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呼聲日益高漲,海洋文化交流需實現多元表達、交流互鑑、和諧共生。近日,細讀中國海洋大學梁純生老師的著作《海洋的德性》,掩卷沉思,不禁為作者對我國傳統海洋文化的梳理、探究、思辨、傳承與創新而點讚。
本土海洋文化的挖掘與開拓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海洋文明史的國家,海洋文化長期影響著文學、民俗、商業、政治等領域,不但從未缺席,而且底蘊深厚,只是缺乏系統性挖掘、整理和解讀,以及公諸於世的機會。究其原因,既有歐洲諸國在大航海時代建立起來的西方海洋文明長期佔據世界文化舞臺中央,致使中國海洋文化遭受排擠冷落,難以散發光輝;也有中國學者對海洋文化主動挖掘、探求力度不夠,以致存在西方海洋文化優於東方的誤解。
《海洋的德性》一書,是當代學者主動挖掘與開拓中國傳統海洋文化的有益嘗試。作者秉持「傳承必須先了解」的原則,與古老而又睿智的海洋老人進行了一場對話:神話傳說中的海洋像父親又像母親,文學家筆下的海洋是神靈也是「流氓」,自然研究中的海洋即使人類不斷探索仍是一片布滿疑點的蔚藍,哲學家心中的海洋玄且容、動而生……作者在講述與思辨中不斷擦拭中國海洋文化這張名片,使其煥發埋藏已久的光輝。而這正是當代海洋學者應有的歷史自覺與擔當。
格物致知以濟天下
歷史學家王學典曾言:「今天的中國學術,還遠遠沒有滿足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期待,與大國崛起所需要的思想學術文化的軟實力要求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海洋領域亦面臨著格物致知以濟天下的迫切期許。
格物致知歷來與「修齊治平」並提,或可認為後者是前者的目標之所在。海洋怎麼「格」?「格」海洋又能「格」到什麼呢?該書認為,海洋有德性,卻無道德。我們「格」海洋,實質是探究人與海的關係,進而達到致良知的目的。人類作為海洋的代言人,往往把自己的私慾異化為「海洋的自我表達」,殊不知,海洋無需人類可憐,人類才是最為悲憫的存在,恰恰需要保護。正確地「格」海洋,需要儘可能地規範人的欲望,「由仁義行」以修身,給予海洋「源自內心的尊重以及行為上的善待」,進而實現治國理政兼濟天下的志向。
從德性之辨,到格物之思,再到求內務外的海洋倫理觀……書中處處體現出對前人的繼承與創新。該書認為,道德的形成過程,即是致良知的過程、格物致知的過程。哲學不應該割裂理性分析和社會實踐,哲學家理應是現實生活的實踐者,自然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應在哲學領域得到統一和提升。今天,我們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亦如是。
求內務外的海洋倫理觀
人與自然的關係,歷來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之後,一直糾纏於兩種自然觀:一種是略帶傲慢的人類中心主義,一種是浪漫多情的自然主義。面對自然界重要組成部分的海洋,人與海洋的關係到底應如何界定?
《海洋的德性》認為,主宰自然的是道理,即常(恆)道或天理,而非人類。在此基礎上,該書創新性地提出構建一種既合乎德性又合乎道德的海洋倫理——求內務外。作者指出,在人與海洋的關係之中,單單把海洋視為資源;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單純地認為只是利益協調,是當下海洋倫理中存在諸多爭議的問題所在。因此,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應有據於道義的達成,即尊重海洋自身的德性,尋求契合人類共同價值的海洋倫理,在發展中不斷健全和完善與海洋交流對話的規範。期望在此倫理觀的指引下,能實現人與海、人與人、人與己的和諧共生,使「無用之學」有用。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加強對古今海洋文化的比較研究,回應人們對社會發展中熱點問題的關切,有利于澄清思想困惑,契合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呼喚。
概言之,這不僅是一部選題別致、饒有情趣的哲學讀本,也是一本內容翔實、論證充分的學術力作。該書的出版不僅提出了我國海洋倫理學研究的新維度,而且也是對我國傳統海洋文化和古典哲學思想的豐富。為當今乃至未來學者挖掘傳統海洋文化、探究人海關係、理清道德規範、升華哲學思想、實現歷史擔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迪。
(作者曾 潔 馮文波 單位系中國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