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侏羅紀」!重慶的恐龍化石、植物化石、蟲跡化石等你來發現

2021-01-04 慢新聞

提及化石,市民首先印入腦海的往往是展示在博物館裡的恐龍化石,每逢節假日,不少家長便會帶著小孩前去參觀學習、拍照留念。而身處野外的化石,你見過嗎?日前,就有市民在北碚區鐵廠溝發現了不少植物化石、蟲跡化石和恐龍化石的蹤影,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也去打探了一番。

愛找化石的老伍

4月6日下午,北碚區澄江鎮鐵廠溝豔陽高照,不少市民在垂釣、踏青。報料者是今年58歲的伍定金,他是西南大學圖書館館員,也是中國觀賞協會會員,老伍一身驢友打扮,因為平時喜歡登山、跑步,精瘦、黝黑的他看起來只有50歲出頭。

老伍介紹,因為有從事地質勘探的朋友,他也耳濡目染學習了一些地質知識,對這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2017年,因為當地舉行了旅遊活動,他來到鐵廠溝附近的雲霧山爬山遊玩,意外發現了有蟲跡化石的蹤影。老伍根據地質知識判斷,化石一般不會孤立存在,如果沿著生物地層帶找尋,可能還有其他化石存在。

於是,這兩年老伍休息時就時常在鐵廠溝轉悠,他也發現了數個化石遺蹟。他還邀請了在北碚自然博物館工作的朋友和一幹西南大學的老師,他們帶著小孩共同前來踏青觀賞。

留下化石帶走記憶

4月的雲霧山,山間遍布了農村種植的李子樹,已經結起青澀果實;少量的廣柑樹正在開花,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香氣。在老伍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山路前行,約20分鐘後,我們在山石間看到了第一處蟲跡化石,約莫成人拇指粗細,蜿蜒的印刻在石上。另一處,則有些斑駁髒亂,外行看不出門道,但在老伍看來,卻有一種奇異的美感。他道:「你看這個蟲跡好漂亮,有一種不規則的美。」一旁,北碚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向大家講解,蟲跡化石與恐龍足跡化石一樣,屬於痕跡化石,它們是史前時期的各類生物在其生活活動過程遺留的各種痕跡和遺物保存下來而成的化石。

接著,老伍又帶領大家來到一處亂石灘處,仔細分辨,這些石頭還有些名堂,有的遍布著像竹葉一樣的黑色痕跡,有的則有著樹幹、植物莖幹的紋理。經北碚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確認,這些是植物化石。

小朋友看見這些圖案特別的化石,興奮地嚷著想要帶回家留作紀念。這時,北碚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大家,化石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買賣化石。同時,相比恐龍化石而言,蟲跡化石、植物化石其實儲量很大,離開了原產地,更是價值有限。經過爸爸媽媽的「思想工作」,小朋友們也放棄了帶走的打算,大家紛紛和化石合影留念。

最後一處的恐龍化石,也藏在山石之中,周邊已經有風化痕跡,一小塊骨頭也顯得殘破不堪。北碚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辨認是恐龍化石,但無法確認究竟是什麼種類。考慮到時間和路程的原因,我們沒有欣賞到老伍發現的所有化石,但他掏出手機,向大家進行了展示。

老伍告訴記者,目前他和西南大學的老師們已組織過很多次類似這樣的活動,大家在鍛鍊之餘,也可以學習一些地理、地質知識,希望這些化石不要埋沒在此被人遺忘。同時,他也希望來此遊玩的市民,如果發現了化石,可以拍照留念,但不要帶走,應留給更多人來分享。

多知道點:重慶曾是「侏羅紀樂園」

根據《北碚區志》記載,從1939年起,北碚金剛碑第一次發現鳥足類恐龍骨骼化石,在天生橋、童家溪、施家梁、澄江鎮、轉龍鄉等地均發現過各種動物、恐龍化石,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長鼻北碚鱷魚、蜥足類恐龍等。1975年,澄江鎮發掘出蛇頸龍類骨架。

而渝中區的朝天門、鵝嶺公園、捍衛路、大田灣、上清寺的人民小學、五一路,南岸區銅元局,市第五人民醫院、江北區大石壩、貓兒石,北部新區的大竹林,九龍坡區馬王場,北碚區金剛碑、澄江鎮、同興等地方都發現或者發掘過恐龍化石。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文翰 攝影報導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確認是恐龍化石!
    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時,發現疑似恐龍化石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為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這好像一根恐龍的腿骨化石喲!」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正是一塊恐龍化石。據專家事後考證,這確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前往現場進行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親手修復遠古生物化石 熱報小記者帶你走進重慶化石修復中心
    12月12日(周六) ,熱報小記者選修課開啟招募,將帶領小記者們前往重慶市地質遺蹟保護與研究實驗室化石修復中心,讓孩子看看真實的恐龍化石,體驗親手修復遠古生物的化石,重返侏羅紀。    小記者們,  你知道重慶是」一座建在恐龍脊背上的城市嗎「?  你見過真正的恐龍化石嗎?  你知道重慶出土的恐龍化石都保存在哪裡嗎?
  • 奇特的化石種類世界,五種難於分清動物化石,以克柔龍化石最震撼
    來看看化石種類中,其中五種難於分清的動物化石!一、無頜魚類的化石距今5.4億年,最早的無頜魚類開始出現,到泥盆紀時達到了繁盛時期,它們沒有上下頜骨 ,作為取食器官的口不能有效地張合,只能靠吮吸甚至僅靠水的自然流動將食物送進嘴裡食用,因此它們被稱做無頜類!
  • 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南非恐龍化石叫錯名數十年?研究者認定為新的恐龍種類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這具恐龍化石於1978年在南非發現後,便一直保存在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內,當時的科學家認為這是一隻早侏羅紀的巨椎龍(Massospondylus)。
  •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
  • 大山鋪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出山」了
    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12月21日,自貢又發現一處恐龍化石點,這也是本地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23日傍晚,這塊恐龍化石被成功挖掘,安全運回自貢恐龍博物館。
  •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恐龍化石怎麼解鎖 隱藏恐龍化石解鎖攻略
    我的化石博物中的隱藏恐龍化石要解鎖,有各種方法,有些可以靠合成,有些需要重複挖掘,下面提到的四種方式可以幫你解鎖這個遊戲中全部的隱藏化石
  • 這個地方,隨處可撿到恐龍蛋化石,是侏羅紀時代恐龍樂園!
    走進博物館,大廳裡陳列著一副20米長、8米高的大型蜥腳類骨骼,周圍是翼龍、偷蛋龍等幾種恐龍模型。其中一隻被聲音和電控制的模擬霸王龍,抖著頭髮尖叫。它威力強大,栩栩如生,讓人懷疑它是幾億年前闖入侏羅紀公園的。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據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介紹,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大山鋪正好處於河湖交匯處,屬於湖泊三角洲的沉積環境,大山鋪一帶出露的多為中侏羅統地層,「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而之後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雖然體型變得巨大,但是種類與侏羅紀相比較少。」他說。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大約1.6億年
    據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介紹,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大山鋪正好處於河湖交匯處,屬於湖泊三角洲的沉積環境,大山鋪一帶出露的多為中侏羅統地層,「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而之後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雖然體型變得巨大,但是種類與侏羅紀相比較少。」     他說。
  • 什麼是化石呢?有一種「恐龍蛋」看似是化石,但它只是普通的石頭
    摘要:說起化石,它是一種收藏品,擁有很高的價值,很多的人都認為自己見過,在我們的身邊確實有這種石頭,這種石頭很像我們大家見過的或者沒見過的某種生物、植物,其實在生活中大家有時見到的僅僅只是一些礦物花紋或者是象形石。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被《岡瓦納通訊》評選出來的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都是誰吧:TOP 10 喬裡略組的發現努魯巨龍+伊薩西奔龍學名:萬年前晚白堊世的生物群,地層中包括有植物、無椎動物及脊椎動物化石,構成了一扇通向白堊紀的神奇窗戶。
  • 林草科普|水杉,復活的「化石」植物
    20世紀40年代以前,水杉還是「化石」植物,人們早已認定它與恐龍一樣,只有殘存於巖層中的遺蹟能夠證明其曾經存在過。然而就是20世紀40年代,水杉「活了」,成了「活化石」。水杉的發現轟動全球植物界。近70餘年,水杉在許多國家引種成功,再一次回到了千萬年前它曾踏足過的土地。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1.6億年前恐龍化石,網友:不愧是恐龍之鄉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恐龍百科:恐龍的化石故事
    地質學家挖出了一具恐龍化石。二層樓那麼高大!青蛙、壁虎、黃鼠狼這些小動物們一看到它,嚇得一邊撒尿一邊逃!「別怕!我不過是動彈不得的化石。我的骨架埋在地下,經過6500萬年的變化而成了石頭。恐龍化石的聲調十分悲哀。一隻青蛙壯壯膽,爬上前問:「您這麼高大,怎麼會絕了種呢?」「這正是我要問你的。你們小得比不上我的一顆牙齒,可是,卻代代相傳,直到今天,你們有什麼絕招嗎?」小動物們一陣驚喜。還是那隻青蛙說:「要說我的絕招,那是冬眠,我們藏入地下,躲避嚴寒。
  • 重慶自然博物館90歲了!我國首具恐龍化石在這裡首次站立
    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生物化石,而且專門的恐龍展廳,還能讓大家一睹各種重慶出產恐龍化石的風貌。 從1930年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西部科學院對外開放以來,重慶自然博物館已經陪伴重慶市民走過了90年的時光。12月25日,重慶自然博物館迎來了90歲的生日。 90年的歲月並不短暫,但說起這個陳列館的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 英吉利海峽發現新的魚龍化石——生活中侏羅紀的深海魚龍
    在2009年的時候一個英國化石收藏夾在英吉利海峽的一處懸崖峭壁塌陷處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這塊化石標本的長度大約有1.8米。在最近,對於這塊化石的研究有了一些結論——這是一個新品種魚龍的化石。這種魚龍被命名為Thalassodraco etchesi(蝕刻魚龍),大約生活在1.5億年侏羅紀時期,相比較其他的大型魚龍,蝕刻魚龍是一種小型魚龍。而且它還具有一個和其他魚龍不一樣的地方——它可能是一種深海魚龍,生活習慣可能類似於當今的抹香鯨,可以潛入深海中捕食獵物。
  • 真實恐龍和《侏羅紀世界》一樣嗎?聽中國古動物館館長講化石的故事
    《侏羅紀世界2》的上映再次掀起恐龍熱。遙想20多年前《侏羅紀公園》第一次現身的時候,暢銷書作家麥可·克萊頓大膽地把他的故事建築在了當時最新研究上:古遺傳學研究、DNA拼接復原、熱血而敏捷的恐龍。他甚至在書中加入了一段真實存在的DNA序列;而導演史匹柏的銀幕版本更是塑造了一代人對於恐龍的想像——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鱗片、從棕到綠的暗淡顏色、體形驚人、製造可怕的破壞……直到今天,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恐龍,依然是這樣的形象。然而你不知道的是,當年讓我們迷戀的《侏羅紀公園》和許多童年時期默認的「常識」,都已經在這20年內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