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大學如何搞「應試」:莫讓獨立思考成為空中樓閣

2021-01-10 騰訊網

在我們的觀念中,英美的大學教育都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大家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倫敦政經學院博士候選人鄧涵之,給予了我們不同的視角與啟發。

關注閱讀第一,進入公眾號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作者 鄧涵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候選人,畢業於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英美大學對基礎知識的重視超乎想像

我在一所英國大學就讀博士研究生項目,因此,為系裡的本科生上研討課(seminar)佔據了我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四年以來,我一直在教本科二、三年級的兩門國別經濟課程。最近臨近期末,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則是當堂返還學生寫的論文。我所在學校的絕大部分專業都是社會科學,所以課程作業的結構很類似,幾乎都是寫綜述——通過對某一話題文獻的閱讀和理解,回答一個相關問題,如「評價經濟史上關於』大分流』的解釋」「理解哈貝馬斯的『公民社會』概念」「介紹迪韋爾熱定律,並討論它的解釋力如何」。因此,學生日常學術訓練皆以文獻閱讀和綜述寫作為主。

作業的評分倒是非常簡單,一個等第而已(英國分一、二、三等和不及格)。然而這個等第的構成和計算卻十分麻煩。為了讓學生了解評分標準,我把系裡教學指導手冊建議的幾十條關於「什麼是好文章」的洋洋灑灑的標準歸為了五大類,在一開學的時候就告訴了學生。

第一是「論點」,即觀點清楚、全面、切題、有說服力,進而顯得有深度和創意;

第二是「證據」,即引用的歷史事實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是翔實可信的,並且體現出了對文獻或現實生活的深刻理解;

第三是「結構」,即文章結構清晰、每段主旨清楚,全文的起承轉合俱在;第四是「寫作」,即寫作流暢好讀,沒有冗餘表達或語法錯誤;

第五是「格式」,包括參考文獻的樣式、文字的字體字號頁邊距,是否好讀好認、是否體現了對讀者的尊重。

所以學生拿到的一個等級,是我在考慮了一大串評判標準並且進行量化之後,判斷這篇文章應該落進的某個區間。這樣於我也方便——如果只有等級而無評判標準,難免會有學生抱怨給分不公。如果一一核對所有標準並且展示給學生看,學生自然也會明白:她的某篇文章只差一點點拿到「一等」,是因為在某一個小段落裡表達過於冗長而且離題了,或者是因為她引用參考文獻的方式沒有遵守我們的規範……僅此而已。於是她也就知道她下一次改進的方向。

因此,我把長長的反饋列表發給學生之後,會留很多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檢查自己的紕漏。給出的一些建議甚至瑣碎到難以讓外人理解,例如「自然段的開頭缺乏引入性的句子,導致非常難讀」「全文對冠詞the的使用基本都是錯誤的」「某個觀點下面有一些不該出現的細節,這些細節反而削弱了文章的說服力」。

把基礎知識與行為規範的細節守得很死,這是過去幾年來我按照系裡要求,從事本科生教學的一個重要準則。

對大學教育的常見誤解

這似乎不太符合許多人對英美大學教育的第一印象。在我們經年累月的見聞中,大學教育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大家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的。似乎一個理想的教學模式就是——老師絕對不要放PPT灌基礎知識,而是要鼓勵大家自由閱讀,上課時就帶大家坐成一個圓圈,然後問,就某個話題大家是同意A面還是B面呢?理由是什麼呢?

然後大家自由發言、互相辯論,老師在其中充當調解人,也不判誰對錯。到了期末寫作業時,老師要看的先是學生作業的獨立創造性和批判性,「言之成理即可」,大家其樂融融。有意思的是,這一標準在國內中學語文或文綜高考題也常常出現,但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能拿滿分呢?

與之相反,如果一個老師上課總是抽學生回答關於文獻和基礎知識的問題,甚至希望學生記憶背誦一些學者觀點,一到寫作業,不是先說創造力,而是先強調基礎知識、寫作習慣、格式規範,甚至以此來「要挾」學生要扣分,好像很容易被認為是在扼殺年輕人的想像力,試圖復闢填鴨教育,培養讀書機器。

然而以我對英美本科教育的了解,大家熟知的許多著名學校,在本科教育的基礎階段,恰恰更加重視後者。而在本科低年級就去鼓勵學生打破陳規、解放天性,是許多人對於大學教育的一個常見誤解。

基礎不紮實的思考是空中樓閣

因為說到底,對於任何社科專業的大學教育,我們對那些脫離了基礎知識和文獻閱讀的所謂「獨立思考」,是沒有底氣的。

我曾經參加一堂低年級本科生的讀書討論,大家來談談讀過著名政治哲學讀物《利維坦》,討論霍布斯的國家誕生理論,理解了什麼是自然狀態,霍布斯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從而交出壟斷暴力、形成國家……在討論的最後,大家自然應該說說看自己覺得對「利維坦」的學說持有什麼看法,於是我又聽了聽大家的意見——的確很有意思,因為大家批評得都挺在理的。

我後來就說,大家是不是覺得自己都特了不起?能夠對四百年前這麼經典的政治哲學著作提出這麼多批判性意見?大家都笑了。

我說,我覺得這當然很好,唯一的問題是……大家提到的這些問題,在過去的四百年有很多人都想到了,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讀到的偉大的政治哲學家洛克、盧梭。

大家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說實話,洛克與盧梭都已經替大家想到了,所以我們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想讓大家繼續認真讀一讀《政府論下篇》和《社會契約論》。讀過以後大家再來看看,自己對霍布斯的評價裡,那些所謂的「批判性」還剩下多少。那所謂的「獨立思考」如若不建立在廣泛的閱讀和思想體系的梳理之上,便極容易成為自命不凡的「空中樓閣」。

不走到知識積累的邊緣,哪算得上創見?

所以,在大學教育的基礎階段,我們不是要扼殺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是要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前教會學生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重視基礎知識、重視已有文獻、重視理論源流,這些基本功在低年級要佔據相當大的比重。

中國教育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道理在於學習和記憶知識,會改變人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一個坐擁Wi-Fi、隨時可在線搜索所有唐詩的人,和一個背誦了上百首唐詩的人,當他們在寫文章和口頭表達時,誰能從腦中調用出更多的可用知識?

英美教育亦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本科教育的基礎——把獨立思考放在一邊、去理解已有的基礎知識與理論,就是向上攀爬、爬到巨人肩膀的過程——這個過程看起來比許多人想像的要辛苦得多。

而我們在大學教育的起始階段,就是要多帶大家爬一爬,別怕辛苦。而沒有爬到頂的人,往往在半路就開始洋洋自得:「我有一個創見……」這是我作為老師最害怕的。都沒走到我們知識積累的邊界,哪敢說什麼好的創見?

所以我也一直提醒自己,對於低年級本科生,不要去誇他們「思維敏銳」「直覺很好」,因為這其實不那麼重要;而鼓勵學生把枯燥和漫長的知識積累、記憶、解釋和體會階段做到很好,苟日新、日日新,這才是教師日常留心的事情。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文獻閱讀寫作的基礎階段,把簡單和瑣碎的事情做得越好的學生,當放手讓他們在課程結束時嘗試做一些原創性論文時,往往也是做得最好的——他們寫綜述的能力和寫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顯著相關的。

如果沒有精讀過一門課程規定的材料,認真體會過作者形成困惑、採集證據、驗證機制、說服讀者的過程,只是大致過一遍作者背景、理論派別和基本結論,甚至連這些基礎學習都不看重,學生自然根本不知道好的思考理路乃至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應該是什麼樣子。

乍一看這學生見識很厲害,從大分流到工業革命,從生活水平核算到索洛增長,從進口替代到東亞奇蹟,從制度經濟到經濟地理,好像什麼都知道,其實很多時候稍加追問,立刻就能看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當然,有時我也會對學生說:「我知道大家不是都會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但是知識一定是會讓大家受用的。想像一下,如果在一個律所或者投行,拿著一份格式混亂、滿是語法錯誤、邏輯不清、牽強附會的報告去應付你的客戶——相信我,你的客戶應該也會讓你返工無數次的。」

本科教育的「第一步」

寫完這篇文章時,我想起七年前我的學生時代在復旦有過的一次社交網絡上的討論。當時某老師的《魯迅精讀》期末考引起了很大爭議,原因是很多中文系學生認為題目過於瑣碎(例如默寫魯迅《野草》24篇的全部篇名),難度太高。他們認為,都到二三年級了,為什麼題目不能更開放一些呢?當時的助教寫過一篇很長的回應,我選了一小段。

「中文系的同學在專業學習上缺了什麼?……能考上復旦的學生都特別善於文本解讀,當然也有不少過於天馬行空不接大地一眼掃過文本就能滔滔不絕的「演說家」。對於本專業學生,應該有更紮實的文學史基礎,這至少是專業學習的要求。如果想拿個更好的分數,這也是很重要的。而對於讀書而言,更是受益無窮。

有人可能說開放題目有助於開闊思路,對於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這我不敢苟同,如果復旦的學生需要這樣的考試方式來刺激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想像力的能力,那是不是有點可悲?從以後繼續讀書而言,最缺的其實不是想法,而是基礎知識,你連現代文學哪些重要的流派、社團都不清楚,你怎麼進行研究呢?

論述題不是空談,空談也拿不了好成績。總是出論述,容易讓學生浮躁起來,因為出題方式對學生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尤其是打上了「自由思考」的旗幟。關鍵在於,復旦的學生現在真不缺這個,缺的是不自由的思考。自由思考的課很多,而不自由的思考的任務,應該交給專業基礎課來做。而學習專業基礎課,我們也應該試著讓自己『老實』一點。

其實所謂的理論學起來更難,但是似懂非懂、不明覺厲是很容易的,當然不扯理論只談感想見解就更容易了。大家不願意背基礎知識,只是因為懶罷了。大家都希望考試準備的少、能寫的多,這是共性,每屆學生皆如此,只是千萬別因此就覺得,好考的試就是水平高含量高的。出幾道論述題的,不一定能代表復旦的精神或者水平。」

當時這位助教的回應,是我當下感受的真實寫照。無論是人文還是社科教育,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之前,能向所謂的「填鴨教育」做一些回溯,這才是本科生教育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如何獨立思考
    作者:[美]史蒂文·諾韋拉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這本書從批判性思維的四類工具入手,詳細剖析了30類邏輯謬誤,結合妙趣橫生的豐富案例,幫助我們了解如何與瘋狂的朋友討論陰謀論,如何說服父母拒絕偽科學和假新聞,如何教育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如何與草率的推理、糟糕的論證和迷信思維做鬥爭。
  • 如何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對獨立思考做了內在結構更詳細的剖析,認為獨立思考能力由三部分組成:對真理的一絲不苟、對被告知如何思考的抗拒,以及好奇心。還得出這三者不只協同工作,而且彼此之間可以實現相互替代的結論。有些工作,如果你跟同行的思考沒什麼不同,就無法做的很好。比如說,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光是正確是不夠的。
  • 一個搞「應試教育」的校長,為什麼還能榮譽等身?
    但和網友聊天時,也有網友提出了一個問題:張桂梅校長在華坪女中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啊,為什麼還能得到這麼多榮譽?02確實,按照現在流行的標準,張桂梅校長對華坪女中的管理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她每天早上5點,天還不亮就把姑娘們叫起來。
  • 體育「應試熱」的「冷思考」
    原標題:體育「應試熱」的「冷思考」「明年體育中考抽測結果出來了,籃球是考試項目,請參加籃球訓練營。」近日,在廈門市家長的微信朋友圈中,經常會出現類似於這樣的培訓廣告。最近,隨著媒體報導全國各地體育考試分值將增加,廈門的一些體育考試培訓逐漸「火」起來,參加培訓的人也多起來。對此,記者進行了一些調查。
  • 學會思考,讓你的大腦成為創造力的工廠
    比如1萬小時定律,不經過思考的、簡單重複的1萬小時沒有任何意義。清潔工不能成為掃地僧,家庭主婦也做不出滿漢全席。成長的必由之路是讓思考點燃靈感的火苗,拿出有見地的想法;隨時隨地汲取思考的精華,鍛鍊你的思維;重新整理思考,激發大腦創造力。這是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在《思考的整理學》一書中提出的觀點。
  • 獨立思考能讓人變得聰明起來
    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是獨立思考,最有價值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是獨立思考,最讓一個人稱其為人的是獨立思考,最被人當作洪水猛獸的是獨立思考,最可以減少愚昧行為的也是獨立思考。但從每個人的心理上說,誰都希望擁有別具一格的個性,誰都希望顯示自己的不同、發表自己的觀點,誰都希望自己是自己的主宰;只是有些人做了奴才而不自知,不敢獨立思考,有些人甘願做奴才而依附他人,不願獨立思考,覺得唯命是從更省心省力。在此我並沒有指責他們,他們愛做怎樣的人是他們的自由選擇;只是希望他們不要仇視和嫉妒獨立思考的人,不要把獨立思考者當作洪水猛獸。
  • 陳立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合理認知的構成之一,就是要獨立思考問題。股票投資就需要有一種正確認識趨勢,找尋成為企業股東的感覺,以達到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效果,不進行獨立思考與判斷,缺乏合理的認知又怎麼得行?健康的認知具有獨立性,能克服外在無關或次要因素的幹擾,直奔主題,不枉顧其他,徒作無用功。
  • 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心理學家:首先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但是一個人能否真正做到獨立思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獨立思考會被自己固有的認知和外界的聲音所幹擾。獨立思考是一個真正思考者的基礎,所以有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是證明一個人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標誌。
  • 德拉瓦大學副校長:一流大學要教會學生獨立思考
    人民網北京3月31日電(記者林露 實習生韓東欽)近日,美國德拉瓦大學常務副校長多梅尼科?格拉索(Domenico Grasso)先生來京,與內地高校開展教育交流合作。格拉索校長接受採訪時表示,一流的大學首先應該關注它給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比起對排名的關注,他認為保證學校對社會的貢獻與學校的排名成正比則更為重要。 格拉索校長認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培養出什麼樣的畢業生。他說,好大學不能僅僅給學生提供就業技能,還應該為學生提供終生受益的教育,他稱之為「靈魂教育」。
  • 如何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如何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過去,許多人由於公眾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知識面狹窄,沒有開闊視野,思維不好,容易形成狹隘的認知風格和觀念。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應該更容易接觸到全社會信息,他們的思維應該更廣泛。現實並不是那麼順利,獲取信息的多樣化只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環節就是獨立思考。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長餘敏明寄語學子:獨立思考、尊重科學、篤行致遠
    2020年秋天,在經歷了人生的第一場也是十分特別的「大考」後,6813名學生走進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校園。9月22日,秋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舉行。校長餘敏明對這群新生們說到,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將會成為你們這一生中非常珍貴的記憶,在最好的年齡去求知、去探索、去嘗試、去挑戰、去愛、去成長,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時光呢?
  • 《思考的整理學》:暢銷日本34年,教你獨立思考,擁有創造力
    ,在他創作的著作《思考的整理學》中,整理出一套關於獨立思考的靈感指南,從而讓人變得更具創造力。《思考的整理學》出版34年以來,暢銷不衰,不僅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學生必讀書目第1名,還在2018-2019連續兩年獲得日本大學生年度圖書榜單第1名,可見其影響力。今天,三皮兒就帶你解讀《思考的整理學》,教你學會獨立思考,具有創造力。
  • 莫讓「偏好」偏離正確價值觀軌道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張志華說,這在傳播學上被稱為「信息繭房」。一旦身處這樣的「信息繭房」,就再難接受異質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觀點,甚至在不同群體、代際間豎起阻礙溝通的高牆。先進技術沒有錯,關鍵在於什麼樣的人在使用這項技術,「偏好」算法能夠充分了解受眾、不斷回應訴求,這是優勢,並不是傳播低俗劣質內容或者逃避責任的藉口,而應該成為啟發思考、啟迪智慧、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流量入口。
  •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學會思考,做出決策,告別失敗和平庸
    我們並不天生就擅長思考,但面對越來越不可控的未來,我們終身都需要深化思考。因為思維的深度,決定了未來的高度。我不想平庸,我想成為一個聰明人。經濟下行,我咋不會掙錢咧?國家為什麼發行國債還要大搞基建?生活中有許多的困惑,我找來這本書,苛求從中尋找方向———它居然沒有讓我失望:提壺灌頂,愛不釋手。
  • 同樣是應試教育,日本似乎比我國更成功,在教育方式上有何不同?
    可是根據如今的國情,如果不是應試教育,寒門子弟如何能夠突圍而出呢。我覺得應試教育分階段的話可能會比較合理,再根據實際制定教材。因材施教。我聽說貴州大學有一個釀酒工程學院,貴州作為白酒大省,如果真的是有,就挺符合當地情況,即使是應試也能夠滿足當地酒企用人需求和解決一部分教育。因為讀書出來也是為了工作做準備。
  • 年終工作總結,我們要思考什麼?
    在總結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為什麼要總結、要總結什麼,這樣才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給自己來一場頭腦風暴。回顧既往,莫讓榮譽迷了雙眼。毋庸置疑,崇尚榮譽本身是可貴的,這是上級對下級工作的肯定,是一個人功成名就的象徵。但是有一點要清楚,我們認真幹好工作贏得榮譽,不是為了贏得榮譽而幹好工作。
  • 網際網路輿論環境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換句話說,我們會在思考某些問題或事件時產生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觀點會在之後的消息傳播中形成一定的輿論傾斜性,且最終轉化為一種輿論氛圍,成為更多人發表觀點和態度的基礎。在輿論的形成過程中,問題和事件的產生是群體產生的前置條件,而不同群體的產生則引發了不同輿論觀點的呈現。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從這句古話,大家能看得出如今的網際網路到底是誰的修羅場。
  • 當你痛苦時,留點空白給安慰,莫讓痛苦窒息心靈
    2.如果一個女人不幸聰明,什麼都懂,那麼她必須同時知道如何假裝什麼都不懂。3.任何對世界的善意和愛,都應該建立在不破壞自己的生活的基礎上。適度的犧牲和包容是一種美德,但沒有人或事值得你放棄自己的生命,讓你對自己沒有愛。4.人生很難把握,更談不上愛情。愛情對每個人都不完全公平。
  • 2021年天津財經大學817英美文學考研真題和答案——才聰考研
    需要說明的是,有的院校會將研究方向與考試科目緊密掛鈎,即報考英美文學研究方向就只考英美文學試題,報考語言學方向就只考語言學試題,英美文學為單卷,分值為150分;有的院校試卷考察內容會同時涉及文學、語言學、翻譯等內容(有的院校涉及兩部分),各佔50分,滿分150分。
  • 應試教育真的改變了窮人被剝削的命運嗎?
    從你步入幼兒園的那天一直到大學,可以說是你時刻都在和別人競爭。有些家長甚至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會給孩子報一些「啟蒙班」,正式上學之後還會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補習班。讓許多孩子甚至出現了「不堪重負」的情況。我國目前的教育競爭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一點都不為過。不論是小考、中考、高考,其實都是在相互競爭,你一旦有些鬆弛就可能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