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對華為各種的打壓措施,華為如今的處境可謂是到了腹背受敵的情況,一方面因為限制措施,導致華為業務無法順利開展,另一方面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商對華為的手機市場份額也是虎視眈眈,準備乘虛而入,拿下這塊「蛋糕」。
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憂,在華為被打壓的這段時間裡,雖然蘋果、三星等企業成為了手機市場的受益者,但是卻也有人成為了受害者。首先就是我們熟悉的臺積電因為無法給華為代工晶片,失去了一個國際大客戶,這對臺積電的年度營收成績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與此同時,聯發科、高通這些IC晶片設計廠商也是受害者。因為在二次修改規則之後,華為無法購買晶片,這些晶片設計企業也都無法順利拿到華為訂單,所以毫無疑問也是一種損失。甚至很多沒有用到美國技術的歐洲晶片廠商也間接地迎來了壞消息,
因為華為核心零部件的供給量不足,所以造成華為的硬體設備出貨量開始減少,這也就間接的造成一些歐洲晶片廠商的訂單減少,從而導致營收下降。可謂是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一點是整個半導體行業都不想看到的情況。
不過損失還不止於此,近日,全球著名晶片巨頭美光在全球大會上也宣布,因為相關限制的緣故,導致美光在9月15日之後無法繼續再向華為供給產品。要知道,華為對美國來說雖然不是體量龐大的客戶,但是卻也佔據著美國10%左右的營收。
所以美光停止供貨華為之後,美光的營收成績自然也就會下降10%,具體金額將會損失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左右。平白無故的損失百億營收,放在誰的身上誰都不會舒服,況且這還並不是因為自身技術緣故導致了訂單丟失,白白損失百億營收,想必美光心中也是相當不爽,但卻也只能無奈接受現實。
所以斷供了華為,對於半導體行業當中的各個企業,或多或少都形成了一些損失情況,與此同時,更大的風暴也正在形成。
因為隨著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去美化」已經成為了首要目標,而日本則是僅次於美國的半導體大國,所以在我國「去美化」的這段時間裡,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根據統計表示,日本在6月份當中,半導體設備的營收業績大漲,其主要的客戶就是我國半導體企業。而隨著未來國產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日本半導體行業的營收也將會進一步擴大,所以日本成為了這次的「意外贏家」。
同時,隨著國產晶片的發展,一旦未來我國半導體製造行業成型,那麼美國晶片企業的市場份額將會進一步降低,這對美國來說則又是一次打擊,外加臺積電也迎來輝煌時刻。所以不難看出,目前半導體行業的重心正在偏向於亞洲企業,臺積電、三星、東芝、中芯等都是亞洲企業。
斷供華為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給晶片行業帶來了一次「變革」,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的主要地位也正在隨之消失,而這些也都是斷供華為所帶來的後果。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