大。化石個體較其他地區的大。化石類型豐富,既有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又有恐龍、龜鱉類等爬行動物。」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說,「其中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

 

  根據研究,程業明推斷,海倫地區在晚白堊世為舒緩的濱淺湖環境,河流縱橫,海倫大峽谷正處於河流和湖泊交匯處。當時氣候應溫暖溼潤,植被茂盛,蕨類植物和松柏類裸子植物生長,湖岸有龜鱉類、恐龍類等其他脊椎動物生活和繁衍,形成良好的陸相生態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白堊紀樹蕨類、蘇鐵類、松柏類3大類植物化石,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化石,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3大類動物化石。通過綜合室內整理和區域地層對比,初步認為海倫大峽谷地層應屬於晚白堊世-新近紀地層。

 

  專家認為,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的發現為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提供重要依據。同時,該地古生物化石矽化程度高,古生物本身結構構造保存完整,且具有典型環境指示特徵,是展示地質歷史變遷、化石埋藏和發掘的極好地球科學科普場所,應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保護利用。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路邊一處斷崖上的剖面,顏色和輪廓與周圍有所不同。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
  • 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1.6億年前恐龍化石,網友:不愧是恐龍之鄉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小腿骨化石
    來源:央視網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
  • ​四川自貢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已運抵自貢恐龍博物館
    四川自貢市有「恐龍之鄉」之城,在自貢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近日,市民在自貢市大山鋪發現恐龍化石,經過專家勘查和充分準備,自貢恐龍博物館專業人員對這一恐龍化石進行了挖掘,到23日18時,這塊恐龍化石終於與周邊的巖石完整分離。現場發掘人員多人合力抬起這塊重約三四百斤的恐龍化石,將化石安全運抵自貢恐龍博物館。
  • 四川古藺現罕見怪石 專家:或是距今4億年的菊石化石
    鍾旭娟 姚茂璇 封面新聞記者 李華剛 攝影報導四川古藺縣土城鎮風光村一村民家中珍藏著一塊神秘的石頭,看上去就像一條蜷縮的蛇。村民王美權說,這是他3年前外出辦事在路上撿到的。有人分析這是個寶貝叫「盤角石」,可以收藏;也有人說這就是塊普通石頭,價值不大……3年前的一天,瀘州市土城鎮風光村村民王美權和朋友去貴州辦事,當他們行至貴州與四川交界處的一條石板路時,王美權發現一塊特別的石頭,「一角鑲嵌著像盤蛇一樣的圖案」。出於好奇,王美權和朋友合力將這塊重約40斤的石頭搬起,想一探究竟。
  • 確認是恐龍化石!
    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時,發現疑似恐龍化石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恐龍化石 恐龍股骨可能性大,已啟動發掘
    12月21日,四川自貢市民李先生在散步時意外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當即報告自貢恐龍博物館。12月22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相關專家初步查看後確認,這是一具距今約1.6億年的蜥腳類恐龍的骨骼化石。(紅星新聞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發掘現場 袁偉 攝影12月23日上午,現場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等專家抵達發現地參與發掘和研究工作。
  • 美國專家發現世界「第一朵花」 距今1.3億年(圖)
    花朵生長在距今1.25至1.3億年前白堊紀早期 人民網8月20日訊 綜合報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近日發表研究報告,稱多年前發現的一塊化石,專家近日重新研究,發現相信是全地球第一朵「花」。該花遠在距今1.25至1.3億年前盛產於湖底,亦即是「白堊紀」(cretaceous)的早期時代。 該花學名為Montsechia vidalii,當年盛產於現今西班牙中部及南部的山區湖底。在白堊紀時代,是腕龍及禽龍生活的年代,它們大有可能曾經食過該花。儘管該花長得像雜草,但科學家認為它屬於開花植物或被子植物。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為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沿著湖邊走到一處被鑿開的巖壁時,從事了15年地質古生物研究的李飛下意識地望向巖壁的露頭。「哎呀!這好像一根恐龍的腿骨化石喲!」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正是一塊恐龍化石。據專家事後考證,這確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前往現場進行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大山鋪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出山」了
    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12月21日,自貢又發現一處恐龍化石點,這也是本地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23日傍晚,這塊恐龍化石被成功挖掘,安全運回自貢恐龍博物館。
  • 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發掘確定系蜥腳類恐龍股骨
    化石整體形狀逐漸顯露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12月22日,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15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
  • 河南現罕見史前巨獸化石:比恐龍早5千萬年
    在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恐龍稱霸地球近2億年。恐龍時代之前,地球上都是些什麼動物?近日,由河南省地質專家在濟源歷時兩年挖掘採集的一組古脊椎動物化石,經過三個月的修復,初露真容。這組化石經研究為距今2.59億年前的古生代動物,被命名為復齒河南龍,屬於似哺乳爬行動物。
  • 四川自貢新發現恐龍化石將被取出:系蜥腳類恐龍 股骨長1.1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12月23日上午10時,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王阿山,幾個男子正圍著21日剛剛發現的恐龍化石鼓搗著什麼。這是恐龍化石的發掘現場,這根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將在今天被取出,送往恐龍博物館。發掘現場,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等專家,與發掘人員一道,小心翼翼地開展發掘工作。「先要將化石周圍的泥土進行清理,然後用電鎬將旁邊的巖石與化石剝離開來,把化石儘可能地露出來,最後再用工具將小的圍巖清理,取出化石。」彭光照介紹。
  • 四川首個埋葬古生物群!樂山沙灣發現寒武紀早期化石庫
    原標題:四川首個埋葬古生物群!樂山沙灣發現寒武紀早期化石庫 「大家小心嘍!我們現在來到了5億歲寶貝『出沒』的位置了。」11月25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專家們來到了樂山沙灣「尋寶」,他們尋找的寶貝,是有「5億歲」的寒武紀古生物化石。
  • 1.9億年前的重慶是侏羅紀公園,生物學家找到證據:那裡全是恐龍
    根據新華社6月1日的報導,古生物學專家在重慶,發現了距今1.9億年的大型肉食類恐龍曾經在這裡出沒的證據,再次印證了此前對於重慶地區曾經是「侏羅紀公園」的猜想,證明在遠古時期,曾經有大群的恐龍生活在我國的土地上。如何找到「證據」的?
  • 這塊1億年前化石或是答案
    小龍蝦在中國被食用的歷史雖然只有幾十年,但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已成為小龍蝦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小龍蝦是上世紀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一直以來,這種說法被廣為接受。直到一塊距今1.4億年左右本土小龍蝦化石的出現,似乎正在打破小龍蝦是從日本引進中國的「事實」。
  • 1.2 億年前的蜥蜴化石公布,它和恐龍一個年代,竟是這樣死掉的
    1.2 億年前,為了奪食,一場激烈的打鬥,讓還沒成年的蜥蜴左腿骨折。後來儘管傷口癒合,但這隻未成年蜥蜴還是死亡了 ……蜥蜴化石標本2 月 28 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公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距今 1.2 億年的蜥蜴化石,從化石來看,這是一隻未成年的蜥蜴,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
  • 四川首現2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化石 研究員:對研究兩棲類動物起源和...
    楊曉川 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攝影報導9月28日,當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一行來到宜賓市翠屏區象鼻街道觀鬥社區村時,村民張華彬和妻子10天前在屋後發現的化石已經被夫妻倆用油布遮住保護起來。彭光照一行通過現場研究發現,該化石可能屬於三疊紀晚期,也就是距今約2億年前,是目前四川省首次發現的2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化石。據介紹,9月18日,張華彬和請來幫忙的工人們在整理屋後滑坡下來的石頭時,突然發現其中有兩塊帶紋路的石頭。「覺得這個紋路很好看,之前在網絡上也看到過相似的東西,有點像化石,就保護起來了。」
  • 中國是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巨型汝陽龍」竟是世界最大恐龍化石
    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鄉有座「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裡發現的生活於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億年至8500萬年間)的汝陽恐龍動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晚白堊紀早期的一個重要恐龍物證,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晚白堊紀早期恐龍研究上的空白,對研究大型蜥腳類和結節類恐龍的分布、遷徙、演化以及揭示恐龍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和最終的突然滅絕等具有重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