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大約1.6億年
時間:2020-12-24 17:44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大約1.6億年 路邊一處斷崖上的剖面,顏色和輪廓與周圍有所不同。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
原標題: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大約1.6億年
路邊一處斷崖上的剖面,顏色和輪廓與周圍有所不同。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隨即,李先生將情況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報告,博物館立即派專家前往現場勘查並妥善保護。
資料圖
21日晚間,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經專家初步認定,已基本確定為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根據化石的肢骨判斷,恐龍體型較大。「化石的長度還是很長的,約有1.1米左右。」
據李先生介紹,當時在路邊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時,自己興奮不已。他連忙走近仔細查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推測。李先生認為,這應該是恐龍的腿骨化石,但具體是脛骨還是肱骨,自己不能確定。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說,下一步,博物館準備把專用機器和設備運往現場,將化石挖掘出來後,送到博物館研究收藏。在這塊化石周圍是否存在其他關聯化石,還需要進一步發掘研究。
據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介紹,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大山鋪正好處於河湖交匯處,屬於湖泊三角洲的沉積環境,大山鋪一帶出露的多為中侏羅統地層,「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而之後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雖然體型變得巨大,但是種類與侏羅紀相比較少。」
他說。「自貢4000多平方公裡的地域內,至今已發現了161個恐龍化石點,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少見的。」江山介紹,20日發現的這個恐龍化石點,是第161個。而在大安發現的恐龍化石,佔全市將近四成。
延伸閱讀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目前已發現白堊紀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十幾種。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我國東北地區恐龍時代古生態、古氣候、古環境、古植被演變提供了重要證據。」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峽谷上接小興安嶺餘脈,下至海倫市東方紅水庫上遊,谷長10餘公裡,是小興安嶺西坡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該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森林更新演替良好,物種多樣性豐富。2018年以來,海倫市先後三次邀請多所國家權威機構的古生物學專家前來考察研究。
「此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呈礫石態廣泛分布於河谷中,產出量大。化石個體較其他地區的大。化石類型豐富,既有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又有恐龍、龜鱉類等爬行動物。」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說,「其中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
根據研究,程業明推斷,海倫地區在晚白堊世為舒緩的濱淺湖環境,河流縱橫,海倫大峽谷正處於河流和湖泊交匯處。當時氣候應溫暖溼潤,植被茂盛,蕨類植物和松柏類裸子植物生長,湖岸有龜鱉類、恐龍類等其他脊椎動物生活和繁衍,形成良好的陸相生態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白堊紀樹蕨類、蘇鐵類、松柏類3大類植物化石,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化石,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3大類動物化石。通過綜合室內整理和區域地層對比,初步認為海倫大峽谷地層應屬於晚白堊世-新近紀地層。
專家認為,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的發現為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提供重要依據。同時,該地古生物化石矽化程度高,古生物本身結構構造保存完整,且具有典型環境指示特徵,是展示地質歷史變遷、化石埋藏和發掘的極好地球科學科普場所,應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保護利用。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