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2020-12-17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第四顆海洋水色衛星。從2002年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到如今開啟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中國航天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

2002年5月15日,隨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轟鳴聲響徹雲天,海洋一號A衛星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也開啟了「海洋一號」衛星系列發展的新紀元。

據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汙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

「海洋一號A衛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躋身於世界海洋空間觀測強國之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表示,在軌運行期間,海洋一號A衛星獲取了大量水色遙感探測數據,探測範圍覆蓋了全球海域,在我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年,「『海洋一號』衛星星地一體化系統及其應用」項目獲得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我國海洋衛星中的「壽星」

2007年4月11日,同樣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我國第二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再次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據海洋一號B衛星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洋一號B衛星星上載荷同樣為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與海洋一號A衛星相比,B衛星的觀測能力和探測精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結合國內最先進的衛星工程研製經驗,專門針對海洋一號B衛星開展了可靠性提升工作,首次採用最低功耗模式進行設計,並採用了國內獨有、專為小衛星設計的太陽帆板驅動機構,有效提高了衛星在軌設計壽命,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海洋一號B衛星在軌運行的穩定與可靠。

海洋一號B衛星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一號B衛星設計壽命由A衛星的2年提高為3年,而其實際在軌壽命達到了9年零10個月,成為我國小衛星領域有名的「壽星」。

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海洋業務首發星

2012年3月,國務院批覆了《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要建成滿足國土資源領域各主體業務應用系統規模化運行、支持其他行業相關應用需求的衛星業務體系。

按照這一規劃,2018年9月7日,第三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升空,拉開了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

隨著海洋一號A、B衛星的退役,海洋一號C衛星承擔起我國海洋水色觀測的使命。據五院專家介紹,C衛星星上搭載了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紫外成像儀、星上定標光譜儀、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五大載荷,可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的長期、連續、穩定探測,並支撐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海洋預報減災、海島海岸帶動態監測與海域使用管理、全球變化數據服務等業務。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顯示,自成功發射以來,海洋一號C衛星在遠洋漁業巴布亞紐幾內亞金槍魚漁場海域水色、水溫監測,黃東海滸苔覆蓋面積、分布範圍及漂移方向實時監測,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災、圍填海監測,可可西裡鹽湖的封凍結冰監測中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9年8月,海洋一號C衛星為我國第十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布範圍和海冰覆蓋面積等觀測數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稱,衛星的極地航線服務保障能力,為此次北極科考順利完成提供了高效環境信息。

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

2020年6月11日,隨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內發出的沖天轟鳴聲,海洋一號D衛星踏上了新的徵程,也拉開了我國加快推動海洋衛星領域探索創新的新篇章。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D衛星上配置5個載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可用於探測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溫度場,海岸帶成像儀可用於獲取海岸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信息,紫外成像儀可用於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精度,定標光譜儀可用於監測水色水溫掃描儀可見光近紅外譜段和紫外成像儀在軌輻射穩定性,AIS系統可用於獲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

此外,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海洋一號D衛星與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組網後,將實現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白天獲取兩幅全球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圖,大幅提高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使我國在海洋水色遙感領域躋身國際前列,將有力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海洋一號D衛星三維渲染圖。本文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 海洋一號D星升空 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海洋一號D星升空 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1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 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發展壯大海洋經濟,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推動沿海與內陸地區的協調發展,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福建是海洋大省,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依海而興,是「數字中國」 「智慧海洋」和海洋經濟的示範省份。廈門大學依託福建,聯合國內優勢單位,發起的首顆衛星以「海絲一號」命名,既符合國家戰略,又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 怎樣用好海洋資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了解一下~
    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海洋水色衛星家族中的第四位成員,屬於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海洋業務衛星,可用於監測全球大洋水色水溫,為我國近海海域與海島海岸帶資源環境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生態預警與環境保護提供數據服務,並為氣象、環境生態、農業、水利、交通等行業應用提供支持。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廈門大學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昨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本次發射,長徵八號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便是廈門大學的「海絲一號」衛星。
  • 西安航天科技助力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組建
    6月11日凌晨2時31分24秒,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 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1D衛星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趙竹青)2時31分,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以下簡稱火箭院)長徵二號丙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衛星 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4次...
    新華社太原6月11日電(李國利、朱霄雄)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讓颱風颶風海嘯無處遁形 中國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觀測網
    通過這些網絡,可以時時獲取海溫、海流、海浪等海洋環境要素信息,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及時發出颱風、颶風、風暴潮以及海嘯等災害侵襲預警,服務漁業捕撈、遠洋運輸、海上石油開採等生產活動。衛星觀海 一覽無餘近日,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迎來了兩名「星」成員,它們是海洋一號C衛星和海洋二號B衛星。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國內成品油價迎「六連...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打造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大幅提升中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 陳雙玲:暢遊在絢爛的水色海洋裡
    他們發現,穿透到海水中的光,受海洋中懸浮物、浮遊植物、溶解物及海水分子的選擇性吸收和散射的影響,產生不同的顏色,在海洋學術語中這被稱為水色(Ocean Color)。傳統的觀測技術不能實現大規模的海洋水色觀測,使人類對水色的影響了解有限。
  •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給衛星遙感影像當「翻譯」
    中國科技網北京2月8日電 2月7日,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遼東灣海冰黃色警報,受強冷空氣影響,遼東灣海冰冰情迅速發展,浮冰範圍超過75海裡,預計未來三天,冰情將維持並略有發展。「我們負責將衛星遙感海冰監測實況提供給包括國家海洋預報臺在內的有關部門,為海冰預報提供初始場數據。」
  • 萬米深海再不是中國海洋科技界禁區 「探索一號」是何方神聖?
    信息 萬米深海再不是中國海洋科技界禁區 「探索一號」是何方神聖?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攝     中新社三亞8月12日電 題:萬米深海再不是中國海洋科技界禁區 「探索一號」是何方神聖?
  • 市投資集團助力「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廈門大學、省招標集團、市投資集團、天儀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策劃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廈門這所大學成功發射一顆衛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攝)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去年廈大曾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都是為了科學研究,其中『』海絲一號」衛星是為了在空中助力海洋研究。圖片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攝)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來看看廈大的衛星廈大官方發布消息,「海絲一號」衛星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的。
  • 2019-2023年中國衛星發射動態規模狀況
    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是我國向巴基斯坦出口的第一顆光學遙感衛星,配置了兩臺全色/多光譜相機,運行於太陽同步軌道。  2018年7月1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第32顆衛星。該顆北鬥衛星作為北鬥二號的「替補」星。在衛星入軌並完成在軌測試後,將接入到北鬥導航系統當中。
  • 成功發射一顆衛星!
    >「海絲一號」是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海絲」星座的首發星目前,已發射的適用於海洋觀測的C波段SAR衛星的重量一般都在幾噸左右,且成本高,研製周期長。重量不到傳統SAR衛星的十分之一校方介紹說,廈大」海絲一號」的重量,大約為180公斤左右,相當於3個成年人的體重,不到傳統SAR衛星的十分之一。
  • 建設中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納入「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間、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數據,整合先進的海洋觀測技術及手段,實現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它將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汙染防治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海洋報》記者。
  • 團體會員 | 廈門大學、福建招標集團等策劃的衛星「海絲一號」發來...
    可快速關注我們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廈門大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等單位根據海洋科學研究與遙感應用市場需要提出需求、天儀研究院等聯合中國電科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