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計時原理嗎

2021-01-03 央廣網

時間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參考依據。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作為明清皇宮的紫禁城,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養心殿、慈寧宮等建築前都有日晷。  日晷由底座、晷面、指針組成。底座與地面平行,晷面與赤道平行,指針與地軸(指向南北極)平行。指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需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北京的緯度為北緯39.9度,所以太和殿日晷的指針與地面的夾角也為39.9度。指針一般為銅質,垂直穿過晷面,其最重要的作用是確定南北方向。由於晷面平行於赤道面,這樣,指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所以,太和殿日晷的指針是南北向設置,指針朝向北極固定。指針的第二個作用才是用來確定時間。其時間的確定,主要通過太陽照射指針在晷面的投影來實現。晷面呈圓盤形,石質,正反兩面都刻有12個時辰。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指針的影子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指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晷面的刻度是均勻的,移動著的指針影子猶如是現代鐘錶的指針。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晷針影子在盤上移動一寸所花的時間稱為「一寸光陰」,而「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日晷利用太陽射影的方向來測量時間,但是,在陰雨天和夜間就會失去效用,且在春分、秋分時期無法使用。所以,我國古代工匠又發明了漏刻。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時間也更為久遠。紫禁城交泰殿內,就有一座銅壺漏刻。漏,是指盛水漏壺,用於洩水或盛水;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交泰殿內銅壺漏刻初造於清乾隆十年(1745),由清宮造辦處製作。乾隆六十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宮大火,不僅乾清宮被毀,還殃及交泰殿及其中的銅壺漏刻。現存於交泰殿內的銅壺漏刻,為清嘉慶三年(1798)仿原件製成並安裝於此的。漏刻使用時,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流到水壺下放置的容器中,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時刻的標竿,稱為箭。箭下以一隻船相託,浮於水面。當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杆相應下沉或上升,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杆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我國西周時期就出現了漏刻。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單只漏壺,滴水速度受到壺中液位高度的影響,液位高,滴水速度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較慢。為解決這一問題,古人進一步創製出多級漏刻裝置。所謂多級漏刻,即使用多隻漏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為一組,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這樣一來,對最下端的受水壺來說,其上方的一隻洩水壺因為有同樣速率的來水補充,壺內液位基本保持恆定,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勻。

紫禁城的銅壺漏刻與日晷一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紫禁城內的主要計時工具。到了清代後期,自鳴鐘開始流行,日晷和漏刻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皇家禮制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們構造簡單,設計科學,實用性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為古人的生活提供了時間判斷保障,因而是古代工匠智慧的體現。(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周乾)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計時工具一點不比現在少,看了這些你就懂了
    現在,我們想知道準確的時間或是要計時的時候,通過手機或鐘錶等電子產品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完成。可是,在古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方式工具來知道時間和計算時間的呢。其實,古時候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可一點也不比咱們現在少,有的在如今還有大用處。一、日晷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其實在國外,希臘人在很早也已經利用日晷計時,雖然和我國的日晷外形上有所區別,但是原理作用大同小異,畢竟我們共用一個太陽,外國人發現日晷計時也是情理之中。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就明確表明,日晷在世界的發展中,中國和西方是並行的。也就是說,我國古代人民也較早地掌握了先進的天文技術。
  • 最早的「太陽能」鐘錶(古代的計時工具)
    早期的人類,觀察到日升日落、晝夜更替和四季循環,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古代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它利用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 古代計時儀器日晷石雕 校園地平式日晷雕塑及日晷的工作原理
    石雕日晷是古代人們計時的儀器。轉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應用日影測得時辰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因而,日晷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如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地平日晷製造容易,裝置煩瑣,除了把它作為普通的測試工具外,常常在城市廣場、花園、道路、小區、寺堂、學校、碼頭和旅遊點等都可看到它的蹤跡,顯得十分别致和美觀。
  • 計時工具從日晷到電波表的飛躍(圖)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出了各種適合當時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 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渾天儀等。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   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日晷雕塑,校園羅盤雕塑,公園景觀雕塑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
  • 日晷(gui)寓意和工作原理
    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設備,主要是依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設備。工作原理:日晷名字是由「日」和「晷」兩個字組合成。「日」指「太陽」,「晷」代表「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因而,所謂日晷,就是說白日裡依據測日影定時間的儀器設備。日晷計時的工作原理是這樣。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正在備考的你,該怎麼看《長安十二時辰》?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正在備考的你,該怎麼看《長安十二時辰》?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考試快訊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長安十二時辰,國家公務員考試考試快訊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手錶時鐘的古代,又該如何計時呢?
    引言時間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對於時間的把控在我們今天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計時器種類繁雜:鐘錶、手錶、腕錶這都是我們計時的工具,通過計時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正規化。在古代,人們也會擁有自身的計時方式,這些方式古老卻充滿了古代人的智慧,比如說:看影長,看黃昏,這都是古代計時的方法,那麼精準的時間古代的計時器又怎麼發展的呢?
  • 歷史上的計時劃分和計時器發明
    歐洲天文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大都認為這不是一個科學上的問題,而只是一個約定俗成。所以,更多地討論這個問題並無多大意義;如果說有意義的話,那就是為讀者增加一些有關計時的知識。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曆。
  • 北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公務員準考證列印
    5、準考證列印頁眉頁腳有一些數字字符,和準考證內容無關,怎麼去掉?   如出現頁眉頁腳等信息僅影響美觀的話,不影響使用,可直接列印。   6、準考證需要彩色列印嗎?   黑白彩色均可,內容清晰。   7、準考證列印採用什麼樣的紙張,多大的?   列印準考證必須統一使用A4紙列印(彩色黑白均可)。
  • 《影子裡的現代科學》- 日晷和地球儀
    日晷【guǐ】失落的古代文明,作為古人的計時工具,我們現代人已經很少使用了。其實日晷可不僅僅是一個計時工具,只是我們對日晷了解的太少了。作為古代文明的日晷和地球儀又會有什麼關係呢? 讓我們看一看日晷又是如何教我們玩轉地球儀的。
  • 2021江蘇公務員報名時間和考試時間,計劃招9536人-江蘇省考報名入口
    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般高八尺);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