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和拼多多的「記憶價格」效應和「低價印象」三大公式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在分析Costco和拼多多時,我一直強調一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本身會形成價格印象,零售電商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和經營策略讓他們認為「價格便宜」並從中獲利(也就是「記憶價格」效應)。

許多零售電商平臺正是基於這樣的「記憶價格」進行定價和「價格歧視」,並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消費者卻全然不知甚至樂在其中。

Costco「價格真便宜」的陳列規則

Costco(在中國上海首店的中文名:開市客,原來的音譯為:好市多)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於1976年加州聖地牙哥成立的Price Club,七年後華盛頓州西雅圖成立的好市多,在2009年是美國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

目前好市多在全球七個國家設有超過770多家的分店,其中大部分都位於美國境內,加拿大則是最大國外市場。

這些實體店分布遍及八個國家,18年全年營業額超過1000多億美元,為超過6200萬的會員提供服務,續費率高達88%。

這家會員制零售商之所以被全球零售業者學習和膜拜,在於它不是依靠商品賺錢,而是通過「會員費」獲得高額利潤。

2019年8月27日,Costco在上海開業,由於購買人數過多造成交通癱瘓,不得不中止營業。

對於Costco的經營策略和商品策略本文暫不深入分析,只從開業當天有媒體朋友在現場,通過電話採訪我關於店內的商品陳列,分析其與「記憶價格」效應的關係。

第一個疑問:為什麼一進門Costco擺放著的是LG雙門冰箱,該產品的價格比電商平臺便宜近400元。

首先,家電屬於我在《零售電商行業中「品類和時間」的消費頻率》一文中提到的「年頻」品類。

也就是說,Costco進門讓消費者看到的LG雙門冰箱消費頻率很低,大部分(預估80%以上)的人根本不會因為它價格比電商平臺便宜而購買,卻讓進店的大多數消費者有了「記憶價格」,並形成「Costco果然比電商還要便宜」的「價格初印象」。

當然,要形成這樣的「價格初印象」,首先該產品需要是知名品牌,最好還是國際知名品牌、單價要高、差價能形成更加強烈的「價差記憶」。(差400元顯然比差40元的價差記憶更強烈)

零售商在陳列形式上形成「低價」的第一個公式:低頻品類+知名品牌+高單價。

第二個疑問:再往裡走,就出現了Costco自有品牌的日用品產品,這些產品並不知名,怎麼定義低價呢?

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品類主要以日用品為主,核心原因在於這些品類在生產工藝和原料方面只要做非常小的調整,就會出現非常大的價差。

這些品類的比價邏輯和知名品牌的相同規格對比。日用品屬於「周頻或月頻」的高頻產品,消費者(家庭主婦、大媽們為主)對這類商品的規格和價格瞭然於胸,她們大都以「規格」為主要指標進行比價。

例如:24包120抽3層的清風抽紙在電商平臺秒殺價是57.90元,會對比同樣或相近規格的Costco自有品牌抽紙,假設為49.9元。這樣再次形成「價格真低」的「記憶價格」。

同樣規格的Costco自有品牌的抽紙為什麼能比清風抽紙低這麼多呢?這個涉及的因素就很多了:自有品牌沒有宣傳費用、配送到Costco單店成本也低(另外哪怕是多店,也比清風的全渠道成本要低)、抽紙做得稍微薄1毫米等在原料和工藝上做出特別細微的調整。

零售商在陳列形式上形成「低價」的第二個公式:高頻品類+自有品牌+原料/工藝細微差異。

第三個疑問:再往前走就是超低價的茅臺酒,為什麼是這個產品?

這個和第一個疑問是一樣的,只不過不是放在店門口,是因為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酒的「消費頻率」屬於「月頻或季頻」的「中頻」品類。

這樣的知名品牌「中頻」品類放在最裡面一方面能夠造成一些購買難度,另一方面繼續強化「價格真便宜」的「記憶」。

在低價茅臺酒的旁邊則是Costco有名的「日頻」品類產品——麵包。消費者走到這裡,要麼什麼都沒有買,要麼買了自有品牌日用品和搶到了茅臺酒。無論什麼情況,「價格真便宜」的記憶已經被大大強化了。

而麵包這樣的非標品已無法快速清晰地比價,消費者到這裡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想再比價了,開始簡單通過「記憶價格」進行價格判斷,麵包的「記憶價格」則來自麵包或甜品店裡的價格。Costco的麵包在此時此地變得「又便宜又好」。

如果消費者在此時此地什麼都沒買,心理上會覺得已經花錢辦了卡還好不容易逛到這裡,基於「補償心理」,就會買這些對於Costco來說「利潤很高」的麵包類產品;對於買了自有品牌的日用品和茅臺酒的來說,購買這些產品的可能性同樣非常高。

當然,由於是媒體記者根據他看到的陳列向我提出的一些疑問,所以只是簡單根據這些描述,結合我對「記憶價格」效應和「消費頻率」的研究做些粗淺的分析。

拼多多包郵的「低價」秘密

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曾說過要做中國的「Costco+迪斯尼」,迪斯尼好理解,就是要好玩,所以拼多多開創了電商平臺有小遊戲的先河。

那麼Costco的「低價」在拼多多怎麼被踐行呢?

首先,通過我對Costco上海首店的陳列分析,還有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不僅要低價還要能賺錢!

拼多多現在仍然處於擴品類瘋狂補貼巨額虧損的階段,未來能不能賺錢本文暫時不分析,我先來分析拼多多是如何製造「價格真便宜」的「記憶價格」的。

線下零售商通過陳列和品類的方式實現了這個目的,拼多多則是通過「包郵」來實現的。

在拼多多創立的五年前,中國電商已經發展了十多年,至少中國有3、4億人對於快遞費有著強烈的「記憶」。

幾個億的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對「快遞」這種「商品」形成了「記憶價格」:江浙滬、同城、西藏/新疆/青海等快遞費多少錢,幾個億的消費者心理有數。

個人寄快遞退換貨同樣成為常態,對快遞費有著非常強烈的「記憶價格」。

零售電商屬於「規模集約化」行業,也就是在某個部分通過網絡效應不斷實現超大規模,然後集約生產和提供服務,從而降低相關行業的價格並提高效率。

同城6元~8元、外省市10元~20元的快遞費是針對一個人或小公司寄快遞的價格,可是對於拼多多這種規模集約化的電商平臺來說,一個單品如果能做到10萬單一天,幾乎所有快遞公司都願意1元~2元的價格為它提供服務。

哪怕是虧損,這些快遞公司也願意為規模訂單提供這樣的價格。

因為快遞行業屬於訂單驅動成本和效率的行業,一個小區或辦公樓送20單和100單的固定成本幾乎沒有區別, 單量越多能降低單位成本。

也就是說20單和100單一天的人工成本都是100元,20單的單位成本是5元,100單的單位成本則為1元。

那麼100單量的情況下,快遞公司可以接20單甚至50單虧損件,仍然能夠賺錢。

拼多多上9.9元包郵的兩斤蘋果,在消費者形成的「價格印象」是這樣的:「蘋果相當於白送,畢竟快遞費用都不止9.9元呢」。

這就是快遞的「記憶價格」在起作用,於是拼多多成功實現了「價格真便宜」的強烈記憶。

可事實是:9.9元包郵的兩斤蘋果,快遞費只需要1元,一斤蘋果的單價高達4元。我去永輝超市比過價,拼多多很多商品每斤的單價和永輝一樣甚至要高。

當然,這裡最重要的還有「低客重」,也就是說不要一下子賣5斤10斤,而是1斤、2斤、3斤為主,這樣單價也能夠降到「快遞費」的「記憶價格」區間。

電商通過包郵形成「低價」的第三個公式:低客重+低單價+非知名品牌+服務價格記憶。

我對拼多多對標Costco形成的「記憶價格」研究並得出的公式對於農產品(生鮮品類)是成立的,因為這些品類沒有知名品牌,定價體系和「記憶價格」基本由超市一直在主導。

隨著拼多多開始向其它品類擴張,許多品類都有「知名品牌」,他們本身有著嚴格的定價標準和利潤範圍,並且許多還是高單價,快遞費用的服務價格記憶在這些品類和品牌並無法形成非常好的「低價」印象,如果只是拼多多的補貼在起作用,很可能最終就賺不到錢。

拼多多現階段以這個「低價」邏輯,然後高額補貼擴品類的做法並形成更大規模,希望最終形成大幅盈利的方式,從第三季度財報發布以來的股價表現來看,投資人顯然信心不足。

其次,拼多多作為開放式的電商平臺,目前在技術架構和運營體系仍然不夠支持多品類的購物習慣:如前臺的關聯銷售/購物車、商家中臺的買贈/關聯銷售/多樣促銷等功能的缺失,也讓投資人不無擔憂其發展前景和停止補貼之後的「復購」表現。

關於這些影響資本市場的部分,本文就不再展開分析。

最後,一起再來複習一下「記憶價格」效應:

假設讓消費者猜測一瓶洗髮水的價格,他會努力回想從前購買洗髮水的價格,或是他看見廣告裡的洗髮水賣多少錢,然後根據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做調整,得出一個差不多的價格。

還有我根據「記憶價格」效應總結的三個零售電商「低價」公式:

第一個公式:低頻品類+知名品牌+高單價。

第二個公式:高頻品類+自有品牌+原料/工藝細微差異。

第三個公式:低客重+低單價+非知名品牌+服務價格記憶。

相關焦點

  • Costco&拼多多成功秘訣:「記憶價格」效應和「低價印象」三大公式
    (感興趣可直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在分析Costco和拼多多時,我一直強調一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本身會形成價格印象,零售電商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和經營策略讓他們認為「價格便宜」並從中獲利(也就是「記憶價格」效應)。
  • 為什麼人們會對Costco、拼多多產生「低價印象」?
    在分析Costco和拼多多時,我一直強調一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本身會形成價格印象,零售電商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和經營策略讓他們認為「價格便宜」並從中獲利(也就是「記憶價格」效應)。拼多多現在仍然處於擴品類瘋狂補貼巨額虧損的階段,未來能不能賺錢本文暫時不分析,我先來分析拼多多是如何製造「價格真便宜」的「記憶價格」的。線下零售商通過陳列和品類的方式實現了這個目的,拼多多則是通過「包郵」來實現的。在拼多多創立的五年前,中國電商已經發展了十多年,至少中國有3、4億人對於快遞費有著強烈的「記憶」。
  • 深度分析|家喻戶曉的拼多多能顛覆阿里和京東嗎?帶你揭曉
    調研也顯示,實際上拼多多上紙巾和農產品等產品銷售利潤高於阿里和京東,也就是說以顛覆價格為主的拼多多,依然還是在意價格帶來的利潤,除此之外缺少創新收入來源。按黃錚所言:拼多多是costco+迪士尼模式,前者代表低價批發邏輯,後者代表娛樂粘性。但如果深入分析這個定位不難發現,背後具有明顯黃錚個人創業經歷延續的影子。
  • 拼多多財報公布,談談它的核心問題
    拼多多給外界的印象就是「拼多多=便宜」,實際上拼多多也並不是所有品類都是全網最便宜,但用戶心智已經被培養成「拼多多=便宜」。價美讓目標用戶嘗鮮,低價推動交易。商品回來後發現質量還行,形成初步的價廉物美初信任。1.2 熟人推薦拼多多早期的流量幾乎全來自微信,早期用戶的購物場景來自於微信群上的拼團。黃崢也說過拼多多能成功是70%運氣+30%實力。
  • 談談拼多多的核心問題
    拼多多給外界的印象就是「拼多多=便宜」,實際上拼多多也並不是所有品類都是全網最便宜,但用戶心智已經被培養成「拼多多=便宜」。價美讓目標用戶嘗鮮,低價推動交易。商品回來後發現質量還行,形成初步的價廉物美初信任。
  • 電商進入拼時代?梁寧:淘寶的核心是頭部效應,而拼多多的核心是精準和網絡效應
    如今三大電商裡拼多多的推薦算法最精準,用戶端有網絡效應,因此拼多多更強。淘寶的算法在做關鍵詞關聯推薦,而拼多多的算法試圖理解用戶的搜索動機和偏好。淘寶在消費者端沒有網絡效應,而拼多多的用戶對用戶有價值。實際上,「精準」和「網絡效應」是曾鳴的著作《智能商業》這本書裡的核心詞彙。可是把他的理念執行得最好的卻是拼多多。
  • 拼多多上的失意者和得意者
    大部分人對拼多多崛起的歸因限於「價格低」、「門檻低」,但無論從哪個維度上看,拼多多已經成長為一棵大樹。飛來栖息的商家們也越來越多,截至2019年底,已經超過510萬。1塊錢的手機殼、6元3斤的青皮桔、9塊9包郵的衛生紙……極致低價的背後是瘋狂的成本壓縮——沒有管理成本的家庭作坊,不事推廣的工廠,沒有品牌束縛的水果農戶。誰在製造拼多多,已經不是一個秘密。
  • 拼多多上架幻影,勞斯萊斯:和品牌無關
    數據顯示,拼多多在Q3季度中首次實現了4.66億元人民幣的淨利潤。而今年拼多多上架多款汽車也打破了大家對其低價、低質、地攤貨的印象。上半年,拼多多在平臺上上架了特斯拉model3,通過平臺補貼,用戶可以低價購買。
  • 拼多多:奇蹟背後的矛盾-虎嗅網
    在經濟和居民收入始終在增長的前提下,沒有人願意犧牲質量來換取價格的降低。但如前文所述,中國製造業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製造能力,而在於缺乏創造附加值的能力。拼多多的商業邏輯其實不複雜,正如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所稱,通過低價爆款把原本過剩的產能輸送到消費者。渠道是底層製造業最大的瓶頸。
  • 拼多多進城的壓力和動力
    拼多多是低線市場電商領域的最早勝利者,無需再證明。但資本市場更想知道,這些看不見的數字背後,多少是五環內用戶?2019年,阿里與京東雙雙「走基層」,下沉市場在過去是,看起來機會很多卻無從下手。拼多多的低價策略和社交裂變讓兩大電商巨頭發現新的可能性。拼多多卻沒有在既有優勢市場與他們纏鬥,像遠徵軍一樣,他們開始徵服五環內驕傲的用戶。
  • 拼多多的叢林法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重磅)
    近日,拼多多拼團挑戰特斯拉成了大新聞。一個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一個是家喻戶曉的低價電商平臺,孰是孰非,爭議不斷。不僅如此,拼多多挑戰過蘋果,也挑戰過茅臺,挑戰過很多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每次爭議似乎都在強化公眾對「拼多多產品便宜」的認知,它就是這樣熱衷於通過群眾運動式營銷衝擊商家的價格體系。
  • 拼多多只能賣低價茶?藝福堂和八馬茶業這樣玩
    作為國內第2大電商平臺,拼多多以低價切入電商市場,茶葉經營者多在該平臺銷售白牌商品和去庫存,價格自然也是較低。低價雖然是獲客利器,但卻不可持續。拼多多後來,拼多多推出了有哪些茶葉品牌在拼多多賺錢?今天的文章,就來聊聊入駐拼多多的藝福堂和八馬茶業。
  • 如何理性看待拼多多以及「便宜不等於無好貨」?
    中國人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什麼樣的價格換取什麼等級的商品。從表面上看,低價≠好物的邏輯能講通。但對於拼多多這樣的新型電商來說,是要特殊看待的。拼多多的崛起的確與低價有關,但不要忘了拼團模式下社交流量的裂變,會產生無數個流量拐點。每一位用戶進來拼團、分享,都可看作是一個拐點,從這個拐點到下一個拐點流量裂變的程度就是無與倫比的。
  • 拼多多的「雙11」:一場日常低價的「閱兵式」
    不過,拼多多的玩法卻沒有太多的新奇花樣,貫穿近年來的「雙11」,低價一直是拼多多強調的核心玩法。而拼多多方面也多次表示,低價才是零售的本質。具體來看,今年「雙11」拼多多進一步加碼「百億補貼」,在手機、家電、數碼、美妝、母嬰等領域,部分產品的補貼力度從銷售價格的10%~20%提升至50%~60%。
  • 拼多多產品分析 | 下沉市場破局和發展
    市場分析總結在「消費升級」浪潮之中,拼多多著眼於「消費分級」信號,目標尚未進入網絡購物消費市場的下沉用戶;以「高性價比、低價」為產品核心,採用針對性的價格策略、產品策略、營銷策略;以拼團優惠、二次分銷、幫忙砍價、邀請助力等方式,基於微信的流量體系和關係鏈迅速發展。當前用戶結構呈現年輕化,主要組成為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與戰略目標一致,一、二線城市用戶呈現增長趨勢。
  • 拼多多上千元AirPods驚現耳垢!細數低價藍牙耳機三大問題
    出於價格方面的考量,很多人喜歡在一些有折扣、價格更低的平臺上選購產品,其中藍牙耳機是一大熱門商品!以拼多多為例,狂撒百億補貼來賣蘋果AirPods,用戶能夠以低於市場價格來買到AirPods,銷量空前火爆!但低價產品往往隱患不斷,讓人防不勝防!前不久,就有網友爆料,自己以1199包郵在銷量最高的一家下單。
  • 拼多多在變相吸收特斯拉的行業勢能
    吵下去的結果就是:拼多多真的想讓用戶低價買到特斯拉,進一步夯實正品低價心智,百億補貼再搞一波。特斯拉不讓消費者低價買車,敗壞在路人和媒體群體間的好感。另外就是拼多多這兩年非常積極經營媒體關係,經常批量充值。特斯拉在中國向來不做營銷和公關,這次事情處理越激烈,這個不懂國情的外賓身份就會越暴露。拼多多在變相吸收特斯拉的行業勢能。
  • 拼多多在變相吸收​特斯拉的行業勢能
    飛輪效應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壓低商品價格吸引更多顧客。 拼多多和特斯拉這輪撕扯,結果會有利拼多多,不利特斯拉。 砍價、澆水、九塊九的刻板印象,讓很多用戶以為拼多多沒有品牌貨,都是便宜貨,所以拼多多要通過百億補貼吸引用戶來拼多多購物,讓用戶認識到拼多多也有品牌貨,賣正品,且正品的價格也能做到比其他平臺更低。
  • 拼多多不再低價?至少紙巾品類上是這樣
    「低價拼團」、「拼得多省得多」已經成為拼多多的標籤。但近期多名網友曝料,拼多多多款產品已沒有價格優勢。長庚君通過紙巾品類的體驗發現曝料情況屬實,同類同質產品比其他電商平臺已沒有明顯價格優勢,甚至部分產品價格還偏高。
  • 拼多多怎麼處理低價假貨問題?
    隨著拼多多的赴美上市,市場佔有率一度超過了老牌的電商公司——京東,拼多多在之前的電商市場中一直以低價著稱,因為加入的門檻低,且價格低亂。導致了拼多多平臺的假貨橫行,目前有很多的品牌方都受到這個困擾,之前拼多多一直沒有維權的通道,目前拼多多也是通過商家後臺開通了維權的窗口,投訴成功率尚可。處理結果為:連結下架,店鋪扣分處罰,店鋪成交款項延遲支付等等。具體以投訴結果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