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近期表示「麒麟 9000 晶片,只生產到 9 月 15 號,還會上市,但是數量有限。」本該在2020年IFA上大放異彩的華為新一代旗艦級5nm麒麟晶片,如今只能等到華為開發者大會公布了。餘承東坦言「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生產,華為沒有辦法生產。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了設計,這也是教訓。」即將發布的麒麟9000晶片「可能是華為高端晶片的絕版」。
雖然華為未雨綢繆,早在去年就提前預定了臺積電5nm的產能,但臺積電仍然沒有在IFA大會前交付全部麒麟9000晶片,這也導致原本應該在IFA 2020發布的麒麟9000晶片延後。華為在2019年為臺積電提供了15%-18%的營收,是臺積電第二大客戶。下半年臺積電還會接到蘋果、高通的晶片訂單,目前處於負載狀態。但臺積電聲稱在今年5月15日後沒有再接華為的新訂單,並承諾在9月15日前將完成麒麟9000晶片的訂單。
國內的晶片設計產業經歷了多次「冒名頂替」的事件,將別人的晶片標識磨掉,再打上自己的標識,這嚴重打擊了大眾對中國的晶片產業的信心。麒麟晶片是華為多年的心血,也是唯一一個在實戰中能夠與全球頂級晶片打得有來有回的晶片,甚至在某些特性上吊打頂級晶片。麒麟晶片的在全球範圍內的成績極大地提升了大眾對中國芯的信心,這也是大眾對麒麟如此期待的原因。
餘承東在該次大會上表示不會放棄麒麟晶片,會繼續對麒麟晶片的投入。同時,華為也緊急啟動了「南泥灣」計劃,希望突破在「EDA 設計,材料、生產製造、工藝、設計能力、製造、封裝封測等很多方面」的國外技術壟斷,最終達到終端產品在生產製造的過程中全供應鏈的「去美國化」。但這項計劃涉及到多領域的頂級技術,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有所成的。
在經濟全球化中,一個企業能夠獲得全球範圍內的頂尖技術支持,但要獲得先進技術,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中間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國內人口紅利期,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製造業發達,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在全球範圍內十分具有競爭力。以汽車發動機為例,通過生產代工、品牌合作的方式,國內的車企十多年以來也僅僅得到了發動機生產製造技術的一些皮毛。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頂級發動機(除去軍工)仍然難產。
在自主技術積累方面,華為高層是有遠見的,以中興為前車之鑑,華為在自主的技術上投入佔營收比例達15%以上。這麼些年的技術積累,面對突然間的鉗制,仍然難以抵抗。受此影響,TrendForce根據2020年第二季度營收為依據,公布了世界前十大 IC 設計廠商排名,海思半導體已跌出前十名。雖然華為Mate 40系列仍然會如期發布,但在面對巨大困難的情況下,華為是否會繼續推進其手機業務尚未可知。
受此影響,國內二手手機市場,搭載麒麟晶片的華為手機迎來了普漲,尤其是華為旗艦級機型,漲幅在200-300之間。以此推測,「麒麟9000數量有限」的消息也將會在華為Mate 40發布後對其售價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華為Mate 40系列的價格在發布後漲了,你仍然會支持華為,購買新機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