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多數普通醫師與少數名醫的薪酬差距懸殊。這一薪酬差距凸顯了醫療體系中的資源分配不均。隨著富裕病人的需求日益增多,頂尖醫生的薪酬持續提高,地方醫院的普通醫生則日益滑向了天平的另一側。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曾在上海最好的公立醫院任職的頂級神經外科醫師宋冬雷年薪超過400萬人民幣。據業內人士稱,國內有幾十位醫生的年收入超過500萬元人民幣,還有十幾名精英醫生的年收入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這與絕大多數醫生的收入大相逕庭。據諮詢公司麥肯錫的數據,國內逾60%的醫生年薪不足10萬元人民幣。
現有的公開權威資料則停留在2017年,根據當年頒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初級職稱組的平均年收入約為5.8萬元,中級職稱約為7.4萬元,副高級職稱約為8.9萬元,正高級職稱平均年薪也不過剛過十萬。
白皮書認為中國醫師收入與其社會貢獻不相符合,正高級職稱年人均收入剛超過十萬,該數據是綜合了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平均後的結果。該調研還顯示,儘管該年不希望子女從醫的比例為歷年最低,但仍有45%的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主要原因仍是對收入不滿意。
白皮書稱,作為執業成本高、風險高、工作強度高的『三高』人群,醫師應該獲得較高的收入,不應因為國家不同而有區別。
安永(EY)大中華區醫療健康行業戰略及運營諮詢合伙人林江翰則表示:「中國醫生的平均薪資是中國平均薪資的1.6倍,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數字在3倍以上。」
美國的執業醫師向來以高薪著稱。去年上半年,美國著名的醫學網站Medscape發布了2019年美國醫師薪酬報告。自2015年的報告以來,醫生的收入相當不錯,其中初級保健醫生的平均收入為19.5萬美元,專家平均收入為28.4萬美元。2019年的數字分別增長了21.5%和20%,2019年醫生的整體平均工資為31.3萬美元。
這一數據與國內醫師的整體薪酬數據存在巨大差異。目前,整體職業醫師薪酬水平的落後不僅造成醫生短缺,還導致農村地區出現醫生辭職潮。
去年7月份前後,河南省通許縣連續出現兩起「村醫集體辭職」事件,印有數十名村醫籤名和紅指印的辭職申請隨即進入輿論視野。
「由於我們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上級撥款越來越多,到村醫手裡的錢越來越少,工資發放不到位,上級層層剋扣,現在我們村醫已經生活不能自理。」辭職報告中寫道。
這封辭職信一定程度上顯露了村醫群體面臨的困境,收入低、不穩定,生活難以得到保障。由於沒有編制,對不少村醫來說,生活補助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基本意味著其全部收入來源。即使這些補貼最終沒有被剋扣,哪怕僅是撥付延遲,也可能讓村醫短期內生活陷入困境。
2019年5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達90.7萬人,比上一年減少了6.2萬人。
根據《柳葉刀》發表的研究,從2000年到2016年,中國在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改善上取得了一些「全球最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該研究同時表示中國的地區間差異也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