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2020-12-23 中國網

近日,「海洋廣東」論壇暨廣東歷史學會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2020(第三屆)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廣東臺山召開。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廣東」與海上人群流動、區域經濟社會變遷、當代「海洋廣東」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創新中國海洋史學體系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提出,廣東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洋門戶。此次會議將極大地推進「海洋廣東」、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國海洋史的研究。希望與會學者通過總結各種歷史經驗,揭示內在歷史規律,把握總體歷史趨勢,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學術動力和智力支持。

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敏表示,海洋史學是當今備受學界矚目的熱門學科。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近年來,各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大力推進海洋史研究學術創新,致力於中國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在海洋社會經濟史、海上絲綢之路史、東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與海洋文化、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新時代通過舉辦「海洋廣東」主題(系列)論壇等研究活動,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助力我國海洋強國建設與學術研究不斷取得新成就,是廣東社科界義不容辭的時代責任。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孫光圻認為,海洋史研究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應注重文理學科交叉,大力推進各類文獻和水下考古資料的搜集整理。在研究視角方面,應注意海、陸兩種不同視角的差異。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志偉認為,海洋社會的研究需要超越國家和鄉土視野。要打破農業文化和陸地視角的局限,著眼於跨國互動,從人的活動中理解海洋文明,從海洋人的視角重新審視相關歷史,這樣才可能對歷史上的跨國移民、海盜倭寇、河海貿易、口岸城鎮等問題形成全新的理解。

跨區域開展研究

近年來,海洋史研究呈現出長時段、跨區域的特點。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黃純豔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海洋事業空前發展的時期,其關鍵原因之一就是海洋政策出現了若干新變化,在軍事防禦和經濟貿易方面,海洋的重要性都空前增加,特別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允許並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具有巨大經濟和技術優勢的中國作為貿易主體加入亞洲海洋貿易,推動了亞洲海洋貿易進入全新的階段。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朱明表示,近20年來,印度洋史研究擺脫了西方中心論,進一步轉向東方。學界關注印度洋世界內部的流動,日益強調跨區域性。印度洋史研究愈加體現了亞洲內部多文化共存的特徵,部分研究開始關注底層勞工和普通人。這些研究對理解多樣化的世界、促進文明和諧共存有一定借鑑意義,也有助於在西方歷史的發展模式之外,尋找到更多可能性。

會議由廣東歷史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相關焦點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2020-12-18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你好,海洋!」(HI, SEA!)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福建是海洋大省,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依海而興,是「數字中國」 「智慧海洋」和海洋經濟的示範省份。廈門大學依託福建,聯合國內優勢單位,發起的首顆衛星以「海絲一號」命名,既符合國家戰略,又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同時,「海絲」諧音英文「HI, SEA」,具有「你好,海洋」之意。「海絲一號」將以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為主要觀測對象。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開始向逾越海洋生態紅線、破壞海洋環境的違法者「宣戰」,向履職不力的行政執法部門「亮劍」。日前,歐洲環保協會駐中國首席代表龍迪一行,對海南公益訴訟檢察工作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對於檢察官在海洋環保中發揮的作用,他們讚不絕口。「中國檢察官被賦予公益訴訟新職能後,真正解決了我們所面臨的一些環境問題。」龍迪說。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
  • 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亞洲研究所主任) 第二節 海洋與中國研究新書首發式(9:10—9:30) 主持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日根教授 一、江西高校出版社介紹《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 二、海洋出版社介紹《中國海洋空間叢書》 三、作者代表陳東有(南昌大學教授)講話
  • 發展中國海洋史學 構建中國海洋話語體系
    ,推動海洋史從涉海歷史向海洋整體史研究轉型,為歷史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楊國楨教授建立的以海洋為本位的思維模式,對於中國海洋文明以及海洋史學的研究具有學術創新價值。  記者:您曾在明清社會經濟史領域取得諸多成就,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將研究方向轉向海洋史,能否談談海洋史與涉海史的區別?
  •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麼,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數據全球共享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中心通過門戶網站首次發布特色數據產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溫度格點數據集、全球海洋鹽度數據集、全球海洋層結數據集、全球海洋熱含量數據集、基於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全球海洋表層二氧化碳分壓數據集。
  • 建設中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納入「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間、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數據,整合先進的海洋觀測技術及手段,實現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它將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汙染防治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海洋報》記者。
  • 研究揭示全球海洋變暖速率
    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S. Levitus於2000年在《科學》(Science)撰文正式發布第一條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時間序列,發現20世紀下半頁全球海洋次表層升溫的現象以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
  • ...視野下的黃渤海區域環境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大連舉行_中國海洋...
    央廣網大連12月20日消息(記者 賈鐵生)由大連海事大學黃渤海研究院和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主辦,大連海事大學海洋法治與文化研究院協辦的「陸海統籌視野下的黃渤海區域環境治理2020年學術研討會」今天在大連海事大學舉行,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 海上盛事:海洋史學界齊聚上川島慶祝廣東歷史學會成立70周年
    70年來,廣東歷史學會在歷任會長杜國庠、金應熙、胡守為、陳春聲等知名學者帶領下,始終秉承嶺南史學優良傳統,紮根粵土,薪火相傳,與時俱進,為廣東乃至全國的史學發展,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都作出了重要的積極的貢獻。廣東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以海洋為核心因子的嶺南文化也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
  • 中國海洋預報手機應用程式和「中國海洋預報」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
    中國海洋預報手機應用程式(App)和「中國海洋預報」微信小程序發布現場中國網訊 12月29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開發的中國海洋預報手機應用程式(App
  • ...海洋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世界和平的...
    從全球治理(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和平(全球海洋和平)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如何通過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而走向世界海洋和平的認識出發,中國已經是世界海洋和平的一個重要國家行動者,事實上已經在推進海洋領域新的國際協和。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中國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對於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海洋和平具有充分的國際規則和國際規範的意義。
  • 李建平任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曾在北師大工作多年
    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工作多年、2019年2月入職中國海洋大學的李建平教授已於近日獲任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12月18日,中國海洋大學人事處官網刊發的《關於李建平等職務任免的通知》稱,經2020年12月4日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聘任:李建平為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主任委員會副主任(試用期一年);趙瑋、胡景傑為三亞海洋研究院副院長(試用期一年)。免去:劉秦玉擔任的未來海洋學院院長職務。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對於中國而言,堅持在以聯合國為中心的框架下參與和引領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建設,把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兩種路徑進行有機融合,以「混合主義」路徑推進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思路。
  • 《海洋的德性》讀後感:海洋倫理學研究的新維度
    究其原因,既有歐洲諸國在大航海時代建立起來的西方海洋文明長期佔據世界文化舞臺中央,致使中國海洋文化遭受排擠冷落,難以散發光輝;也有中國學者對海洋文化主動挖掘、探求力度不夠,以致存在西方海洋文化優於東方的誤解。《海洋的德性》一書,是當代學者主動挖掘與開拓中國傳統海洋文化的有益嘗試。
  • 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新城市文化新地標 深圳海洋博物館面向全球...
    )和深圳市建築工務署工程設計管理中心聯合發布深圳海洋博物館建築方案設計國際競賽正式公告,面向全球徵集建築設計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行示範區的意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以及《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三次點名,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為全力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推動海洋文化繁榮,增強城市海洋文化軟實力,深圳市規劃建設海洋博物館,並將其納入全市重點建設的「新十大文化設施」,致力於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文化新地標。
  •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做海洋語言的解碼者(組圖)
    《行星中的熱量分配導致全球變暖的減緩與加速》研究論文,幸運地榮獲了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研究成果。  但是機會不會青睞沒有準備的人,這些「幸運」正反映了這名堅持從事海洋基礎科研的年輕學者的執著追求。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教授,曾任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一直堅持研究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在「全球氣候變暖減緩的特徵與機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於2014年8月受到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從2002年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到如今開啟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中國航天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據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汙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