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荒記》:1970~1979,一個梅山少年的成長和被遺忘的時代

2020-12-17 湖南在線

劉鴻伏

今日女報/鳳網首席記者 李立

多年以後,當劉鴻伏回想起他考上大學的前幾天,一切事物仿佛都充滿了奇特的預兆。

「每個人落生到世上,都有一兜露水草養著,肉體凡胎一樣能脫胎換骨,再亂的世道也可以卜見太平。」41年後,作家劉鴻伏終於在自己的著作《南荒記》中,借主人公劉務的口,說出他對那個年代的感悟與回味。

這個出生在湖南梅山大地的「南蠻少年」,終於用他最擅長的方式,用文字將這段貧困苦難而又奇妙無比的時光定格——通過少年劉務的視角,展現出1970~1979年間,中國南方山地的個體生命在成長中最真切也最奇異的原初影像。

南蠻之地的山村

劉鴻伏的家鄉在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這裡自古便是似巫似道、尚武崇文的梅山文化區域中心。但在歷史上,梅山區域的民族也一直是被封建統治者打壓、醜化、歧視、侮辱的對象。

劉鴻伏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中國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演義》裡就有「梅山七怪」。這「七怪」是由七種動物修煉成精的妖怪,各自身懷不同妖術,以最為厲害的白猿袁洪為首,幫助紂王攻擊姜子牙所率領的周朝大軍。最後女媧顯聖,賜楊戩山河社稷圖將袁洪收服。

這是一個具有民族志背景的隱喻。中國歷代王朝一直視梅山為蠻荒之地,為了「山河社稷」的大一統,中央王朝對這片土地上所居住的「梅山蠻」,一直採取「以夷制夷」「懷柔羈縻」或是武力徵討的手段。

書名《南荒記》的「南荒」便是據此而來——南方的蠻荒之地。《南荒記》主人公少年劉務所在的小村,就是典型的梅山文化小山村。這個資水之畔的小村掩蔽在層層群山之中,有著清晰凸現的青山綠水,那裡的方言至今保留著漢語的中古音,很多人認為萬物有靈,巫風遍地。「我的家鄉,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有一條毛路進去。以前要出門,都是在資江邊逆水而上,到縣城就要一天,解放後有機帆船,如去縣城,需逆水過幾大險灘,行一天,六十裡。」

在村民們上山伐木、田間耕作、放排漁獵的日常生活中,苦難、哀怨與憂愁淙淙流動。劉鴻伏書中的南蠻山地民族,有射雁鳴桑弓般的激越氣質,坐看雲起時的釋然和不易察知的倔強生命力,敘事在宏大的漂泊感與隔世感中平緩推進,時間與地點漸漸遊移並且模糊。一切如水,直至沁入心脾。

苦難魔幻的少年時光

貧窮、苦難、勞累、飢餓,這是劉鴻伏年少記憶中如影隨形的關鍵詞。書中的少年劉務,身上便有著不少劉鴻伏的影子。

「我從6歲開始就參加集體勞動,幫隊裡放牛砍柴掙工分。考上大學之前,我已經是個上好的勞動力,一年能掙5000多工分。我插秧是村裡最快的,誰都比不上我。」劉鴻伏說,當年九口之家燒的柴,都是他一個人砍的。

跟書中的劉務一樣,少年劉鴻伏也特別喜歡砍柴,因為砍柴是難得的歡樂時光,甚至可以自由飛翔——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上,這是苦中作樂的愉悅。

家裡人多,雖然父母拼命勞作,但糧食遠遠不夠。一年吃到頭的紅薯讓劉鴻伏到現在聞到紅薯的味道就反胃,「我弟弟三歲了還在『打屌胯』,我穿的也是爛布縫補的『百納褲』,沒辦法,太窮了」。

在劉鴻伏的記憶中,兒時的生活還充滿著奇幻和驚恐。南方的山地,環境險惡,物資匱乏。家裡有個關也關不住的瘋子叔叔,經常拿著刀要砍人,把幾百斤的石頭從山上推下來砸到房頂。母親和祖母永遠在吵架,待在村裡晦暗處的寡婦、孤老、光棍和棄兒,「未卜先知」的少年刀生,充滿著離奇古怪故事的老房子……這一切都被他寫進《南荒記》裡,變得更為離奇和詭異,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荒誕感。

書中村落裡的意外也無處不在。砍柴人手中的斧頭不慎甩了出來,正中劉務的額頭,靠著鄰居的一碗「強盜水」,劉務大難不死,但額頭上留下了傷疤,變成了「三隻眼」的形狀。

沒有現代科學和醫學的小山村,神靈和巫術是人們在苦難中唯一可以依託和祝告的對象。梅山地區普遍信奉梅山教,這是一種起源於古代湘中梅山地區、融合了道教法術和原始巫教特點的傳統宗教,梅山的神靈也迥異於其他宗教,比如兩腿朝天、雙手撐地的獵神張五郎,手執斧頭、面部黑黝的孟公菩薩……劉鴻伏甚至在書中寫下了這些神靈們的故事,在他的筆下,這些來自於梅山先民狩獵生活的神靈們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充滿煙火氣息,和山民一樣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小性格。

墓碑上的文學啟蒙

《南荒記》的主線是劉務從6歲到16歲十年間的成長經歷。事實上,這也是劉鴻伏自己的成長曆程。對於歷史來說,十年太短,稍縱即逝,但對於個體而言,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劉鴻伏說,當時的他非常渴望讀書,也渴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少年強則國強,改變自己就改變了家庭、社會和國家,不然就會被埋沒在這荒山野嶺之中」。

雖然那是一個饑荒連著饑荒的年代,但劉鴻伏對書的熱愛,甚至超過了對食物的渴求。

「那個時候實在找不到書來讀,我們一群十來歲的孩子就相約著放學之後去南山那片老墳地砍柴、讀碑。」劉鴻伏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老墳山豎著幾百塊巨大的墓碑,從清代到民國的都有,「記敘逝者生平與美德的碑文大多文辭典麗、文採飛揚,碑刻以楷書和魏碑書體為多,真的是點如墜石、撇如長刀,美得讓人目不暇接」。

讀碑,讓一群山裡的窮孩子讀出了先人的死生契闊、地老天荒。

在《南荒記》中,少年劉務踏雪借書,也是劉鴻伏的親身經歷。

1979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劉鴻伏考上華中師範大學,成為附近一鎮四公社唯一一名大學生。錄取通知書寄到隊裡時,大隊書記卻憤憤不平地問劉鴻伏的父親:「你們家劉鴻伏考大學怎麼不搞政審了?」

劉鴻伏告訴記者,他的母親是「地主」成分,如果還像前幾年一樣,就算成績再好,他也與大學無緣。在《南荒記》中,少年劉務便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升初中的考試中,政治和作文被記零分。

「所以我很感激當年能恢復高考,它給了我們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機會,也給了這個國家向死而生的機會。」劉鴻伏說,1970年到1979年那十年,對於他個人和家族都是生死存亡,枯榮一瞬。

一部作品裡的一代人

考上大學的劉鴻伏,一度曾被鄉鄰看作是「文曲星」。當時,他的一名同學得了精神疾病,但其父親認為孩子是「中了邪」,跑來找劉鴻伏,要他寫幾幅對聯帶回去驅邪。劉鴻伏拗不過,拿紅紙寫了六幅對聯,讓對方拿回去貼在房門上,「說來奇怪,一個多月後,我那同學的病就好了,每年他都送酒肉來我家表示感謝」。

「我家門前的李子樹,以前從來只開花不結果,我考上大學那一年,破天荒結了好多李子,黃燦燦好大一粒粒。我父親說,這是幫我湊上大學的學費呢!」這個細節被劉鴻伏寫進了《南荒記》的結尾。

「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寫出我們這代人成長的烙印以及時代的巨變。」劉鴻伏說,1970~1979年,中國社會醞釀著巨大變化,「我的思想成長、生命成長在那十年裡是最迅猛的。劉務其實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縮影,是生存在艱苦南方山區人們的群體成長。」

「我寫這本書的時候,總是仿佛能聽見時代的齒輪在咔咔作響。」劉鴻伏說。

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這本書並不挑讀者,「十幾歲的小女孩和七八十歲的老教授都給我發來讀後感,每個人都讀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

近期,劉鴻伏還將版稅捐出,把書贈給懷化、益陽、永州、嶽陽等地的部分中學,現在他打算再向長沙地區捐書。「我們絕大多人都是從貧困閉塞的鄉村成長並走出來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抱負理想和成長經歷,但有著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共同特點。童年和少年時代,是人生亦或人類最難以忘懷的階段,少年強則人類強。我捐書的目的,就是想將百折不回、野蠻生長的精氣神點燃新時代少年人的自強,也讓他們了解長輩們走過什麼樣的路和人生,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體察社會人情,乃至理解上代人的經歷。」

《南荒記》俗世與神祗交融,人文與生態交融,敘事與寫景寫心交融,那麼,如何理解書中眾多魔幻、現實與歷史相互交織的意象?就像書中留下的諸多疑問之一——劉務的堂伯娘,一位善良貞潔又受盡苦難的寡婦,為何會把生產隊的牛推下懸崖?

「存在就不存在了,不存在的就存在了。」在書中,劉鴻伏曾借劉務的口,在堂伯娘熱鬧到甚至有些荒誕的葬禮上說出這句話。

「這是理解整部書和那個時代的鑰匙。」摸著額頭上眼睛一樣的疤痕,劉鴻伏笑著說。

當代作家、學者、收藏鑑賞家、書畫家。已出版長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集和文物文化專著36部,其中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被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選入中國農家書屋目錄;文物考古專著《遙遠的絕響》入選「中華百年文博精華」;散文《父親》與朱自清、梁衡等名家名作一併選入學教材三大版塊之一的蘇教版高二語文課文,還被選入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文和滬教版初三語文課文。

另有《板橋上的鄉愁》《寒鳥》《鶴》《夢裡山河》《懷念一條狗》《一枕落花香》《讀書的心情》等二十餘篇作品被用作全國各省市高考模擬衝擊題或選入人教版及多省初高中語文課外教材。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文、日文、瑞典文出版發表。

《南荒記》是作家劉鴻伏積數十年人生歷練和文字錘鍊、厚積薄發的心血之作部夢幻般的長篇小說作品,塑造了一個夢幻般的少年。

《南荒記》呈現出個體生命在成長中最真切也最奇異的原初影像:生長於南方荒蠻之中,那裡的人至今用中古音講話,認定萬物有靈;亦生長於巫風遍地的人世角落,飢餓、天災和人禍,包括詭異的死亡事件,如影隨形。作品瀰漫著苦難的詩意和無法言喻的意味。小說具有獨特濃鬱的南方農耕文化元素,有著個性鮮明的南方敘事特色,它既是一部生命成長史,也是一部社會時代史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一部少年之書,一部南方之書,一部生命之書

《南荒記》在結構上,將現代小說和傳統小說技法奇妙地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全方位、多視角的複式結構,故事人物首尾相連,渾然一體,又相對獨立,你可能覺得在讀馬爾克斯、博爾赫斯,還能感覺在讀《水滸傳》你可以任性地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感,此書可謂開啟了一種嶄新的閱讀模式。

相關焦點

  • 《南荒記》背後:苦難與希望相伴而行
    劉務,一個生長在南方荒蠻山村裡的少年,與大多數身處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一樣,最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需要做什麼。這個少年身上有作家劉鴻伏的影子,也有一代人的影子,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時代的齒輪在耳邊咔咔作響,轉向1970至1979年間,神秘的南方山村,堅韌的梅山少年形象躍然紙上,於是就有了這部《南荒記》。
  • 火星星座速查表:1970-1979年出生的70後小夥伴適用
    出生盤上除了你的太陽星座,還有許多其他星座,比如「金星星座」、「火星星座」、「土星星座」、「海王星星座」……等等,這些星座都是你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看運勢經常使用「太陽星座」和「上升星座」,但其他每種星座,都有各自不同的意義,深刻影響著你。
  • 「女裝大佬」賀峻霖:被遺忘在機場的時代少年,粉絲們又憤怒了
    11月26日,時代少年團成員自北京前往南京進行出道一周年演唱會的籌備工作,結果因工作人員的失誤,賀峻霖作為唯一一名被遺落的團隊成員,被滯留在機場休息室。消息一出,瞬間登上熱搜,此後,後援會向時代峰峻提出質疑,稱藝人團隊屢次在工作中出現紕漏,望及時給出有效答覆並對賀峻霖本人致歉。
  • 寧波北侖梅山老黨員給「90後」上方言課
    「伯伯、婆婆、阿姨、阿姐……大家和基層群眾交流時首先要學會怎麼稱呼,給人的第一感覺會比較有親切感。」日前,北侖梅山街道首期「紅帆飛YOUNG」成長營系列之幹部學方言正式開班,來自江梅社區銀輝功能型黨支部老黨員陳永遠為梅山街道的「外地」青年幹部上了第一堂方言課。
  • 【根在梅山】梅山與新化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呢?本期節目為您揭曉……
    一個富有情懷的原創平臺、踐行傳媒文化的探索者…… 梅山影視 傳承梅山文明 傳播梅山文化 導 語
  • 山東省「新時代好少年」於沛希:成長路上的「小太陽」
    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省文明辦、省教育廳、團省委、省婦聯、省關工委去年繼續在全省開展了「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活動,分兩批評選出40名山東省「新時代好少年」,威海市3名好少年榜上有名。
  • 梅山武術:崇山峻岭間的古樸武學
    在抵抗外來侵犯時,梅山峒蠻又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和日常工具,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武術派別——梅山武術。時間流逝,梅山武術代代相傳,不斷改進,功能也從捕獵野獸、抵禦外敵的使用技能發展為集防身、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傳統民俗項目。2014年11月11日,梅山武術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072年梅山記憶(之一)
    梅山峒蠻是怎樣歸化中原,北宋章惇怎樣肩負起「開梅」重任?本文作者試圖通過史料,開合歷史與想像的區間,探尋古梅山的記憶。本報分節予以連載,以饗讀者。義大利著名哲學家、史學家貝內德託·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中說:「當生活的發展逐漸需要時,死歷史就會復活,過去史就變成現在的……一切歷史都成了現代史。」歷史並沒有離我們遠去。
  • 梅山,南京人心目中永遠的「小上海」
    不僅梅山與南京有天然的結界,就連梅山內部也是有劃分,一個是西善橋的礦部,一個是板橋的公司。梅山人一般會說為:礦裡和公司。想要區別一個梅山人到底生活在礦裡還是公司也很簡單。一般,上二中的是礦部的,上一中的就是公司的。
  • 深圳市梅山中學甲骨文社團學生作品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19年11月12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潘寶儀 通訊員 梅山中學團委) 近日,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梅山中學甲骨文社團學生作品展」在梅山中學展出。據了解,作為深圳市優秀學生社團之一,梅山中學甲骨文社團學生展出作品內容包括中國夢、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傳統國學經典等等。展示了有唐世標老師主持的梅山中學甲骨文社團在梅山中學王雲虎校長、錢飛副校長領導下,在團委書記、梅山中學社團負責人程帥的關心與支持下所取得的成果。
  • 「我與祖國共成長,爭做時代好少年」——黃厝巷小學一年級新生入隊儀式
    「我與祖國共成長,爭做時代好少年」黃厝巷小學一年級新生入隊儀式     金秋十月
  • 尚美新興青年團藝術創作交流會在安化梅山文化園召開
    尚美新興青年團「翰墨飄香·梅山會友」藝術創作交流會現場。紅網時刻益陽9月26日訊(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孫魁 歐陽浩洪)為引導新興青年在弘揚傳統文化、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投身「五個益陽」建設方面貢獻智慧和力量,9月26日,尚美新興青年團「翰墨飄香·梅山會友」藝術創作交流會在安化梅山文化園召開。交流會由團市委書記潘文劍主持。
  • 梅山六兄弟是什麼修煉成仙的?為何能與楊戩並稱梅山七聖
    楊戩焚香聽令,回身對梅山六兄弟道,吾當就去拔刀相助也! 此一去,趁著楊戩牽制孫悟空,梅山六兄弟對花果山群猴下了狠手,這陣上,康、張、姚、李、郭申、直健,傳號令,撒放草頭神,向他那水簾洞外,縱著鷹犬,搭弩張弓,一齊掩除。梅山六兄弟這一出手,可憐花果山滿山群猴登時潰散,一個個被追趕的拋戈棄甲撇劍丟戟,嚎叫著四散逃命而去。然而,蹊蹺的是,縱然這般,到了收九頭蟲一回,孫悟空見了梅山六兄弟,不僅不能記恨怪罪,還得稱兄道弟。
  • 2020年新化縣首屆梅山文化研究與開放型經濟發展研討會順利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化籍在職領導、新化籍知名企業家以及新化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梅山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創新」與「新化縣開放型經濟建設」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為推進新時代新化開放崛起建言獻策。同時,希望各位專家、企業家以本次「梅山文化研究與開放型經濟研討會」為平臺,進一步壯大梅山文化研究隊伍,不斷豐富和拓展梅山文化內涵,並以梅山文化研討交流為紐帶,為新化開放發展牽線搭橋,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新化地域特色、發展成就和重要機遇,動員更多知名企業來新化投資興業。
  • 北侖印記丨「願梅山之花開遍全國各地」
    —#北侖印記# 梅山鹽場舊址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梅山鹽場 梅山鹽場1958年3月始建在當時的艱苦環境中,梅山鹽場靠著創業者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永爭先進的精神,當年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願梅山之花開遍全國各地」的錦旗。2011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鹽場籌備處舊址位於寧波市北侖區梅山街道梅中村擔峙自然村海拔30.7米的小山西南側,又稱青年大樓,據當年鹽場建設者回憶,建於1958年。
  • 再見,梅山!再見了,我的9424……
    他們當中有的是獨自一人,有的是舉家搬遷,一併把上海的生活習俗帶到這裡,形成了一個獨屬於梅山人的生活圈。 日常說上海方言,吃菜口味偏甜,工廠、醫院、電影院、學校、食堂更是一應俱全,把梅山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小上海」。
  • 一山梅香鬱,廿載桃李紅——梅山中學 20周年校慶才藝展演活動圓滿...
    隨後梅山中學副校長錢飛總結了過去20年梅山中學教育教學各項成就,並展望了未來20年對梅山中學的期許,「傳承梅山20年辦學傳統,辦有文化的學校、辦有溫度的教育,做有文化的教師,育有擔當的的學生。把梅山中學努力打造成為深圳中心區北教育文化和高地。」錢飛如是說。
  • 梅山英傑,武術奇葩:劉柏堅
    生長於斯,師兄自然受到潛移默化,更何況其遠祖劉正元曾因武功精湛,屢立奇功而於鹹豐年間任貴陽總鎮,誥授建威將軍,欽點提督軍門,賜懿勇巴圖魯(見《劉氏通譜》),為梅山武術之代表人物乎!師兄是一個命途多舛卻不甘命運擺布之傳奇人物。他一九四五年出生時,在國民革命軍中任軍需官之父尚在前線與日寇鏖戰,早與家裡失去聯繫。
  • 梅山路小學參加2020年安徽省青少年籠式足球精英賽喜獲佳績
    11月27日至29日,根據六安市教體局部署,梅山路小學負責組建的U12、U10青少年足球隊,前往宿州市與全省各市精英強隊切磋較量。六安市U12青少年足球隊連續鏖戰三天七輪,最終成功衝進八強,獲得全省第七名的好成績!
  • 東營:關心關愛少年兒童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讓少年兒童茁壯成長
    李兵 攝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有了陽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養,才能絢爛綻放。努力讓每一位少年兒童茁壯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心願。近年來,東營市高度重視少年兒童工作,以助力少年健康成長作為工作出發點,解決社會關注、家長關心、青少年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幫助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