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黔江區有一個山間奇湖---小南海。小南海一碧萬頃,煙波浩渺,是重慶最大的天然湖泊。小南海位於武陵山區,這裡有很多飛瀑急流,傳說桃花源便隱於此地。而小南海卻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
小南海是一個近條形的大型湖泊。在長江流域,大型湖泊一般出現在開闊的平地或丘陵,而小南海卻是在深山峽谷。而且小南海三面環山,東面是巨石堆壘的平臺,像一個大壩蓄水成湖。據測量發現,小南海的水深有46米,遠遠大於一般的湖泊,而且小南海的縱斷面是錐形。那讓人不禁想到:小南海是如何形成的呢?
據當地的老人講,在100多年前,一夜之間大壩形成,小南海出現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當地檔案館找到了相關記載。原來在1856年,黔江發生大地震,巖體垮塌滑坡,堵塞溪溝,形成堰塞湖,這便是小南海。
這次地震造成了小南海所在地區山河改觀,但不遠處的濯水古鎮卻保留了下來。研究發現,濯水古鎮所在的巖石是比較厚重的石灰巖,而小南海所在地的巖體是砂巖和泥巖。巖石的性質和結構會影響地震波對地面的破壞作用。巖體層理面節理越發育,地層越疏鬆,地震引起的地面破壞或地面反應越劇烈。濯水地區的地下巖層是厚層狀石灰巖,地震波在這種緻密的巖層中傳導時能量會在瞬間傳導到別處,因此地表的受損程度會較小。而小南海地區的地下巖層是砂巖泥巖的互層結構,地震波在這種層層相疊的巖層中傳導時,會經過一系列的透射、折射和反射,導致地震波在地下釋放能量的時間延長,地表晃動的時間也隨之延長。因此,地面建築物的受損程度也相對較大。
小南海既然是堰塞湖,那它的壩體為什麼100多年未曾在水壓作用下摧毀呢?這還得從堰塞壩的巖石組成說起。組成壩體的巖石有砂巖和泥巖,其中泥巖經風吹日曬雨淋碎裂解體,碎成細小顆粒,之後吸水膨脹,把壩體中的空隙填滿。這樣壩體不再鬆散而變得堅固。
今天的小南海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堰塞湖泊景區。人稱「深山明珠」、「人間仙境」。小南海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黔江地震)小南海四周秀峰環列,湖口奇石豎立,溪水縈迴,湖內港汊縱橫,島上茂林修竹。朝陽寺、老鸛坪、牛背三個島嶼,古松蔽日、茶花連雲、茅舍竹樓、雞鳴犬吠,一派田園風光。
了解了小南海的前世今生,你是不是也想去親眼目睹它的美麗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