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音標和漢語拼音一樣,是一組注音符號,是用來給文字注音的。
文字為什麼要用注音符號來注音呢?這是因為有些文字的字形和字音不相關,看見字形,並不能自然知道字音,即使知道有關規則也不能做到。漢字就具備這種特點。
什麼語言文字需要注音?字形、字音不相關(或者雖有規則但太複雜)的文字都需要。漢語的漢字是需要注音的,日語漢字和韓語漢字也需要注音(其實這兩種語言都是文字和拼音混合語言)。英語是一種拼音文字,按理是不需要注音的。我們在買外語詞典時,會發現法語、德語、拉丁語、西班牙語等語言的文字都是不注音的,但英語詞典都是有注音的。為什麼如此,我們會在下一篇《英語為什麼需要音標》來詳細回答。
注音符號和文字有什麼區別?注音符號相對於語言文字本身而言,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1)符號數量較少,能夠快速學會快速掌握:如果注音符號數量多、本身非常複雜,那它就很難得到推廣,只能成為少數人的遊戲。中國古代的注音方法叫反切法,它用兩個漢字(一個取聲母一個取韻母)和一個聲調來給另外一個漢字注音,這種注音方法符號數量多且不確定,無法快速學會,因此不適合剛入學的學生使用,只能成為一種字典編撰工具。
(2)規則簡單明確,學了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如果注音符號的拼讀規則不明確,就會存在胡亂拼讀的問題。如果拼讀規則明確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學了以後還有問題不能解決,那就會讓人無所適從,注音符號就會失去了其注音的功能。現在的英語音標,就存在學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現象。我們不了解英語作為母語國家的情況,但作為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我所了解的範圍內,學完音標後,90%以上的人並不能自己根據音標準確讀出單詞。
沒有注音符號能不能學會一種語言和文字?當然能。注音符號不是自始就有的,漢語這種有著幾千年歷史的語言,給漢字注音也是很晚才出現的一種現象。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普及文化知識、徹底解決文盲問題,才制定出了現在使用的這種簡單易學的漢語拼音方案。
那為什麼要學注音符號?因為沒有注音符號,字形、字音不相關的文字的發音只能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授。而人大腦的記憶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比如易遺忘,一次多了記不住等等,這就導致這種傳授效率極其低下,而且會產生錯誤。因此在沒有注音符號的時代,文字只能局限於少數人的圈子,很難普及到每一個人。只有使用了簡單易學的注音符號,文字才具備了大規模傳播的可能性,徹底掃除文盲才能成為可能。這也是當今中國的教育能夠徹底掃除文盲,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第一次讓每一個人都能識字並學習文化知識的原因。
在現代視聽資料非常普及的環境下,音標(注音符號)真的還有必要嗎?那要看我們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我們僅僅想著把部分學生教會,剩下的讓其自生自滅,那還真沒有那個必要。即使我們的教育體系什麼都不幹,也會有部分學生把該學的都學會了。如果我們追求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會,那麼學習英語音標、漢語拼音還是十分必要的。還能有什麼比英語音標、漢語拼音更簡單易學、人人都有可能學會的解決方案嗎?我還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