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中共陝西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公布。全文2萬字,分為13個部分,全面分析了陝西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就制定陝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建議。
「十四五」,陝西怎麼幹;關中、陝南、陝北的發展路徑是啥;西鹹一體化究竟怎麼搞……華商報記者梳理這份建議尋求答案。
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
」十四五」期間陝西希望經濟高質量發展能邁出更大步伐,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堅持以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牽引,以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為突破,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密切對接,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有機融合。為此,建議中列舉了不少項目,如:
1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瞄準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空間技術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專項,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2著力推動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創建秦嶺國家實驗室,高水平建設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等國家大科學裝置和西安科學城等重大創新載體。
3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吸引國內外機構在陝設立全球性或區域性研發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究院,形成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的創新先導區和全國科技創新增長極。
4支持高新區等經濟功能區高質量發展,打造西安高新區「硬科技」示範區。
5建設西安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西鹹新區國家級大數據和雲計算產業基地、全省能源大數據中心,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6支持空天動力研究院、光電子先導技術研究院、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先進稀有金屬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和西部科技創新港等創新平臺建設。
積極建設環大學創新經濟圈
高校眾多是陝西的優勢。在這份建議中提到,規劃建設一批高水平中試基地,積極建設環大學創新經濟圈,打造一批面向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高質量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鼓勵高校、企業建立「一院一所」模式,以西部創新港、翱翔小鎮等為核心,發展「創新中心+孵化器+科創企業」型創新創業體系,打造「雙創」升級版。
同時,為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議提出要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特支計劃、「三秦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機制,強化領軍人才、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應用人才隊伍建設,構築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要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便利。
推動西安鹹陽實現教育、醫療、文化等一卡通共享
11月,陝西省委、省政府開展了全省2020年重點項目觀摩活動。以「看項目、找差距、比質量、促發展」為主題,著重選取重大工業項目、產業集群項目,按照關中、陝北、陝南三個片區,逐市區進行現場觀摩。找到了差距,下來就是縮小差距的環節。
《建議》中,提出推動關中陝北陝南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關中 以布局優化為重點加強協同創新,打造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
陝北以能源革命為引領,推進綜合能源發展,建設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能化裝備製造基地;積極推進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設,加快榆林交通樞紐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
陝南以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為路徑,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產業發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全國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基地。加強區際開放合作,推動漢江生態經濟帶高質量建設,支持陝南三市深度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建議》再次明確要加快西安鹹陽一體化發展:圍繞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強省級層面統籌,建立健全互助合作、利益共享等機制,推動西安、鹹陽兩市空間規劃無縫對接,優化西鹹新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西鹹新區城市發展方式。加大資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著力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生態環保、政策協同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促進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服務資源一卡通共享,推動產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打造全國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位造業基地。
除了鹹陽,西安都市圈建設的內容裡,還包括「促進西安與銅川、渭南、商洛等周邊城市統籌規劃、一體建設、融合發展」,還要加快寶雞副中心城市和漢中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等。
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民生保障,與老百姓的關係最為密切。《建議》在增收、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也有「安排」。
在增收方面,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工資合理增長、支付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
在就業創業方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立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紮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工作。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在教育方面,加大城市學校建設和學位供給,加強農村「兩類學校」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完善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實施普通高中「達標創示範工程」,深化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高校內引外聯,拓展可持續發展空間,推進地方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實施職業院校「雙高計劃」和技工院校「強基工程」,促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技能陝西」。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積極發展在線教育,完善終身學習體系。
在社會保障方面,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功能,落實異地就醫結算,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推動優撫醫院、光榮院等改革發展。華商報記者 袁紅 整理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編輯:唐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