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北鬥相關部門並沒有製作任何App軟體,所謂北鬥衛星導航,只是一種基礎設施,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手機都已經內置、可以支持北鬥服務的基帶和模塊。但不管怎樣,隨著北鬥服務的普及,支持北鬥服務是未來各大手機廠商的趨勢。
日常在使用各種手機導航App時,我們並沒有發現北鬥導航的蹤跡,好像一直用的是美國的GPS。其實中國70%的智慧型手機都用到了北鬥系統,之所以用戶感受不到,主要是因為手機上經常用「GPS」三個字母代替了所有導航系統。我們在使用導航軟體時,這些軟體商出於一種使用習慣,會在軟體界面只顯示「GPS信號」這幾個字,籠統將使用的衛星導航都稱為GPS,導致我們並沒有感受到北鬥的存在。
從商業的角度看,國家電網、軌道交通等雖然都是大型基礎性設施,但都會有商業盈利,比如北鬥在民用導航市場的使用,就是商業,不過更多的是免費罷了。
其實北鬥商業盈利這種說法,更多的是向北鬥產業鏈上靠,在北鬥產業鏈上,「盈利」並不是全部流向了北鬥的開發運營部門,而是北鬥產業鏈上所有相關的企業,大家都是受益者。
從大方向上看,北鬥產業鏈可分為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空間段是導航衛星的製造、發射和運行,運載火箭的製造和配套。而地面段涉及到地面衛星接收站和監測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空間段和地面段更多是由國家主導、投資和建設的,北鬥的核心技術也主要在這兩個方面。
而用戶段一般是民營企業參與的比較多,更加強調北鬥服務的使用,主要分為上遊基礎器件的研發生產,比如手機基帶晶片、射頻晶片的生產,這些基礎元件是接收使用北鬥服務的關鍵。而用戶段中遊就是系統和終端的集成,就是將晶片、天線這些上遊的基礎器件組成、集成起來,製成能夠使用北鬥導航的設備。
最後是用戶段的下遊——北鬥導航的運營服務,與線上網絡息息相關,比如北鬥導航系統的運營系統。
北鬥產業鏈的盈利主要集中在用戶段,也就是北鬥的應用上。2018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總產值達到了3016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19年上升至3450億,在2020年全年的規模預計將超過4000億。
北鬥建設之初,就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更多的是解決我國對自主導航的迫切需求,GPS畢竟是別人家的,我用著也不放心,後來我們投資與歐洲聯合研發伽利略導航系統,而被排擠到一邊,接觸不到核心技術,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搞自主導航的決心。
北鬥工程衍生出來的北鬥產業鏈,更多的是一項社會性的工程,從空間段、地面段到用戶段,帶動的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