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武勇 通訊員 申斌 林旭鳴)2020年11月14日,由廣東歷史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海洋廣東」論壇暨廣東歷史學會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2020(第三屆)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廣東臺山上川島召開,來自北京、上海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高校、科研機構、文博部門的學者代表130餘人參加會議。中國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研究員出席會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章揚定、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調研員李錦欽等出席開幕式。
會議開幕式由廣東歷史學會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所長李慶新研究員主持。王建朗研究員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廣東史學界一直是中國史學的重要生力軍,是中國南方的史學高地,廣東史學發展與廣東歷史學會密切相關。海洋史是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參加本次論壇的人數有百餘人,可見中國海洋史研究已然成熟壯大。廣東史學界貢獻良多,其中《海洋史研究》集刊自創刊以來,聚集了一批研究人才,集中發表了一批高水平成果。他希望與會學者能夠在研討會上暢所欲言,對海洋史的理論方法進行反思、總結,構建中國海洋史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框架。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致辭指出,廣東歷史學會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省級歷史學專業社團之一。70年來,廣東歷史學會在歷任會長杜國庠、金應熙、胡守為、陳春聲等知名學者帶領下,始終秉承嶺南史學優良傳統,紮根粵土,薪火相傳,與時俱進,為廣東乃至全國的史學發展,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都作出了重要的積極的貢獻。廣東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以海洋為核心因子的嶺南文化也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本次研討會以「海洋廣東」為主題,議題豐富多樣,既包括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等歷史問題;也包括當代「海洋廣東」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現實問題;還包括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等理論問題。可以說,幾乎囊括了「海洋廣東」這一議題的應有之義。我相信通過大家的深入研討,必將極大地推進「海洋廣東」、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國海洋史的研究,總結各種歷史經驗,揭示內在歷史規律,把握總體歷史趨勢,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海洋史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廣東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走在前列提供學術動力和智力支持。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李敏致辭表示,海洋史學是當今備受學界矚目的熱門學問。廣東得天時、地利、人和,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擁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實力。近年來,廣東社科院、中山大學、廣州大學、深圳大學等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大力推進海洋史研究學術創新,致力於中國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在海洋社會經濟史、海上絲綢之路史、東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與海洋文化、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等領域,取得可圈可點的豐碩成果。今年也是廣東歷史學會成立70周年。我們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承和發揚前賢追求真理、艱苦奮鬥、為祖國繁榮和民族振興而獻身學術的精神追求、道德風尚和嚴謹學風,用歷史的智慧,點亮走向未來的路徑,推動新時代中國史學和廣東史學不斷邁上新臺階。
中共臺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羅海華在致辭中介紹,臺山是「全國第一僑鄉」,超過百萬的臺山籍鄉親旅居海外百餘個國家,因而有「內外兩個臺山」的美譽。臺山也是海洋大市,海域面積2717平方公裡,海(島)岸線長697公裡。有廣海灣和鎮海灣兩大海灣,大小海島(礁)349個,其中上川島、下川島分別為全省第二、第六大島。臺山有著深厚的海洋歷史文化底蘊,他希望與會學者在研究中國海洋文化的同時,關注臺山、研究臺山,希望能夠與廣東歷史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等國內的海洋史、華僑華人研究相關平臺合作,共同推進臺山海洋文化的研究。
廣東歷史學會原副會長李鴻生在致辭中表示,廣東歷史學會是在著名思想史學家、廣東哲學社會科學創始人杜國庠、傑出歷史學家陳寅恪等學者的倡導下成立的我國最早的省級歷史學專業社團之一。廣東歷史學會成立之後,就重點圍繞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經濟史等領域展開了探討。改革開放之後,在廣東歷史學會的倡導下,廣東歷史學界圍繞中國近代史開端、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等領域展開探討,湧現出一批成果,使廣東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鎮之一。希望廣東歷史學會繼續帶領學界同仁把廣東史學推上新臺階。
主題發言環節由王建朗研究員主持。大連海事大學孫光圻教授作了《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之我見》的發言。他認為,海洋史研究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關注點不僅是人的活動,而且涵蓋海洋自然規律、工程技術等學科內容。對於青年學者來講,應注重文理學科交叉,大力進行古今文獻和水下考古資料的搜集整理。在研究視角方面,應注重海、陸兩種不同視角的異同,帶著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關懷。
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作了《地域社會研究的海洋視角——從地域社會中尋找流動的歷史》的發言。他認為,海洋社會的地域研究需要超越國家和鄉土視野。流浪是海洋人群的日常生活常態。因此要打破農業文化和陸地視角的局限,對歷史上的跨國移民、河海貿易、口岸城鎮等問題,都會有全新的理解。
華東師範大學黃純豔教授作了《宋代海洋政策的新變》的發言,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海洋事業空前發展的時期。其關鍵原因之一就是海洋政策出現了新變化,不論從軍事防禦,還是經濟貿易,國家更加重視海洋,海洋對國家和民眾的重要性都空前增加。特別是首次允許並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使具有巨大經濟和技術優勢的中國作為貿易主體參加亞洲海洋貿易,真正成為亞洲海洋貿易最重要的發動機,推動亞洲海洋貿易進入全新的階段。
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研究員則作了《從水下考古發展看古代航海生活》的報告,從近年出水文物的視角詳細分析了古代航海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
暨南大學張應龍教授則作了《趕海人:阿聯杜拜的廣東新僑》的發言。他從近年來對杜拜的廣東新僑的社會調查入手,用生動的案例講述廣東新僑在杜拜的海外謀生方式、商品貿易結構以及所遇到的困境,揭示出當代中國人「走出去」謀發展的新趨勢。
華東師範大學朱明教授作了《21世紀以來印度洋史研究的全球史轉向》的發言,指出進入21世紀以後,印度洋史研究從區域史向跨區域史拓展,時間上從近代早期轉變為長時段的研究,進一步擺脫西方中心論,轉向東方,關注印度洋世界內部的流動,體現了亞洲內部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徵,部分研究開始關注底層勞工和普通人。這些研究對我們理解多樣化的世界、多元性的文明和諧共存有一定借鑑意義,也有助於我們在西方歷史的發展模式之外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主題發言後,南京大學劉迎勝教授,浙江師範大學於逢春教授,中山大學曹家齊教授對上述發言進行了評論。當天下午,與會學者就海洋歷史文獻、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史學理論建構等主題展開研討。
與此同時,2020(第三屆)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也在同地舉行,14名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參加會議,南京大學劉迎勝,暨南大學金國平、錢江,南開大學常建華,鄭州大學於向東,北京大學吳小安,中山大學劉志偉、曹家齊等教授應邀參與論文點評。
15日早上,會議舉行閉幕式,金國平、常建華、吳小安、王建朗、李慶新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韓琦、福建師範大學劉義傑、海南大學閻根齊等教授參與圓桌討論。
據悉,「海洋廣東論壇」、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自2008年以來精心打造的高端學術交流平臺,海洋史研究中心編輯出版《海洋史研究》(CSSCI集刊),團結了國內外一批海洋史研究學者,已經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史研究機構。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代表合影。主辦方/供圖
與會代表考察上川島歷史文化遺蹟。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