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下旬,新鄉各地農村喇叭不斷播放著推行火葬的通告,從7月1日起,除少數民族人口外,全部推行火葬。
尚未建設的農村公益性公墓
新鄉某縣的通告:
一、自2020年7月1日起,居民亡故後,除國家另有政策規定外,全部實行火化,並禁止火化後二次裝棺土葬。異地死亡的,應就近火化。禁止殯儀館之外的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私自運送遺體。
二、2020年12月31日前,全縣完成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並能投入使用。所有亡故人員一律入公墓或者骨灰堂存放骨灰。少數民族,尊重其民族習慣,可以自願選擇安葬方式。
三、全面落實惠民殯葬政策。堅持基本殯葬服務的公益性,免收1150元的基本殯葬服務費。切實減輕群眾喪葬負擔,解決群眾普遍反應「死不起」、「葬不起」的問題。
四、火化殯儀流程。
死者家屬到相關單位開具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醫療衛生機構、死者生前單位、街道辦事處或村委會出具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憑縣級以上公安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死者家屬、委託人或者醫療機構通知殯儀館接屍。
如在家守靈,死者家屬與殯儀館聯繫,登記相關信息,確定接屍地點、預定火化時間。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及死者和家屬身份證戶口本複印件在預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遺體運到殯儀館,舉行遺體火化、選購(或自帶)骨灰盒,家屬在火化登記表上簽字,殯儀館出具火化證明,家屬領取骨灰並裝入骨灰盒。
骨灰在公墓生態安葬或者在骨灰堂存放。
新鄉某縣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殯葬新風領 導 小 組
2020年6月12日
為何6月中下旬才通告、7月1日就要推行?據說是民政部的要求,到2020年底,全國除了少數民族外,火化率要達到100%。
殯儀館設施吃緊、人員吃緊:
新鄉市2019年人口約606萬,市區人口約100萬,農村人口約505萬,據新鄉市統計局統計,新鄉市每年死亡人口3.2萬,死亡率5.77‰。以前進行火化的基本都是市區居民、退休公務員、退休教師和退休工人,每年火化量不過8000具,從7月1日起,每年要火化 3.2萬具,工作量增加3倍。
尚未建設的新殯儀館
而且新鄉縣和長垣縣都沒有殯儀館(兼火葬場),新鄉市也只有一個殯儀館,是1966年建成的,設備老化,場地狹小,早就需要升級、擴建的,因為20年前就計劃搬遷、異地建設新的殯儀館,所以老殯儀館一直拖著、將就著,直到今年新的殯儀館項目才獲得審批,計劃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2022年12月31日建成,遠水不解近渴。
獲嘉縣、衛輝縣、輝縣等縣雖然建有殯儀館,以前基本都是退休公務員、退休教師和退休工人去死者,每年火化量不過幾百人,有時候幾天也燒不了1具,火化設施生鏽,工作人員寥寥無幾,從7月1日開始,每年猛然增至三四千人,設施和人員也必然吃緊。
公益性墓地未建:
按照民政部殯葬管理條例,火化後的骨灰禁止裝棺後再土葬,農村應為村民建設公益性的墓地,但目前,新鄉市沒有一個村莊建設公墓的,某縣通告承諾12月31日前建成使用,那7月1日到年底怎麼辦?
尚未建設的農村公益性公墓
農村公益性墓地農民思想觀念有待疏導:
據調查,農村有將近有70%的人不贊同火葬,土葬已經在人們的腦裡根深蒂固了,農村的老人們都希望自己在百年之後入土為安。
因此,還需要村幹部加大宣傳力度,對村民特別是年齡大的村民進行疏導,而不是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