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2020-12-26 中國網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0日12時37分,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簡稱「中國電科38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你好,海洋!」(HI, SEA!)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歷史方位,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到「藍色信念」,無不體現出總書記的「海洋情懷」,這也為海洋強國建設指引了方向。發展壯大海洋經濟,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推動沿海與內陸地區的協調發展,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福建是海洋大省,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依海而興,是「數字中國」 「智慧海洋」和海洋經濟的示範省份。廈門大學依託福建,聯合國內優勢單位,發起的首顆衛星以「海絲一號」命名,既符合國家戰略,又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同時,「海絲」諧音英文「HI, SEA」,具有「你好,海洋」之意。「海絲一號」將以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為主要觀測對象。

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

海洋科學是廈門大學的優勢學科之一,經過近百年的學科發展,如今已擁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遙感大數據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號海洋科考船、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聯合遙感中心及衛星接收站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臺和重大設施。海絲一號衛星使廈門大學現有海洋觀測能力實現了從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將進一步推動海洋科學、生態學等「雙一流」建設學科的發展。

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小衛星發射升空,但海絲一號是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其雷達特性可以穿透雲層,不受夜晚和惡劣觀測條件限制,獲取全天時、全天候的二維高分辨地球表面雷達圖像,將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

海天陸基的海洋觀測一體化

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

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與傳統大衛星相比,微小衛星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成本低、研製周期短、功能密度高、性價比高、可進一步組網等顯著優勢。

目前,國內外適用於海洋遙感的C波段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重量一般在幾噸左右。為減小重量,降低成本,海絲一號衛星基於立方星思想,採用平臺與載荷高度一體化、適應批量化生產的標準化/模塊化技術,以及立足工業級器件的低成本、簡潔化設計,實際重量只有180公斤左右,同時成像解析度最高可達1米,最大幅寬為100公裡。這是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具有極強的技術引領和示範效應。

「海絲」星座的首發星

海絲一號衛星是「海絲」星座的首發星,該星座還包括將於2021年上半年發射升空的海絲二號多光譜水色小衛星。「海絲」星座由廈門大學、天儀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有限公司和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策劃,將來擬協同更多合作單位發射多顆輕小型SAR衛星和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目前,廈門大學正與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有限公司、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籌建海洋大數據應用技術創新研究院,未來將主動對接國家和市場需求,通過深度的產學研合作,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與轉化以及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產業合作等方面的發展,努力助力「數字福建」、「生態福建」、「海上福建」、「數字中國」和「十四五」新基建建設。

本項目還得到了福建省水利廳、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省氣象局、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廈門市氣象局、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等單位的關心和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廈門這所大學成功發射一顆衛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攝)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去年廈大曾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都是為了科學研究,其中『』海絲一號」衛星是為了在空中助力海洋研究。最新消息,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廈門大學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昨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本次發射,長徵八號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便是廈門大學的「海絲一號」衛星。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剛剛「海絲一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第四顆海洋水色衛星。
  • 成功發射一顆衛星!
    成功發射一顆衛星!成功發射一顆衛星!熱血沸騰!全國矚目!它就是▼▼▼廈門大學!廈大官方發布消息,「海絲一號」衛星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的。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海洋一號D衛星三維渲染圖。本文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 團體會員 | 廈門大學、福建招標集團等策劃的衛星「海絲一號」發來...
    可快速關注我們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廈門大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等單位根據海洋科學研究與遙感應用市場需要提出需求、天儀研究院等聯合中國電科38
  • 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1D衛星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趙竹青)2時31分,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以下簡稱火箭院)長徵二號丙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市投資集團助力「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廈門大學、省招標集團、市投資集團、天儀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策劃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創新中國海洋史學體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提出,廣東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洋門戶。此次會議將極大地推進「海洋廣東」、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國海洋史的研究。希望與會學者通過總結各種歷史經驗,揭示內在歷史規律,把握總體歷史趨勢,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學術動力和智力支持。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敏表示,海洋史學是當今備受學界矚目的熱門學科。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
  • 海洋一號D星升空 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海洋一號D星升空 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1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衛星 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4次...
    新華社太原6月11日電(李國利、朱霄雄)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剛剛,中國電科38所研製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發射成功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中國電科38所和天儀空間研究院聯合研製的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海絲一號」歷時1年研製完成,具有輕小型、低成本、高解析度特點。
  • 怎樣用好海洋資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了解一下~
    2020年6月11日2時31分,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國內對海洋資源關注度的與日俱增,我國對海洋衛星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2002年5月15日,我國成功發射了海洋衛星領域的第一顆衛星——海洋一號A衛星。
  • 快舟一號成功發射行雲二號衛星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 (餘建斌、朱霄雄)5月12日9時1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行雲二號01/02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首顆商業SAR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成功,研發方「天儀研究院...
    北京時間12月22日中午12時37分,由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和「元光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正常進入預定軌道,遙測參數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國內成品油價迎「六連...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打造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大幅提升中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2019-2023年中國衛星發射動態規模狀況
    2018年1月1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將吉林一號視頻07星、08星和四顆小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  2018年1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4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次發射同時搭載「微納——1A」衛星。
  • 「海絲一號」衛星實現「零突破」 福建衛星產業「加速跑」
    中新網福州12月23日電 (記者 龍敏)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福建首顆衛星「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後,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