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的遇見是偶然還是必然?」
門前的小河,河邊的稻田與桑園,還有那乘著小舟去求學的古鎮,都是自然而然的遇見。年少的我,對故鄉的認知,簡單而純粹,那是我足跡停留的範圍。
離鄉遠行,讓我從遙遠的距離,回望這片土地,即熟悉又陌生。原來,小河還通向古老的運河,古鎮外還有一座千年的古城,遇見湖州是我宿命般的必然。
曾經的懵懂少年,已然鬢髮染霜,但鄉音未改。對故鄉更加深沉的熱愛,源於對她更加深刻的了解。
從歷史的角度認識湖州,就會發現,湖州在江南地區的歷史文化中,佔用多麼重要的位置。探尋湖州歷史,最直觀的方式,是去參觀一下湖州方志館。
湖州方志館位於項王公園城北水閘旁,於2017年1月正式開館,面積1900平方米,是集地情展示、志書收藏、史料研究、諮詢服務、交流培訓於一體的公共文化場館。
仰望高臺上的重簷古建,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拾階而上,仿佛每向上一級,就離歷史更近一步。那扇敞開的大門裡,就是穿越時空的隧道。
《吳興賦》,趙孟的書法名作,於元大德六年重書他二十餘歲讚美故鄉吳興之舊作。方志館大廳牆壁上,懸掛著《吳興賦》的木刻卷首局部。在這裡,我遇見了那一世的趙孟,他帶我走進了湖州的「前世與今生」。
太湖菰城,古邑變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山水清麗,物產豐富。湖州的歷代建置沿革,從夏代初期的防風古國,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湖州市,太湖之州,文明之源,方域今昔巨變,文明傳承有序。
千古雅韻,各領風騷,風調雨順,物阜民豐,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蘇湖熟,天下足。」「湖絲衣天下。」 農耕漁技,養蠶繅絲,富足的物質生活,使人們不再滿足於溫飽,他們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書畫詩詞,湖筆竹雕,茶經民俗,湖州的地域文化,從發源,發祥,到發展,歷經滄桑,初心不改。
冠簪之盛,彪炳史冊,物華地靈,崇文重教,名家輩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慈母對遊子孟郊的牽掛,延續了千百年。趙孟,吳昌碩,錢三強等,都是湖州籍的傑出人才。項羽,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等大家名流,也曾經在湖州這片土地上留下他們的足跡與傳奇。
盛世修志,文獻收藏,湖州修志彌遠,源於三國,興於兩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代,綿延千載。志書種類豐富,修志名家輩出,佳志名作眾多,享有「方志之鄉」美譽。歷代志書客觀,真實,全面地記錄了湖州地情,發揮著存史資政,教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歷史有記錄,文化有傳承,文明有發展,社會有進步。
今天的湖州,是我生活的湖州,在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純樸民風的古城,人們努力的工作,建設自己的家園,悠閒地享受著「百坦」的慢生活。今天的湖州是最幸福的湖州。
明媚的陽光,透過花窗,撒進方志館的大廳,與展廳裡柔和的燈光,形成反差,在方志館的時光恍如隔世,我仿佛在那時光的轉角,遇見了湖城的「前世與今生。」
「今生的遇見是前世修的緣。」
今生,我遇見湖州,有幸。
內容來源:南太湖號 長三角視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