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編看到篇驚世駭俗的文章,題曰《我以前在阿里巴巴的流量方法論》,作者國平,發布於光年實驗室微信公眾號。
文中,作者憑藉自己在阿里巴巴的操盤經驗,對搜尋引擎營銷的方方面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其中最驚世駭俗的是以下這段:
很多人問過我怎麼找搜尋引擎營銷方面的人。我的建議是只要他們問面試者一個問題就可以結束面試了。那就是問對方在做搜尋引擎營銷的時候目標關鍵詞是多少個。分這麼幾個水平段:少於1千個詞----還沒有入門;1千到3萬個詞----大部分是標準教程培訓出來;3萬到10萬個詞----只有這個階段才能考慮錄用 ;10萬到50萬個詞----對於一個非常小業務範圍的品類是合格的;50萬到500萬個詞----這樣的人大概一年都面試不到一個。
小編不知道這裡的詞量是對SEOer而言,還是對SEMer而言的,但既然國平大神自己前文已經說了「搜尋引擎營銷」,小編便認為所指對象肯定包含SEMer吧。
按照國平大神的講法,小編大多數時候大概屬於「標準教程培訓出來」的,雖然小編入行SEM那會兒還沒什麼標準教程,頂多看過那麼一兩次趙陽大神的免費公開課而已。詞量拓多少,全看業務需要和個人精力。
不過,我們也不能不排除大神只是為了裝X的可能,畢竟大神還寫了「問面試者一個問題就可以結束面試了。」這樣的話。做過面試的都知道,一般不可能只問一個問題的,好歹要請對方做個自我介紹,問對方一些案例,就對方履歷中有問題的地方提問,以及問對方對薪酬待遇的想法等等。當然也可能大神之間面試都是只問一個問題的,那麼是小編淺薄了。
當然,看到後面小編懂了,這其實是一篇無傷大雅的軟文而已。
不過小編還是為了「讚揚」大神寫的太仙氣轉發了一下(因為單看內容小編認為這是大廠的方法論,比較片面,不適合多數行業,也不適合大多數企業),不曾想引發蝴蝶效應——
9102年都快過去了,居然還能聽到有公司老闆要求自己做競價的員工:「去給帳戶拓500萬個詞來!」
好在經求證,該公司老闆沒有SEM背景,對搜尋引擎營銷也不甚了解,老闆大人只是看了國平大神的文章被帶跑偏了而已。所以這只是一起外行領導內行的慘案罷了。
但為了讓各位老闆不要衝動,為了維護廣大SEMer的美好生活,小編在此講講SEM帳戶拓500萬個詞是什麼概念,以及小編個人對於SEM優化的部分看法。
工作設備篇
有些公司以為SEMer是文員(雖然SEMer經常要使用一些操作平臺),想當然的給SEMer配一臺小破筆記本或者N手臺式機。這種機子通常是2到3代的i3或者i5的CPU,4G內存,500G機械硬碟,將近10年的機齡。當這種機子下載有500萬詞的帳戶時,電腦肯定會卡死。
小編的電腦是兩年前買的7代i5,16G內存,全固態硬碟,這麼下也要10到15分鐘,還得公司網不卡的前提下。當然這種配置的電腦公司是不會配的,是小編自己的。
當然咯,SEM工作確實並不需要特別好的電腦(相對美工啊、技術而言),帳戶操作主要吃的是內存。所以,CPU可以不用太好的,硬碟足夠大就行,但是內存不能少,16G內存是標配。
如果硬是只給8G或者12G的內存,下載百萬詞級的帳戶,順利的話大概需要20到30分鐘吧(這幾年個人基於百度推廣客戶端的實操,具體以各位的電腦配置、網絡環境和操作平臺為準),不順利的話,經常下載到97~98%時,系統或者客戶端就崩潰了,然後不得不重頭來過。
這20到30分鐘和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比起來(小編貼心的給大家算上加班時間了),或許沒什麼,但是各位老闆要知道,很多SEMer的一天是從下載帳戶開始的。帳戶下不下來,一天所有圍繞帳戶優化的工作就是空談了。
此外,一天不可能只下載一次帳戶(除非你們的SEM不是實時優化的),優化的過程中,有下載就有上傳,500萬詞級的帳戶要批量調個什麼物料也需要佔用相當大的配額。下載上傳,往復幾次,如果電腦配置太低,一天大概能有1到2個小時在下載或者上傳帳戶中度過。
這是在圖什麼呢?
管控效率篇
從設備篇中,大家可以看到500萬的詞量是會影響效率的。那有些老闆說,公司不差錢,就給員工最好的電腦,是不是效率就提升了?
當然不是了。以百度為例,通常一個單元最多放1000個關鍵詞,500萬個詞至少需要5000個單元,5000個單元剛好塞滿5個計劃。
此外,各位老闆肯定聽一些營銷大咖說過,一個單元最好別放那麼多詞,放10到15個就夠了,不然不利於精細優化。我們寬鬆些,以20個詞放1個單元為例,我們就需要25萬個單元,也就250個計劃。
每個單元起碼3條創意做優選輪播,那就是75萬條創意。
那是何其的壯觀,500萬詞,25萬元個單元,75萬條創意,光是物料導出就能好幾百MB。
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如果要優化的話得怎麼優化呢?創意統一批量改?關鍵詞統一批量調?說好的精細化運營、針對性優化呢?
如果所有的創意都寫的一樣,關鍵詞也都統一調,那分單元、分計劃的意義又何在呢?
別忘了,如果貴公司也是要URL跟蹤的話,每個詞單獨生成的UTM或者keywordid也是能把電腦或者公司的生成系統卡爆的。
到時投放怪技術後臺不給力,技術怪投放腦子有毛病?
這又是圖什麼呢?
現實操作篇
以上還只是扯一些理論上的,但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首先,不是任何帳戶都有資格投500萬個關鍵詞的。參考下圖帳戶等級示意(用百度舉例):
可見一般帳戶裝不下,也就最不差錢的那種帳戶勉強可以做做。至於多帳戶投放另當別論了。
不過就算能做,關鍵詞數量也和否詞數量成正比關係。當我們有500萬詞時,否詞極有可能根本加不完。如果不把否詞設置到位,則意味著成本的損失。
這裡面,國平大神在文章中又提出:
搜尋引擎其實有廣泛匹配的機制,但是如果你投的詞太少,廣泛匹配機制也並不能挽救你,而且這樣會有很多沒有轉化的詞在浪費錢。
這架勢,是要帳戶裡的500萬詞精確匹配啊!
好吧,那這500萬詞必須真的很精準才行啊,去哪兒拓呢?——這個咱先不關心。單說國內95%以上的企業帳戶都是人工拓詞的,500萬詞得讓SEMer掉多少根頭髮?
當然,老闆發話讓技術做個軟體小工具,也能把詞全拓出來,但是怎麼劃分單元呢?按照尾詞和詞性來分?這個是不是有點太粗暴了呢?還有分詞前不先過濾一下?
畢竟很多關鍵詞從詞語構成來說和正常關鍵詞一樣,但是詞意本身可能和其他詞的意圖完全無關。比如說,搜「家庭教師」的人是找動漫的多呢,還是真的找輔導老師的多?搜「XX企業客服電話」的人,是找投訴的多,還是諮詢購買的人多?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其次,各位老闆拓這麼多詞,肯定也是希望有流量的吧。這麼多詞當然不可能每天都有那麼多網民來點,姑且假設一個月裡都能被點一遍,同時假設平均點擊價格是3塊錢,500萬個詞都被點一下,就是1500萬元,一年就是1.8億元。姑且不考慮返點,僅僅作為帳戶消耗就已經是百度鳳毛麟角的超級TOP客戶了。
全國能有多少企業配做TOP級的客戶呢?各位老闆,你們的公司有這個實力嗎?
當然咯,其實大家都懂二八法則——20%的詞花80%的預算,很多詞就算不消費,也放著,萬一以後消費呢?
那也不妨思考一下,萬一被同行惡點呢?萬一被媒體刷量呢?就算沒有這些,如果網民正常地搜索了一個貴公司現在正好提供不了服務的詞怎麼辦?既然無法滿足用戶,那麼這次點擊一樣是浪費錢啊!
最最靈魂的拷問是,既然知道這一大片關鍵詞都不會有流量,那我們拓它幹嘛呢?用來自我沉醉麼?
關於《我以前在阿里巴巴的流量方法論》的其他槽點
其實文章中,除了以詞量來衡量搜尋引擎營銷人才的能力外,其他的一些論述也槽點滿滿。這裡隨意列舉一些,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大神不在一線很多年。
只有大家都共同認為某些關鍵詞的流量很大才會去競爭這個詞
這個一般都是綜合平臺(如電商平臺,生活服務平臺等)才會這樣買詞好吧,比如大神自己所服務的阿里巴巴。小編混了幾個競價群,一般SEMer都是什麼詞最能轉化才去買,不會只看流量大就直接買,還真當各個廣告主人傻錢多?
1, 為了防止收不回成本,第一批投放的詞必須是沒有任何人和你競爭的。在百度,如果這個詞沒有人和你競爭,點擊價格只要3毛錢就可以。所以一開始的策略就是買別人沒有投的詞,我們所有投出去的詞都要查一下有沒有人在投,但凡有一個競爭對手就不投了。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即使這樣你竟然還是可以投很多詞的。
又是一句驚世駭俗的話——「第一批投放的詞必須是沒有任何人和你競爭的」。以小編淺薄的經驗,除非推廣的是一個全新的行業,不然沒有什麼詞是沒人投的。如果有,一般這種詞要麼沒人搜,要麼曾經有廣告主投過,但光有流量不轉化的。
至於沒人投的詞,「點擊價格只要3毛錢」,這個應該是老早以前百度官方的說法(可見大神不在一線真的很多年)。實際上不是3毛錢,因為每個關鍵詞都有自己的底價,在9102年,不少詞的底價早已突破幾塊錢甚至十塊錢了,當然很便宜的詞點一下幾分錢的也有。
這裡再順便說一下,「阿膠糕適合什麼人吃「這個詞如果你有把握用3毛錢的PPC成本可以收回投資的話,直接買一輪流量先。
文中大神反覆拿阿膠的案例說事,寫到後頭還專門舉了一個關鍵詞來重點強調。但是就小編淺薄的經驗來判斷,像「阿膠糕適合什麼人吃」這種科普類的關鍵詞通常只能帶流量但不帶貨。硬要說道理的話,搜索這種詞的網民通常是要獲得一些知識,並不是真的打算買阿膠。或許他將來的某一天會買,但那也許是3個月後或者3年後再或者30年後。
當然小編沒有做過阿膠行業,僅僅是從自己做過的教育培訓、婚紗攝影、求職招聘、快消、電子消費品、房地產、商務租賃、機械製造、企業軟體、旅遊、汽車、金融等領域的經驗得出。
但若貴公司無所謂轉化,只看流量的話,速買!
其實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大神的百萬關鍵詞是怎麼來的了。如果我們只是以關鍵詞包含品類核心詞為標準去評判這個詞要不要投,而忽略詞本身的含義及網民搜索意圖的話,所謂百萬級的、精確匹配投放的關鍵詞,不過是把搜尋引擎廣泛匹配下的搜索詞都當關鍵詞買了而已。
這種做法,95%以上的企業廣告主是無法承受的。也就阿里、攜程這種超級巨無霸,以及一些把搜索廣告當品牌廣告投放的企業才會做。所以,小編覺得大神馳騁行業16年到現在還雙腿完好,要感謝自己服務的公司真的不差錢!
SEM投放,老闆們不能不知道的事
大多數的SEMer和公司應該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公司給了一口飯吃,SEMer帶回了更多的米。
對於效果類投放而言,大多數SEMer都希望自己的流量能多些,但又不要太多,最好都是正好能轉化的那種流量(轉化率越高越好)。這就像生命和太陽的關係,離太陽太近被燒死,離太陽太遠被凍死,不近不遠方能延續生命。
控制遠近程度的過程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源節流」了。
為了做好這些,不少SEMer在公司裡還有很多「副業」——客服、美工、策劃等等。
國內大多數公司的業務線也並不那麼豐富,一般在3到5條業務線,甚至可能是單一業務線。所以500萬詞如果要說有意義,也就對阿里這種光商品就數以百萬計的公司才適合。
如果就那麼一個業務能拓1萬個不重樣的詞出來(全部網民真實搜索的喲),已經算是深度挖掘了。這裡面能給公司帶來直接或者間接轉化的詞通常不超過500個(5%)。
之所以不會只投那500個詞是因為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那這500個詞也就沒流量了。這裡面涉及搜尋引擎的一些機制,以後有機會說。
此外,隨著時代發展,網民的搜索詞習慣也會改變(或者叫搜索詞構成?)。今天1萬詞裡面可能有3千個詞是基於某個當下的熱門詞根拓展的,但是到了明年可能就沒了。
所以,大多數帳戶的關鍵詞,就像小學數學題裡一邊進水一邊出水的蓄水池,每一個SEMer時刻都在加加減減。這樣才能讓帳戶永遠覆蓋目標人群,獲取轉化可能。
因此,對於大多數追求轉化效果的廣告主來說,單純拓500萬,甚至拓50萬詞都沒什麼意義。
我們拓詞時應該首先看自己的頁面承載力,然後看是否能帶來高意向用戶。
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