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資料庫技術產生的背景:
隨著數據管理任務的需要而產生。
數據管理:指的是對數據進行分類、組織、編碼、存儲、檢索、維護。
數據的處理:對數據進行收集、存儲、加工、傳播等一系列活動。
資料庫管理技術經歷了三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管理階段--資料庫管理階段。
產生---20世紀50年代中期 人工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後期--60年代中期 文件管理階段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今 數據管理階段
人工管理階段:
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前,
應用背景: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硬體條件:無直接存取存儲設備,
軟體條件:沒有作業系統、管理數據的軟體,處理數據的方式是批處理。
特點:數據不保存、應用程式管理數據、數據不共享、數據不具有獨立性、冗餘大、無結構。
文件管理階段
時間:20世紀50年代後期--60年代中期,
應用背景:科學計算、數據管理
硬體背景:有磁碟、磁鼓等直接用於存儲的設備。
軟體背景:有專門管理數據的軟體--文件系統
處理方式:除了批處理還有聯機處理
特點:數據長期保存、共享性差、冗餘度大、獨立性差、記錄有結構
資料庫管理階段:
時間:20世紀60年代後期至今
應用背景:大規模數據管理
硬體背景:大容量、磁碟陣列
軟體背景:有管理系統
處理方式:批處理、分布式處理、批處理
特點:較高的物理獨立性和邏輯獨立性、整體有結構、冗餘小、較高的共享性。
標誌:從文件系統到數據管理系統標誌管理技術的飛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