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化石,市民首先印入腦海的往往是展示在博物館裡的恐龍化石,每逢節假日,不少家長便會帶著小孩前去參觀學習、拍照留念。而身處野外的化石,你見過嗎?日前,就有市民在北碚區鐵廠溝發現了不少植物化石、蟲跡化石和恐龍化石的蹤影,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也去打探了一番。
愛找化石的老伍
4月6日下午,北碚區澄江鎮鐵廠溝豔陽高照,不少市民在垂釣、踏青。報料者是今年58歲的伍定金,他是西南大學圖書館館員,也是中國觀賞協會會員,老伍一身驢友打扮,因為平時喜歡登山、跑步,精瘦、黝黑的他看起來只有50歲出頭。
老伍介紹,因為有從事地質勘探的朋友,他也耳濡目染學習了一些地質知識,對這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2017年,因為當地舉行了旅遊活動,他來到鐵廠溝附近的雲霧山爬山遊玩,意外發現了有蟲跡化石的蹤影。老伍根據地質知識判斷,化石一般不會孤立存在,如果沿著生物地層帶找尋,可能還有其他化石存在。
於是,這兩年老伍休息時就時常在鐵廠溝轉悠,他也發現了數個化石遺蹟。他還邀請了在北碚自然博物館工作的朋友和一幹西南大學的老師,他們帶著小孩共同前來踏青觀賞。
留下化石帶走記憶
4月的雲霧山,山間遍布了農村種植的李子樹,已經結起青澀果實;少量的廣柑樹正在開花,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香氣。在老伍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山路前行,約20分鐘後,我們在山石間看到了第一處蟲跡化石,約莫成人拇指粗細,蜿蜒的印刻在石上。另一處,則有些斑駁髒亂,外行看不出門道,但在老伍看來,卻有一種奇異的美感。他道:「你看這個蟲跡好漂亮,有一種不規則的美。」一旁,北碚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向大家講解,蟲跡化石與恐龍足跡化石一樣,屬於痕跡化石,它們是史前時期的各類生物在其生活活動過程遺留的各種痕跡和遺物保存下來而成的化石。
接著,老伍又帶領大家來到一處亂石灘處,仔細分辨,這些石頭還有些名堂,有的遍布著像竹葉一樣的黑色痕跡,有的則有著樹幹、植物莖幹的紋理。經北碚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確認,這些是植物化石。
小朋友看見這些圖案特別的化石,興奮地嚷著想要帶回家留作紀念。這時,北碚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大家,化石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買賣化石。同時,相比恐龍化石而言,蟲跡化石、植物化石其實儲量很大,離開了原產地,更是價值有限。經過爸爸媽媽的「思想工作」,小朋友們也放棄了帶走的打算,大家紛紛和化石合影留念。
最後一處的恐龍化石,也藏在山石之中,周邊已經有風化痕跡,一小塊骨頭也顯得殘破不堪。北碚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辨認是恐龍化石,但無法確認究竟是什麼種類。考慮到時間和路程的原因,我們沒有欣賞到老伍發現的所有化石,但他掏出手機,向大家進行了展示。
老伍告訴記者,目前他和西南大學的老師們已組織過很多次類似這樣的活動,大家在鍛鍊之餘,也可以學習一些地理、地質知識,希望這些化石不要埋沒在此被人遺忘。同時,他也希望來此遊玩的市民,如果發現了化石,可以拍照留念,但不要帶走,應留給更多人來分享。
多知道點:重慶曾是「侏羅紀樂園」
根據《北碚區志》記載,從1939年起,北碚金剛碑第一次發現鳥足類恐龍骨骼化石,在天生橋、童家溪、施家梁、澄江鎮、轉龍鄉等地均發現過各種動物、恐龍化石,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長鼻北碚鱷魚、蜥足類恐龍等。1975年,澄江鎮發掘出蛇頸龍類骨架。
而渝中區的朝天門、鵝嶺公園、捍衛路、大田灣、上清寺的人民小學、五一路,南岸區銅元局,市第五人民醫院、江北區大石壩、貓兒石,北部新區的大竹林,九龍坡區馬王場,北碚區金剛碑、澄江鎮、同興等地方都發現或者發掘過恐龍化石。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文翰 攝影報導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