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
此前報導: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時,發現疑似恐龍化石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稀奇: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
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恐龍化石。
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12月21日下午2時許,他和家人外出散步,來到住家附近的一工地。「在自貢發現恐龍化石,不稀奇;稀奇的是作為研究化石的,這是我第一次獨立發現恐龍化石。」李飛坦言,因為職業敏感,無論到哪種自然環境,他都會不自覺地去看看那裡的地質構造、巖層情況等。
散步過程中,李飛同樣是邊走邊看。「咦?那不是塊化石嗎?」走到環湖路邊,李飛看到一處被挖開的山坡,在坡腳位置,有一塊長條形石頭,顏色明顯與周邊不同。仔細辨認後,李飛分析認為,這是一塊恐龍骨骼化石,初步判斷可能是脛骨或是肱骨。隨即,他將情況報告給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市民李飛發現恐龍腿骨化石
李飛向紅星新聞記者詳細介紹,他分析認為,這是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長約110釐米,可能是恐龍的脛骨,即小腿骨。包裹化石的巖層為礫巖層,系高能量沉積環境,屬於侏羅紀晚期地層。正常的巖層是相對平整的,化石也應該是平的。但這塊化石呈斜立狀,因此可推斷,這是一隻在上遊已經死亡的恐龍,身體腐爛後,骨骼被湍急的河水衝至下遊,分散到各處,最終剩下一根脛骨沉積於此。由於水流速度快,其他較小的趾骨已經被衝散了。
專家:確認是恐龍腿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12月22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來到化石發現現場。現場位於一處凹地的小山坡坡腳,走近觀察可以看到,其形似一根殘缺的長骨頭,顏色以紫黑色為主,中心位置呈偏淺的肉紅色。
對於李先生的分析,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認同。江山說,經過初步研究,市民李先生發現的確實是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根據該化石的特徵分析,這是一具距今1.6億年的蜥腳類恐龍,體長大約在20米。
江山介紹,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而自貢大山鋪正好處於河湖交匯處,屬於湖泊三角洲的沉積環境,這一帶出露的多為中侏羅統地層。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而之後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雖然體型變得巨大,但是種類與侏羅紀相比較少。該化石是自貢境內至今為止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在自貢4000多平方公裡地域內,至今已發現161個恐龍化石點,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目前,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江山稱,明日(12月23日)館方工作人員會攜帶專業設備到現場,先用電鎬清理周邊的巖石,再使用鏨子等工具進行人工清理,清除圍巖。之後,工作人員會向周邊追溯,看是否還能發現有其他關聯化石。該化石發掘出來後,工作人員會用石膏做一個保護殼,將化石和石膏包形成一個整體(專業名稱:皮勞克),然後取出並運回博物館。運回館內後會開展進一步的保護和研究工作,「首先納入館內的藏品,再根據化石的具體價值,看是否作為展品,用於今後的展出。」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攝影報導
原標題:《確認是恐龍化石!》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