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德性》讀後感:海洋倫理學研究的新維度

2021-01-06 i自然全媒體

當前,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呼聲日益高漲,海洋文化交流需實現多元表達、交流互鑑、和諧共生。近日,細讀中國海洋大學梁純生老師的著作《海洋的德性》,掩卷沉思,不禁為作者對我國傳統海洋文化的梳理、探究、思辨、傳承與創新而點讚。

本土海洋文化的挖掘與開拓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海洋文明史的國家,海洋文化長期影響著文學、民俗、商業、政治等領域,不但從未缺席,而且底蘊深厚,只是缺乏系統性挖掘、整理和解讀,以及公諸於世的機會。究其原因,既有歐洲諸國在大航海時代建立起來的西方海洋文明長期佔據世界文化舞臺中央,致使中國海洋文化遭受排擠冷落,難以散發光輝;也有中國學者對海洋文化主動挖掘、探求力度不夠,以致存在西方海洋文化優於東方的誤解。

《海洋的德性》一書,是當代學者主動挖掘與開拓中國傳統海洋文化的有益嘗試。作者秉持「傳承必須先了解」的原則,與古老而又睿智的海洋老人進行了一場對話:神話傳說中的海洋像父親又像母親,文學家筆下的海洋是神靈也是「流氓」,自然研究中的海洋即使人類不斷探索仍是一片布滿疑點的蔚藍,哲學家心中的海洋玄且容、動而生……作者在講述與思辨中不斷擦拭中國海洋文化這張名片,使其煥發埋藏已久的光輝。而這正是當代海洋學者應有的歷史自覺與擔當。

格物致知以濟天下

歷史學家王學典曾言:「今天的中國學術,還遠遠沒有滿足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期待,與大國崛起所需要的思想學術文化的軟實力要求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海洋領域亦面臨著格物致知以濟天下的迫切期許。

格物致知歷來與「修齊治平」並提,或可認為後者是前者的目標之所在。海洋怎麼「格」?「格」海洋又能「格」到什麼呢?該書認為,海洋有德性,卻無道德。我們「格」海洋,實質是探究人與海的關係,進而達到致良知的目的。人類作為海洋的代言人,往往把自己的私慾異化為「海洋的自我表達」,殊不知,海洋無需人類可憐,人類才是最為悲憫的存在,恰恰需要保護。正確地「格」海洋,需要儘可能地規範人的欲望,「由仁義行」以修身,給予海洋「源自內心的尊重以及行為上的善待」,進而實現治國理政兼濟天下的志向。

從德性之辨,到格物之思,再到求內務外的海洋倫理觀……書中處處體現出對前人的繼承與創新。該書認為,道德的形成過程,即是致良知的過程、格物致知的過程。哲學不應該割裂理性分析和社會實踐,哲學家理應是現實生活的實踐者,自然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應在哲學領域得到統一和提升。今天,我們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亦如是。

求內務外的海洋倫理觀

人與自然的關係,歷來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之後,一直糾纏於兩種自然觀:一種是略帶傲慢的人類中心主義,一種是浪漫多情的自然主義。面對自然界重要組成部分的海洋,人與海洋的關係到底應如何界定?

《海洋的德性》認為,主宰自然的是道理,即常(恆)道或天理,而非人類。在此基礎上,該書創新性地提出構建一種既合乎德性又合乎道德的海洋倫理——求內務外。作者指出,在人與海洋的關係之中,單單把海洋視為資源;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單純地認為只是利益協調,是當下海洋倫理中存在諸多爭議的問題所在。因此,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應有據於道義的達成,即尊重海洋自身的德性,尋求契合人類共同價值的海洋倫理,在發展中不斷健全和完善與海洋交流對話的規範。期望在此倫理觀的指引下,能實現人與海、人與人、人與己的和諧共生,使「無用之學」有用。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加強對古今海洋文化的比較研究,回應人們對社會發展中熱點問題的關切,有利于澄清思想困惑,契合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呼喚。

概言之,這不僅是一部選題別致、饒有情趣的哲學讀本,也是一本內容翔實、論證充分的學術力作。該書的出版不僅提出了我國海洋倫理學研究的新維度,而且也是對我國傳統海洋文化和古典哲學思想的豐富。為當今乃至未來學者挖掘傳統海洋文化、探究人海關係、理清道德規範、升華哲學思想、實現歷史擔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迪。

(作者曾 潔 馮文波 單位系中國海洋大學)

相關焦點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1.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動力倫理學是一門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進行倫理學研究首先需要思考一個前提性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倫理學研究?或者換句話說,倫理學研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和應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是倫理學研究的根本推動力。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動力,意味著倫理學研究歸根結底要從現實的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一般的理論出發。只有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才能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才能找準自己的發力方向。只有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存在使命。
  • 海洋新材料交叉研究中心和海洋新材料聯合實驗室揭牌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韓建軍 胡劍)6月17日,海洋新材料交叉研究中心暨海洋新材料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張清傑,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該校副校長王發洲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創新中國海洋史學體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提出,廣東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洋門戶。此次會議將極大地推進「海洋廣東」、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國海洋史的研究。希望與會學者通過總結各種歷史經驗,揭示內在歷史規律,把握總體歷史趨勢,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學術動力和智力支持。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敏表示,海洋史學是當今備受學界矚目的熱門學科。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
  •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麼,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 會議|「古典德性與現代文明」:古典與現代哲學中的德性論
    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波波老師做了名為《「與神相似」作為終極目的:柏拉圖哲學倫理學新探》的報告。張波波依據《會飲》、《泰阿泰德》和《蒂邁歐》等文本指出,柏拉圖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與神相似」,它並非意指道德德性,而更側重理智德性上的似神。「儘可能像神」不僅是柏拉圖思想的一個關鍵特徵,也是其倫理學的目標。
  • 講座回顧|晏輝:倫理學的問題域及其論證方式
    晏教授在講座開始便指出,倫理學雖以學科為基礎,但應以學說的形式來呈現,這是因為中外著名倫理學家的思想都是學說式的。作為學說的倫理學,其研究對象就是德性和規範。倫理學就是要在道德哲學的高度回答「我們何以需要德性?何以需要規範?」的問題。緊接著,晏教授詳細解釋了德性和規範的初始性命題,他強調通過回歸人本身的存在狀態及其展開方式,便可以尋找到德性和規範的始因始基。
  • 研究揭示全球海洋變暖速率
    自IPCC-AR5發布以來,研究人員發現傳統的估算方法低估了過去幾十年海洋熱含量上升速率。雖然2005年之後,海洋科學家們在海洋中布放了一些新的儀器Argo,得到了較好的全球海洋熱含量估計。但是科學家們永遠無法穿越到2005年之前,重新用高精度的儀器觀測過去的海洋狀況,因此海洋數據領域科研人員一直在持續不斷地改進舊數據的質量、發展新的技術以更準確地重構過去海洋的狀態。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創新中國海洋史學體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提出,廣東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洋門戶。此次會議將極大地推進「海洋廣東」、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國海洋史的研究。希望與會學者通過總結各種歷史經驗,揭示內在歷史規律,把握總體歷史趨勢,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學術動力和智力支持。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敏表示,海洋史學是當今備受學界矚目的熱門學科。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很爛」恰到好處,並非想像
    因此他在12月18日向刊登文章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發去了作者聲明。「雖然『很爛』一詞的否定程度比較重,但起標題時我也有過思考,覺得這個詞恰到好處。」韓東屏認為,『很爛』不是主觀隨意的想像,而是自己對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原理》的評價。他的文章以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為研究對象,展開對康德倫理學的分析與批判。
  • 「康德的倫理學很爛」,不過是一次「出位」的學術表演
    圖/知匯海洋公眾號。最近兩天,一篇哲學論文引爆了朋友圈,這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只看標題就可知道,其在朋友圈走紅,並不讓人意外,至少它的標題神似當下爆款營銷網文的套路。
  • 第六屆中國海洋公共管理論壇在江蘇海洋大學舉行
    本屆論壇以「創新中國特色海洋治理體系,構建全球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來自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上海社科院、魯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27個高校、科研院所、學術期刊雜誌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和江蘇海洋大學首屆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參會。
  • 海洋新材料交叉研究中心在青開建
    日前,海洋新材料交叉研究中心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啟動建設,同時海洋新材料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近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積極深度融合新材料技術研發成果與海洋科技發展需求,拓展藍色發展新空間。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刊發期刊主編:尊重作者,未改標題
    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這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近期引發國內學術界熱議。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如何看待華科哲學系教授韓東屏發表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討論信息已引發十餘萬讀者閱讀,更貼討論者眾多。該論文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韓東屏,論文發表於《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 北太平洋海洋發展吉林研究中心成立
    2020年7月31日,北太平洋海洋發展吉林研究中心(冰上絲綢之路吉林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東北亞海洋發展合作論壇在長春舉行。會議在吉林日報中央廚房指揮中心,以雲視頻會議、線上線下互動形式進行,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和智庫的專家學者80餘人參加會議。
  • 人民日報: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海洋科技
    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想。他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技涵蓋牽涉的領域眾多,需要把氣候、環境、資源等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把近海和遠洋深海統籌起來考慮。
  • 發展中國海洋史學 構建中國海洋話語體系
    發展中國海洋史學 構建中國海洋話語體系——訪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楊國楨教授  20世紀90年代以來,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楊國楨教授提出「海洋本位」和「科際整合」的新方向與新路徑
  • 海洋在哭泣!人工智慧,用大量化海洋塑料垃圾
    我們不知道這些垃圾會存在多久,又會傷害海洋多久   《太陽報》在 7 月 5 日報導了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對海洋汙染進行了調查,發現在社交媒體和報導中,有 1116 只鯊魚和鰩魚被海中塑料垃圾纏住,而實際的數字可能更高。
  • 濰坊(濱海)海洋產業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暨山東省海洋化工科學研究...
    濰坊(濱海)海洋產業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暨山東省海洋化工科學研究院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舉行 2020-12-17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生物新物種
    他勉勵海洋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開拓創新,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代表青島市政府向海洋所70華誕表示祝賀。
  • 遂寧市大英縣:浪漫地中海「海洋之心」即將亮相 九大維度展示全新...
    作為浪漫地中海的旗艦項目,「海洋之心」融入鐵達尼號故事背景,主打「鐵達尼號」大IP,將為遊客提供一個超大型的沉浸式海景遊樂場所,同時也是全球首創的水上演藝中心。何為全球首創?「海洋之心」將以9大創新維度,向世人展示了它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