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武漢解封之日,上海推出的紀錄片《生命·方艙》在東方衛視播出。該片全景式記錄了武漢方艙醫院從決策到收治、運維,再到3月10日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的全過程,通過方艙醫院裡的醫生、患者和記者三種視角展現了方艙醫院裡那些令人動容的點點滴滴。
圖說:紀錄片《生命·方艙》昨晚播出 官方圖
防護服 移動的畫布
紀錄片記錄下從病患進艙時的惶恐無助到出艙時的自如微笑,從醫生進艙時全副武裝的緊張忙碌到休艙卸下"盔甲"後露出勝利的喜悅……最盼離別時,又最怕離別時的一個個動情時刻。先來看看醫生們的感受。
「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情況很複雜,這是一座體育館,人員的入口出口,跟我們醫院『院感』的入出口流程非常不匹配。」這是華山醫院馬昕對方艙醫院的第一印象,「這麼大的一個醫院,所有人都沒有見過。不管是醫生還是患者,肯定會有一個很大的衝擊。」
圖說:紀錄片從醫生、患者和記者三個視角出發 官方圖
「大家都說疫情可能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世間的百態。有時候,我們只要在患者面前一晃,他們就心定了。很多的治療不在於我給了他一片藥,或者我給他靜脈輸了液,而是我們每一句話、每一種身體語言所帶給他的鼓勵。」醫療隊包麗雯的觀察體悟和回憶描述,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方艙裡的氣氛,「穿上全套防護裝備30分鐘,我的護目鏡就起了霧,在N95口罩的保護下,再怎麼喘氣也覺得缺氧。但(我們)必須省著使用防護服,目前的情況下,每一件防護裝備都非常的珍貴。」
提起防護服,那可以算是醫生和患者的一片開心小天地。透過影像可以看到,一開始在防護服上寫名字是用來標記醫護人員的姓名,畢竟重重包裹之下,難以把人分辨清楚。但到了後來,防護服就成了一塊「畫布」,年輕的醫護人員會寫上自己是誰的粉絲,有的人會寫上「我是一個漂亮的小妹妹」,患者也會在上面留下感恩和愛的印記,這一塊塊移動的「畫布」,不僅放鬆了醫生和患者的心情,也溝通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圖說:大家在防護服的背面寫上名字 官方圖
熱元宵 驅散那不安
「人們都說方艙醫院關掉了疫情蔓延的『水龍頭』,其實這背後決策、收治、完善,直至休艙的過程,有太多令人揪心的細節。因此用影像記錄下方艙醫院最真實的一面,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深度報導板塊負責人李振宇介紹了這部紀錄片聚焦方艙的用意。
患者都是平凡人,都會害怕和惶恐。有位老太太剛來的時候,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其實不光是她,透過鏡頭,觀眾可以看到不少患者剛進來時眼神中的焦慮。醫護人員在給予他們專業的醫療照顧的同時,也在安撫他們的心情。元宵節那天,醫護人員為大家端去了元宵,讓每個患者感受到了家的溫度。不過,這一片段礙於篇幅沒有被剪到最後播出的成片中去。李振宇說:「我們拍了50個小時的影像素材,像這樣感人的畫面太多了,只能做一些取捨。」
圖說:攝製組在工作中 官方圖
50個小時的素材積累,其實並不容易,和醫生患者一樣,紀錄片團隊也是第一次經歷方艙醫院。記者全副武裝進入方艙內部後,只能全程進行不停機的跟拍,攝像機的景別也因此不能自如地進行變焦等操作,畫面沒法追求精細。攝製組成員表示:「專業攝像設備在酒精消毒後出現過數次無法正常工作的情況,大家都很擔心之前拍攝的素材會丟失,因此很多時候記者只能用手機進行拍攝。」此外,醫院也有樂觀積極的患者,譬如患者阿布就是疫情期間在網際網路端比較活躍的上傳者。於是團隊在聯繫她後,獲得了其在方艙20多天的自拍畫面,構成了患者的故事,從而豐富紀錄片的內容。
也許紀錄片裡呈現的鏡頭時有晃動、不夠完美,但這卻是最真實的方艙、最現實的武漢戰「疫」。當街頭慢慢復甦,交通恢復運營、店鋪有了煙火氣,人們期待的尋常日子來了,我們不該忘記那些一起在生命方艙託舉起的愛與信任的時光。(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