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洋廣東」論壇暨廣東歷史學會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2020(第三屆)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廣東臺山召開。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廣東」與海上人群流動、區域經濟社會變遷、當代「海洋廣東」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創新中國海洋史學體系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提出,廣東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洋門戶。此次會議將極大地推進「海洋廣東」、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國海洋史的研究。希望與會學者通過總結各種歷史經驗,揭示內在歷史規律,把握總體歷史趨勢,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學術動力和智力支持。
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敏表示,海洋史學是當今備受學界矚目的熱門學科。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近年來,各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大力推進海洋史研究學術創新,致力於中國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在海洋社會經濟史、海上絲綢之路史、東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與海洋文化、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新時代通過舉辦「海洋廣東」主題(系列)論壇等研究活動,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助力我國海洋強國建設與學術研究不斷取得新成就,是廣東社科界義不容辭的時代責任。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孫光圻認為,海洋史研究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應注重文理學科交叉,大力推進各類文獻和水下考古資料的搜集整理。在研究視角方面,應注意海、陸兩種不同視角的差異。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志偉認為,海洋社會的研究需要超越國家和鄉土視野。要打破農業文化和陸地視角的局限,著眼於跨國互動,從人的活動中理解海洋文明,從海洋人的視角重新審視相關歷史,這樣才可能對歷史上的跨國移民、海盜倭寇、河海貿易、口岸城鎮等問題形成全新的理解。
跨區域開展研究
近年來,海洋史研究呈現出長時段、跨區域的特點。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黃純豔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海洋事業空前發展的時期,其關鍵原因之一就是海洋政策出現了若干新變化,在軍事防禦和經濟貿易方面,海洋的重要性都空前增加,特別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允許並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具有巨大經濟和技術優勢的中國作為貿易主體加入亞洲海洋貿易,推動了亞洲海洋貿易進入全新的階段。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朱明表示,近20年來,印度洋史研究擺脫了西方中心論,進一步轉向東方。學界關注印度洋世界內部的流動,日益強調跨區域性。印度洋史研究愈加體現了亞洲內部多文化共存的特徵,部分研究開始關注底層勞工和普通人。這些研究對理解多樣化的世界、促進文明和諧共存有一定借鑑意義,也有助於在西方歷史的發展模式之外,尋找到更多可能性。
會議由廣東歷史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