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街是一條名街。以太平街為軸線,西側的街巷有金線街、孚嘉巷、馬家巷等;東側的街巷有太傅裡、江寧裡和西牌樓等。太平街一帶自古為人文薈萃和商業繁華之區。清代地方政府為方便貨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門和大西門之間新開一太平門,太平街由此得名。千百年未變一條老街,是「古城長沙」的一個縮影,是長沙第一條歷史文化街區,也是原有街巷格局保留最完整的街區。
太平街也是一條小街。坐落於五一商圈西南的太平街,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接衛國街,東到三興街、三泰街,全長僅375米,寬不過7米,佔地面積不足12.6公頃,是名副其實的袖珍街。因此,逛太平街,得慢行慢看,細細品味,如走馬觀花,來去匆匆,不僅不能感受太平街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難體驗到太平街多姿多彩的現代生活氣息。
長沙可以說是一座劫後餘生的城市,歷經1938年「文夕大火」,城區地面建築所剩無幾,太平街作為倖存的幾條歷史老街也是千瘡百孔。雖然長沙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但由於種種原因,歷史文化街區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和保護,直到2004年《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太平街區為歷史文化街區,2005年開展了《長沙市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實施策略研究》,編制了《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和《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實施)》。同年,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一期保護整治工程啟動實施,總投資1.5億元,於2007年9月底竣工。
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一期保護整治工程完成後不久,我就參觀考察過。整治後,太平街區重點地段為沿太平街、西牌樓、馬家巷、孚嘉巷、金線街、太傅裡兩側的歷史街區,用地面積約5.3公頃,沿主街有門店87個,經營面積近3萬平方米。小青瓦、坡屋頂、白瓦脊、封火牆、木門窗,成為街區內民居和店鋪的共同特色;石庫門、青磚牆、天井四合院、回樓護欄等保留了中國南方建築的傳統格局;賈誼故居、西牌樓舊址、辛亥革命共進會舊址、「四正社」舊址、李富春故居等文物古蹟和歷史遺蹟,成為展現長沙歷史文化的新名片;乾益升糧棧、利生鹽號、洞庭春茶館、宜春園茶樓等老字號注入了新的生機。
儘管如此,太平街區整治完成之初其實頗顯冷清,人流稀少,不少店鋪許久都未曾開張,投資業主(原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為門店不能租售出去而犯愁。但仿佛一夜之間,太平街便成為了長沙鬧市的代表,每天人頭攢動,來回穿梭,長沙人趨之若鶩,外地人慕名而來。
秋去冬來。這一天陽光燦爛,冬日暖陽,陪同幾位外地朋友,我們走進太平老街,親身感受這一網紅打卡地的繁華與喧囂,品味長沙的過去與今天——
我們從五一路太平老街北口進入,一路慢行,不時深入兩旁的街巷裡弄,街區以生活居住、旅遊服務、商業服務、文化經營為主要職能,街巷格局具有明顯的明清風格,清末民初的民居風貌,長沙市井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出屈賈文化紀念地、商業民俗傳承地、辛亥革命發源地三大文化特徵,集中體現了長沙清末民初時期傳統的人文風貌。
在太平老街,感受最強烈的大概是各種美食的味道。置身街區之中,空氣裡處處瀰漫著香、辣、甜、酸、鹹等多種氣味,即使不用呼吸,也能沁入五臟六腑,哪怕你飽腹而來,都不禁味蕾綻放,胃口大開。
位於太平街北口「袁吉虎烤雞」,常年散發著勾魂的香味,雞肉事先醃製過,在烤的過程中塗抹醬料,烤出來的雞肉又緊實又入味,皮脆肉嫩。說到炸烤,「胡記」炸炸店的蘭花乾子可謂一絕,吃起來酥酥的,還嘎嘣脆;還有小香腸、裡脊肉,也炸的很嫩,蘸上獨家秘制的甜辣醬,甜辣甜辣的,雖然門店環境真不咋的,但是慕名前來的人不少。「老福勝蒸餃」據說在長沙老闆蒸餃界頗負盛名,老闆是一位娭毑,每當蒸餃端上桌,娭毑都會隨送一小碟子辣椒,還特意提醒顧客「辣椒很辣哦!」讓你覺得既淳樸又可愛……
經過「老擔餛飩」,讓人立刻想起電影電視裡在街上那些挑著擔子賣餛飩的老頭。走進店來,古樸的廚房裡,一直冒著熱氣的湯看著就忍不住吞口水,我們決定小吃一碗。一樓位置很窄,我們便直上二樓,靠窗坐下,可以看街上人來人往。上菜很快,排骨湯打底,很濃的湯底,湯裡面還有酸菜,餛飩麵皮綿軟,肉餡飽滿,味道真好!我們連餛飩帶湯,吃得是渣都不剩。
長沙小吃,臭豆腐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毛主席老人家1958年回湖南視察,在火宮殿品嘗小吃時說過:「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長沙臭豆腐更是名聲大噪,名揚中外。街上有一家「李四姐臭豆腐」。李四姐臭豆腐看起來軟軟的,一口一塊下去,在嘴巴裡面爆汁兒,從外到內全部入味,口感回味無窮。還有豆花,酸蘿蔔,也是本店的特色,酸蘿蔔蘸上臭豆腐的汁兒,完全酸爽,再就一口豆花兒,入口即化,禁不住再舀上一勺放入嘴裡。
最近兩年,最負盛名的食品店大概要算「茶顏悅色」了。茶顏悅色是成立於2015年3月的長沙茶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以茶飲和甜品為主打的飲品創意奶茶店,運用複合創新思維順勢推出的最新一代立體複合型餐飲業態。目前在長沙已擁有350多家門店,僅太平老街就有5家,而且幾乎家家門店顧客都需要排長隊。2020年12月3日,茶顏悅色選擇武漢開了長沙之外的第一家分店,開業當天,最長排隊達8個多小時才品嘗到茶顏悅色。媒體報導:一位女孩與朋友同去購買茶顏悅色,見排隊的人太多,當即乘坐高鐵到長沙,在長沙高鐵南站附近的一家茶顏悅色店喝了兩杯,打包兩杯,再乘坐高鐵回到武漢,她那位朋友還在那裡排著隊……
太平街巷兩旁佇立著的商鋪很有些古風古韻。如「太平街老秤店」,門口的古董搖搖椅,居然是設計精良的體重秤,店主文志飛告訴說「這桿秤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確實是古時稱人的秤,16兩為一斤,可稱兩百多斤重的人。」戴副眼鏡的文嗲嗲很喜歡跟顧客聊天文地理。作為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街老秤店已是長沙最後一家人工制秤店,「這項手藝要失傳羅!」文嗲嗲很是慨嘆。
太平街上當年最著名的商號莫過於「乾益升糧棧」。乾益升糧棧又稱太平糧倉,這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築,其立面造型運用了西洋近代建築手法,如不對稱房間布局,而山牆做法又具有明顯的長沙地方特徵。最初為清末長沙首富朱昌琳(1822—1912年)於清鹹豐年間開設,朱昌琳乃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伯祖父。糧倉容量為十餘萬石,自儲自營,不寄客貨。朱昌琳先是經營糧食,後又經營茶葉和食鹽,在太平街設乾益升總棧,又在漢口、西安各地設分棧。後又投資創辦煉銻廠、紅磚公司,還開了一家錢莊自鑄銀餅,發行市票,儼然「託拉斯」。到清朝末年他已成為湖南首富,在鄉下擁有大量土地,在省城購置多處房產,還在絲茅衝修了一座大宅院,佔地400多畝,人稱「朱家花園」。
太平街最令人敬仰的自然是歷史文化。太平街的西牌樓街口有一座古戲臺,名為「宜春園戲臺」。宜春園戲園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位於太平街的孚嘉巷,是湖湘最早的第一家湘劇戲園,宣統二年停業(1910年)。原有的戲園建築已消失,為了傳統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展示湘劇等地方戲劇藝術演藝,在實施街區一期保護整治工程時,便於西牌樓街口按長沙地方風格恢復了古戲臺。戲臺吸取了湖湘古廟戲臺的傳統工藝精華和獨有特色,木結構、圓柱、梁枋刻紋雕飾,戧角高翹、龍頭雕飾、貓弓背山牆、簷下螻蜂窠……
有人說,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酒文化與茶文化,那麼,酒文化就是「鬧」,茶文化就是「靜」。不管此說是否有理,我是深表贊同的。我輩俗人,安安靜靜地飲茶的時候不多,熱熱鬧鬧喝酒的時候居多。太平老街有一個茶樓名為「無上清涼」。某一次,朋友相約去飲茶,因為是晚飯後的時光,第一杯茶還沒有喝完,便聊到了喝酒,於是詢問可否弄幾個下酒菜喝點啤酒。得到肯定答覆,我們便在喝完一杯茶後開始喝酒,並讓茶樓派人到南門口去買「油爆蝦」佐酒。此後,去過許多次「無上清涼」,不是去飲茶,而是去喝酒……
而太平老街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自然是「賈誼故居」了。賈誼(前200年—前168年),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前177年—前174年,時任長沙王太傅,就住在這裡。後人敬仰這位高賢,故保存他的故宅及宅內文物用品至今。故居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已有2000多年歷史。
賈誼故居從明朝成化元年以來就是祠宅合一的格局。目前的賈誼故居祠匾是趙樸初先生最後的墨跡,祠兩邊均是清朝時湖南巡撫所寫。賈誼任長沙王太傅時只有27歲,他感懷身世卻不至消沉,蟄居一隅卻心憂天下,有《過秦論》等名篇傳世,賈誼故居因此被稱為湖湘文化的源頭。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長懷井」是賈誼故居原物,又稱「太傅井」,因杜甫的「長懷賈誼井依然」一詩而得名。西晉《湘水記》載:「賈誼宅中有一井,誼所鑿,極小而深,上斂下大,其狀如壺」。賈誼故居歷代毀建相繼,湖湘人民對賈誼故居維修和重建了100餘次,均以長懷井為中心,原址不變。從明朝成化元年始,形成祠宅合一之格局,1938年毀於「文夕大火」,僅剩太傅殿。1996年11月重修,目前主要景點有門樓、賈誼井、賈太傅祠、太傅殿、尋秋草堂、古碑亭、碑廊等。由於賈誼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及2000多年湖湘人民保護故居的非凡經歷,因此,賈誼故居在古城名城長沙有著特殊的影響力。
太平老街,濃縮著一座城的文化精髓,記錄著一座城的發展變化,積澱著悠久人文底蘊,展示著傳統民俗風情。行走古街,除了直觀感受到石牌坊、麻石路、封火牆、古戲臺這些標誌性古建築符號所帶來的古典視覺衝擊,更多的是領略到一種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生活氣息的相互交融……(蔣集政)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