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內斯·布克哈特:如何建構國家?歐洲用三十年戰爭「打」出了答案

2020-12-14 觀察者網

【文/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從政治層面看,三十年戰爭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建構國家」這一概念描述了近代最大的制度化過程,人們已開始討論如何刻畫其整體特徵。只要它不是一場關於宗教而是關涉國家的戰爭,它就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但是,它還不是一場國家間的戰爭,實際上只是一場建構國家的戰爭,交戰的力量即黷武性也正是來源於此。

因為那個時代仿佛國家的青春期,還沒有什麼已發育完成的國家,只有各種各樣的政治忠誠和政治構想,為了使它們愈加清晰,人們發動了戰爭。我們將額外的組織和機構化描述為國家,它毫無疑問位列近代歐洲尤其是17世紀的歷史議程中。不過,那時一切尚在進行之中。

此處第一個未解決的問題是:那時在歐洲到底有多少個國家?直至宗教改革世紀,歐洲對於建立國家的途徑並無定論,未曾規定國家大致的大小等級和數量。人們可以將17世紀初的三十年戰爭視為具有決定意義的嘗試,從而明確合適的國家規模。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建構國家的基本可能,兩者在這場「戰爭的戰爭」中彼此敵對,並鬥爭到底。

建構國家的第一種可能性是:建立一個龐大如歐洲的囊括所有人的國家。因為人們的政治理想始終是建立一個政治上大一統的國家,基於基督教、大帝國或君主政體等概念,而這些概念最初均堅持普世主義傳統。

在代代相傳的等級秩序規則中,歐洲看起來像一座金字塔。金字塔尖的位置常有爭議,但當這個位置有人佔據時,就算是兩個政權並立也會被視為無政府狀態。

哈布斯堡家族作為皇位的所有者和一半歐洲疆土的統治者,也試圖以這個位置為落腳點,建立一個歐洲國家。這是皇帝查理五世根據綱領性概念「普世君主制」(Monarchia universalis)衍生出的構想。當時,查理五世統治著一個橫跨全歐洲的、書信上的帝國(Briefimperium),財政上依仗奧格斯堡富格爾家族的貸款,因此也不願讓人觸及用於凝聚大帝國的宗教統一。

普世主義的建國綱領並不像人們有時認為的那樣失敗得迅速而徹底,而是在哈布斯堡王室的王朝普世主義的合作分工中,以不同的形式繼續下去。

宣傳性的地圖將歐洲展示為具有象徵意義的女性形象,喜歡用西班牙比作加冕的頭顱,而當時的皇都所在地波希米亞則是心臟。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中歐帝國和西屬大西洋帝國這兩條哈布斯堡王室血脈支系重新整合成統一的王室,作為親密盟友攜手參戰。這便是1617年締結的《奧尼亞特條約》的意義所在。

1600年前後的《女王歐洲地圖》

自《女王歐洲地圖》出現的16世紀起,傳達政治信息的擬人地圖頗受追捧。以眾多版本流傳於世的《女王歐洲地圖》將歐洲的形狀用女性形象展現出來。若人們將地圖向左旋轉至水平,西班牙、義大利和丹麥半島的地理輪廓則會依次出現在女王的頭部和手臂處。彼時,歐洲尚被視為沒有邊界、只有零星地區描述的前國家(vorstaatlich)整體。但是,在哈布斯堡的普世主義時代,西班牙始終是戴著王冠的頭顱,而波希米亞作為首都則是身體中心,兩者均位於最顯耀的位置。

該條約是西班牙駐維也納使者暗中商定的一份世襲協議,有利於未來的皇帝費迪南大公,並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當然,聯盟作戰的雙方之間通常會產生摩擦,這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而且不同於其他歐洲上層貴族的家族紛爭,這一聯盟維持的時間超過三十年。

我們可以從如下認知角度解釋這一情況,即只有攜手並進才能擁有普世主義的機會。在此次密切協商中,王朝普世主義反對所有處於哈布斯堡國家聯合體的邊緣、威脅著要脫離的邦國。難怪人們經常說西班牙「高高在上」(Superioridad),說皇帝是絕對君主,並尤為強調哈布斯堡王朝的「普世君主制」(這在當時已受到熱議)。事實上,這次戰爭是維護普世主義理想的又一次嘗試,即在歐洲頂端建立王朝,由哈布斯堡家族領導。

相關焦點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什麼說本來可以避免?
    三十年戰爭是近代歐洲史上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帶來的災難在德意志人的集體意識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近日出版的《戰爭的戰爭(1618—1648)》中,作者聚焦於戰爭期間一次次的和平嘗試,剖析了為什麼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本可以避免。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何本可以避免?
    《戰爭的戰爭(1618—1648)》,[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著,馬繹譯、孟鍾捷校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擲出窗外的和平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譯者:馬繹,校譯:孟鍾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戰爭的戰爭(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譯者:馬繹,校譯:孟鍾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在引言中,本書講述了在巨大的時空跨度和近一半德意志人口損失的情況下
  • 《獵殺T34》:詩意戰爭是如何被建構的
    此外,影片中多次出現坦克炮筒對準銀幕的鏡頭,影片的3D製作將觀者帶入宏大的戰爭場面,如身臨其境,在視覺和心理上產生恐懼之情。影片後半部分,尼古拉被俘入獄,獄中懸掛堅硬結實長達十餘米的鎖鏈以及一系列暴力刑具,影片用微仰的拍攝方式,將監獄的空曠高大與人的渺小無力進行對比,隔空傳達反戰主義思想,將戰爭的非人道主義性質表現的淋漓盡致。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歐洲歷史上有一場重要的戰爭,它耗時長久,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整整持續30年;它牽涉甚廣,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英格蘭、瑞典、丹麥、西班牙全部涉足其中,造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歐混戰;它背景複雜,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引發了宗教戰爭,最後卻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與利益搏奕,蛻變成爭霸戰爭;它影響深遠,一方面使主戰區德意志民族
  • 本是歐洲強國,因為一場戰爭國家倒退幾十年,至今國家四分五裂
    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很多強國,基本上因為一場戰爭而徹底地走向衰弱。尤其是下面這個國家,堪稱歐洲強國,因為一場戰爭國家倒退幾十年,至今四分五裂,國家一貧如洗。這個國家就是烏克蘭共和國。烏克蘭共和國那可是歐洲的強國啊,不說別的,烏克蘭光是國土就有60多萬平方公裡。這個面積比德國和英國加起來還要大,僅次於法國,堪稱歐洲前三的領土大國。
  • 五年,十年,三十年,六十年...
    五年,十年,三十年,六十年......一路走來,我們是如何從警的呢?我們司法行政戒毒人民警察又是為誰從警?打開從警記憶從那芳華瞬間尋找答案我是一名經歷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是受到過革命戰爭歲月考驗的老黨員多年來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CPU戰爭三十年
    1981年,藍色巨人IBM選擇將8086衍生出的8088作為自身產品的處理器,這在後來被稱為「英特爾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勝利」。今天絕大多數的PC、伺服器、數據中心、超級計算機都沿用x86架構,支撐著國家與社會的計算。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一旦發起晶片封鎖,x86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8086發布時,英特爾的廣告語是:「開啟了一個時代」。事實上大量科技產品都會用類似的表達,非常套路。然而8086雖然很快過去,但其使用的x86架構,卻如實開啟了一個統治力無比強大的時代。
  • 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三十年戰爭是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錯綜複雜、涉及衝突最多的戰爭之一。
  • 捷克: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歐洲是基督教的大本營,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都是由基督教演化而來。歐洲人的文化、節慶和習俗,甚至某些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疆域,都深受宗教影響。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宗教信仰和空氣、水一樣是不可或缺的。直到今天,宗教仍然影響著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起名、婚姻等等,有些國家的信教比例高達90%以上。
  •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2020年08月07日 09: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如果爆發大規模戰爭,美國最害怕遇到什麼?張召忠給出4字答案
    這麼多年來,美國發起了大大小小200多起戰爭,在外界的眼中,美國在多場戰爭中遊刃有餘。很多網友提出疑問,難道美國真的無懈可擊嗎?那麼,如果爆發大規模戰爭,美國最害怕遇到什麼?對於這一問題,張召忠給出了相關答案,僅僅4個字,但足以說明一切。
  • 歐洲是如何從一戰前十幾個國家,增至現在44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把歐洲打了個稀巴爛,尤其是在奧匈帝國的廢墟上,大量非德意志人在英法的支持下以「民族自決」為旗號宣布獨立,於是歐洲第一次出現了國家獨立潮。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長屋王寫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兩句漢詩讓中日兩國人民感受到文化上的共通性和精神層面的互相接納,彰顯出挖掘共通的傳統接點對發展新時代中日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當今安倍晉三政府非常注重通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利用來建構國家認同。表徵日本文化特質的傳統文化符號被抽取出來,賦予意義,並有意識地運用於對內國家認同的建構,深入剖析其建構國家認同的方式和建構「他者」的過程對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本文有關公民觀念的研究將主要集中在理性、自由、謙遜、平等、參與、認同、權利、公益精神等要素上,探討西方近代思想家是如何通過「東—西」比較來建構這些觀念要素的。  在西方,公民實踐儘管已超過兩千年,但公民觀念的普遍發展和公民身份的普遍建立卻是在進入民族國家時代之後,而完備現代公民理論體系的建立則更加晚近。
  • 第二次戰役美軍大敗,杜魯門放言要用頂尖武器,歐洲各國連忙抗議
    也正是這場戰爭的勝利,給予了友軍人民軍極大的信心,因為在此前志願軍剛剛入朝,人民軍內心非常消極,認為志願軍憑現在的武器裝備,可以打南韓偽軍,但打美軍不行。但這場戰爭結束後,人民軍狂呼志願軍萬歲,認為他們真的有救了!
  • 若是美國對俄羅斯開戰,中國會如何做?日本專家給出答案6字答案
    ,對於美國來說,自己現在已經是世界上發展的最好的一個國家。就是因為這樣,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自己當成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老媽子」,哪個國家出事了都要管管,還會插手進行幹涉。但是很多國家都不承認美國這個老大。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也很強大,但是在做事的風格上比起來,就比美國要低調得很多。也不會去制裁別的國家,管別的國家的事情。
  • 30年戰爭對現代歐洲版圖的決定性作用,德意志損失半壁江山
    到後期像法國那樣乾脆撕下宗教的面具,直接出兵幹預戰爭,使得30年戰爭實為歐洲各國爭奪地盤的本質暴露無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由於並沒有歐洲以外的國家參與,不能列為世界大戰,因此稱它為——歐洲30年戰爭。歐洲版圖原來不是現在這樣,它經歷了無數次戰爭、吞併、復國、合併、聯邦共主等形式的變化,到30年大戰前夕是這個樣子的。
  • 兩伊戰爭的空戰笑話:用最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中世紀戰爭
    1980年,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而這場所謂的戰爭,實際上從軍事角度來說,並不能夠被稱為戰爭,用歐洲軍事專家的評價說,兩國用最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中世紀戰爭,雙方的指揮系統更是一塌糊塗,至於空中作戰,水平則低到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