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牛人的結構化思維是如何煉成的?

2021-01-07 DataHunter

△藍字可關注並標星

-數據分析展示就用DataHunter-

來源 | 圈外 (ID: iquanwai,已授權轉載)

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面臨選擇以及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的碎片信息放進去,就能夠大大減輕大腦的負擔,更容易地解決問題。而這,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思維」。

我所在的諮詢領域,一個非常成熟的項目經理,小時諮詢費接近人民幣3000(這是向客戶收取的服務費用,個人薪酬沒這麼高)。無論你認同與否,都不得不思考,他們靠什麼?

很大一部分是靠思維方式,他們用更加結構化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所熟知的麥肯錫的7S、BCG的BCG Matrix,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結構。

然而大部分人覺得,這是天生的,甚少花精力提高。其實,結構化思維不僅價值度高、而且可培養度也很高,值得我們刻意訓練。

如果你按照本文的方法,沒能提高,放馬來找我。

一、結構化思維比你想像得重要一萬倍

下圖有15個數字,我需要你在3秒鐘內看完並記住它們,試試?

是不是覺得有點費力?

那麼,如果我換一下,讓你記下面這15個數字,試試?

是不是覺得So easy?

其實這兩組數字是一樣的,只是第二組數字的結構更加有規律。

為什麼你很難記住第一組卻能夠輕鬆記住第二組呢?因為它更符合我們大腦的使用習慣。

人類大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有兩個規律: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會讓我們的大腦覺得負荷過大;第二,喜歡有規律的信息。你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在解決問題、進行決策的時候,常常覺得腦子裡一團亂,很多信息迸發出來,但你就是無法將他們變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一個理性的選擇。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一長,我們的大腦就要罷工,開始頭疼,可問題並沒有解決。另外,你也可能碰到過這樣的一些人,他說的每個字你都聽得懂,然而組合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聽他說話時間一長,你會頭疼,變得焦躁「你TM到底想說什麼」。之所以這樣,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大腦處理不了太多零散而複雜的信息。

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面臨選擇以及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的碎片信息放進去,就能夠大大減輕大腦的負擔,更容易地解決問題。而這,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思維」。結構化思維應用最廣泛的職業之一應該算是諮詢顧問了。每小時工作向客戶收取幾千塊的酬勞,若論對行業的理解、對公司的理解,其實並不會比客戶更多,其賴以生存的基礎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所以,麥肯錫的7S、BCG的BCG Matrix,等等,都構成了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所以說,結構化思維真的是有價值的,它的作用在於:

1)幫助我們更全面以及更系統地思考,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2)方便我們與人溝通,讓他人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意思。有些人常說自己溝通能力差,其實本質上不是溝通問題,而是思維問題,幾乎不存在思維清晰但是溝通不清的人。

3)網際網路時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沒有結構化思維,信息只是信息,可如果有了結構化思維,就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每當接觸到碎片信息的時候,把它塞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就可以了。

所以說,解決問題、溝通、學習,如果沒有結構化思維,效率都不高。

二、結構化思維你能力價值度高又可培養

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往往忽略結構化思維的培養,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天生的。他們要麼覺得自己足夠聰明所以不需要培養,要麼覺得我天生不聰明,學不來,乾脆放棄。

我曾經在文章中提到過能力的重要性。有人問,能力有那麼多,到底培養哪一個才好呢?如果我用一個兩維矩陣來分析的話,可以看到,結構化思維能力,是既能夠被培養同時價值度又高的能力。

所以說,結構化思維,幾乎是最值得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

三、結構化的方法是什麼?

但是,當你面臨一個難題的時候,該如何去尋找結構呢?這裡給出兩種方法:一種是自上而下地找結構,一種是自下而上地歸納提煉結構。

1)自上而下找結構:思考一個框架,然後將信息或解決方案放入框架。

我們來看一個問題:今天是周一,假設你這周需要做如下事情——做一個高管匯報,寫一份項目建議書,審閱項目成員的方案初稿,寫一篇行業洞察,參加公司組織的1場培訓,跟國外專家團隊開一次電話會議,跟團隊成員吃一次飯。

請問,你會如何安排自己本周的工作計劃?這個問題對大部分人來說不難,因為我們都知道,在排任務的時候可以用緊急性和重要性的二維矩陣,來決定自己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再看一個問題,倘若有人問你:如何看待洋酒行業當前所處的宏觀大環境?能夠思考出一個結構的人可能會比上個問題少,宏觀環境分析比較常見的結構是PEST(Political政治層面, Economic經濟層面, Social社會層面, Technological技術層面),你可以用這個結構把你的觀點都放進去。而如果你不用結構,可能會發現,你的回答有可能變成這樣「嗯,總體環境不太好,經濟都下滑了。」這種缺乏結構化、是憑第一感覺得出的結論往往不夠全面、非常主觀,在主導商業決策、溝通的時候就會弱勢非常明顯。所以,針對一些常見問題,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個結構,將思考結構化。可是當你腦海中缺乏現成的結構時,會變得非常困難。

只是,我們每天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各種各樣,當我們腦海中沒有結構的時候,如何結構化思考呢?2)自下而上歸納總結成結構:當你不清楚可以用什麼框架的時候,四種方式把信息結構化

答案是,我們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一共是四個步驟:

第一步:頭腦風暴,拿一張A4紙,橫過來,把你腦中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來。並且,當你覺得都列得差不多的時候,再讀一遍這些碎片想法,將類似的進行連線。

關於上圖的說明:為了畫圖方便,圖上是將想法橫著排列了。實際上,你在A4紙上列碎片想法的時候,這些想法是縱向排列的,否則寫不下。

第二步:連線分組,根據連線的情況,將想法進行分組;

第三步:結構提煉,看一下這些分組,是否存在某種規律,按照這樣的規律,是否需要補充或調整組。這時候需要用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原則,來決定分組調整。最後形成的組,其實就是你的結構;

第四步:觀點補充,確定了結構之後,看每個結構之下是否還需要補充其它信息,最後完善思路。為了更容易理解,我舉個慄子來說明:

小王來向你諮詢職業選擇的建議:他性格外向且大條,學的是工科,他剛剛畢業,拿到兩個Offer,一個是技術方面的,一個是銷售方面的。從純理性的角度,你怎麼幫他分析呢?

第一步:寫下所有想法,包括(註:以下只是舉例,不代表我對技術和銷售崗位的看法,具體情況因行業和公司而不同):

技術崗位的基本工資更高;

他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往,做銷售可能更加適合他的個性;

銷售的獎金更多;

做銷售晉升更容易,晉升會伴隨加薪;

他學的是工科,具備做技術的基本知識;

他沒有營銷的經驗和知識,做銷售的話,上手需要一定時間。

第二步:連線分組,我們會發現,1/3/4說的好像都是收入,5/6說的是知識和經驗儲備,2說的是性格,歸類分組結果如下:

第三步:用MECE原則找出各組的規律,確定結構。

根據MECE的原則,這些分組需要相互獨立、完全窮盡。收入、性格、知識——這三個要素符合相互獨立嗎?是的,這是三個無關的要素。但是,這三個要素完全窮盡了嗎?好像沒有。

考慮技術和銷售兩個職位選擇的時候,除了性格,是不是還有能力呢?比如溝通能力、談判能力等等。另外,是不是考慮小王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了呢?所以,我們擴展一下,找出了這些組:收入、性格、能力、知識經驗、愛好。

這五個要素是否符合MECE呢?好像窮盡得差不多了,但似乎不獨立了,因為性格跟愛好是相關的,而能力和知識好像也很難分開。

所以,我們把性格跟愛好組合在一起,將能力和知識組合在一起,變成:收入、性格&愛好、能力&知識&經驗。這三組符合MECE了,但是名字怪怪的。

進一步分析,你會發現,收入是在說能否賺錢養活自己,性格愛好是在說是否感興趣,能力知識經驗是在說能否做得好,這樣就清晰多了。

第四步:補充信息。比如,收入這塊,除了考慮基本工資、獎金、加薪速度,是不是還有其它,比如福利的差異呢?等等。用這樣的思路,你幫小王做職業選擇的分析,是不是清晰很多、腦子不再一團漿糊了呢?

四、找結構的一些技巧

現在,你是不是會覺得,我帶著你做的時候,容易找到結構,但如果自己一個人思考,還是會陷入困局?其實在我們找結構的時候,也是有些技巧的,給出兩點最重要的技巧:

1)通過常見結構類型來推導結構:你會發現,很多思維結構其實都很相像。

比如,我在文章開始的時候,提到「我們應該重點提升哪些能力」的時候,用了一個二維矩陣(兩個維度分別是:能力的價值度以及可培養度),這不是什麼書本理論,而是我自己的分析方法。

但是,有沒有發現,決定任務重要性的時候,我們用的也是一個二維矩陣呢(重要性、緊急性)呢?

如果,在你毫無頭緒的時候,我告訴你,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二維矩陣的結構來分析,你會發現找結構更加容易。

所以,掌握幾種常見的思維結構類型,會幫助你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更加容易地找到結構。

我按照使用頻率,列了一些思維結構類型,有一些是非常常見的,如果你沒有聽過,可以網上搜索了解一下,便於理解這些結構類型:

二維矩陣類:任務分析矩陣(緊急性、重要性)、波士頓矩陣(市佔率、增長率)、安索夫矩陣(新/老產品、新/老市場);

流程類:產品價值鏈、客戶生命周期;

三要素類:3C戰略三角(Corporation公司, Customer顧客, Competition競爭對手)、愛情三元論(我之前文章裡引用過);

利益相關方類:波特五力模型;

2)通過學習知識來積累結構,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我在之前的文章《不是你工作不努力,是你不懂得提高個人價值》中,曾經提到我們要將知識內化成能力,很多人問:如何內化?

通過以上的舉例,你會發現,我們的知識和方法論無非就是一種思維結構。所以說,我們在看書、看文章,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如果能夠積累這些思維結構,並加以應用,就是知識內化成能力。

比如說,你知道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這只是知識,網上到處都有,知道的人千千萬萬。可是,如果你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比如分析員工為什麼離職),把這個知識應用為你的分析框架,讓你的思維更加嚴謹和結構化,讓你的溝通更加清晰,這就是知識內化成能力。

所以說,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都不應該只是滿足於知道就好,而應該思考一下:哪些場合可以應用到它?這樣,下次遇到相應場合的時候才能想起來,這個知識才能為你所用。

五、日常訓練方法

最後,如果你只是看了這篇文章,知道什麼叫做結構化思維,是遠遠不夠的,要將它變成自己的思維方式,能夠做到不加思考地習慣性應用,還需要刻意練習。

下面我給出的方法,如果堅持三個月,結構化思維能力一定會提升,如果堅持半年,基本上刻意訓練就可以結束了,它已經變成你的習慣了。另外,如果你有同伴一起練習、互相指正,效果更佳:

1)累結構:看書的時候,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理論,思考出它的三個應用,然後把它記下來,作為自己的素材,有空可以拿出來看看。同時,還可以給這些理論進行歸類,比如價值鏈類、三要素類等等。

2)寫文章:一周一篇文章,必須用結構化思維的方式寫,並且,儘量使用你積累的結構素材。如果你沒有時間寫文章,那就只搭文章結構,寫出關鍵點即可。

3)講議題:每天給自己一個議題,用15-20分鐘的時間,用結構化思維的方法來解決/論證這個議題,不一定要寫下來,說給自己或者同伴聽就行。同樣,過程中儘量使用你積累的結構素材。另外,如果是你自己構思的結構,也整理到素材庫去。這個訓練是最關鍵的一點。

六、關於結構化思維的幾點總結

最後,關於結構化思維,我總結了這篇文章的幾個關鍵點:

1)結構化思維是可培養且價值度高的能力,幾乎是最值得刻意訓練的能力;

2)不存在思維清晰、溝通不清的情況,溝通不清楚就是還沒思考透;

3)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先不要馬上進入細節,而要先思考框架,如果無法找到框架,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提煉的方法找到框架;

4)結構要儘量符合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原則,如果不能,至少也符合CE(完全窮盡);

5)大多數結構都是常見的類型,找不到結構的時候,可以往這些類型上面靠:二維矩陣、流程、三要素、利益相關方;

6)知識內化成能力的方法:將知識應用和融入自己的思維,來提高自己的溝通和思維能力;

7)訓練結構化思維的方法:累結構、寫文章、講議題。堅持三個月必有提升,堅持半年基本形成習慣。有同伴一起練習,效果更佳。

8)如果你想繼續深入研究,可以看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那本書,非常經典。

第203篇 數據分析展示就用DataHunter

-end-

關於 DataHunter

DataHunter 是一家專業的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服務提供商,註冊於2014年。團隊核心成員來自 IBM、Oracle、SAP 等知名公司,深耕大數據分析領域,具有十餘年豐富的企業服務經驗。

DataHunter 旗下核心產品智能數據分析平臺 Data Analytics、數據大屏設計配置工具 Data MAX已在業內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並在各行業積累了眾多標杆客戶和成功案例。

成立以來,DataHunter就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實時、高效、智能的數據分析展示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查看分析數據並改進業務,成為最值得信賴的數據業務公司。

相關焦點

  • 「結構化思維」,成就好產品
    編輯導語:結構化思維,可以快速我們加工處理繁雜的信息的速度,提煉出核心觀點進行表達,讓聽者更容易懂你。很多人都知道結構化思維的概念,卻不知道如何運用或用的不夠好。本篇文章將會講清楚什麼是結構化思考,以及如何用結構化思維成就好產品。
  • 分析問題的利器:結構化思維
    然而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只有一小部分你能立刻想到解決方案,大多數問題即使在澄清之後,依然不知道如何著手解決。這些思維無法一步到達的問題,就需要進行進一步地分析。這裡,我們需要引入「結構化思維」的概念。什麼是結構化思維?
  • 在不確定的時代做理性決策,如何運用結構化戰略思維?
    總是想學一件事情,但是會覺得需要好長時間,而且花費的力氣很多,最重要的是結果還是比較低質量,這個時候,面對這個結果背後所潛藏的原因,是我們迫切想要知道的,比如如何在單位之間內能夠高效地進行行動?如何能夠有效的學習和思考?如何能夠快速並精確的達到所要的效果?
  • 改變認知+升級大腦,結構化戰略思維是關鍵
    直到讀完《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如何想清楚、說明白、做到位》,結合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我才明白了其中原委。麥肯錫是世界級的戰略諮詢公司,由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詹姆斯·麥肯錫於1926年創建,是一家專門為大型企業解決商業難題的智囊公司。公司內常規做法,是任命一人為隊長,帶領3-5人為一組,共同對接戰略諮詢項目,過程中每個人都能得到能力展示的機會,遇到問題,則需要快速解決。
  • 產品方法論-MECE結構化思維
    編輯導語:我們在接到一個任務或者匯報一個任務時,最好是使用有邏輯性條理性的方式表達出來,才能讓對方更加清晰明確地知道你想表達的意思;本文作者詳細介紹了如何用MECE結構化思維來處理事情。一、什麼是結構化思維1.
  • 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
    今天我們來看一本12月新鮮出爐的書,《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這本書的作者:周國平,北京大學法律學士、美國艾奧瓦大學信息管理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模米諮詢創始人,曾任職於麥肯錫多年。02結構化戰略思維還是來看一個小故事,有個客戶想外包一個簡單的任務:將一根釘子敲入木板中。客戶找來了A公司和B公司。
  • 從思考和實踐入手,設計師結構化思維的應用與詮釋
    結構化思維對我影響巨大。從一個發散思維的設計學生,變成一個能藉助結構化思維進行系統思考,從而清晰全面的解決問題的設計師。對我思維方式有很大影響的諮詢人——大前研一我的結構化思維養成是一個「自然緩慢」的過程。我以前並不知道「結構化思維」這個名詞,更不知道有方法可學,在閱讀麥肯錫系列、彼得·聖吉、以及其他系統思考和商業書籍中慢慢形成,直到近幾年我才發現原來這樣的思考方式就叫「結構化思維」,並且有清晰的方法可以教授。
  • 產品經理面試,為什麼被說「缺少結構化思維」?
    什麼是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是將事物結構化,從整體到局部、層級分明地引導思維和表達的一種思考模式。  以金字塔原理為思維模型,將問題進行拆解、抽象、歸類、整合,進行自上而下地思考和發散,提升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 四個原則揭秘「斜槓大神」們都具備的結構化戰略思維
    「結構化戰略思維」就是麥肯錫斜槓大神的「致勝法寶」結構化戰略思維的四大原則。一.數字說話結構化戰略思維是以數字為依據的、用嚴謹邏輯來推演的思維方式。數字至關重要,現代社會所有事物大部分最終都會匯總成數據,並以數據形式呈現和存儲。
  • 深度思考需要升級結構化思維
    作為結構化思維的一種,相比線性思維,更能全面、立體地展現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有利於推出更有價值的觀點。這種做法,更多是用金字塔來拜訪內容,並沒有達到結構化思維的「分析」的作用。同時,也衍生出兩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① 有什麼標準能評價金字塔結構的好壞?② 作為思維工具,如何幫我拓展更有價值的新觀點?
  • 從馬雲到任正非,與常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才是決定牛人成功的關鍵
    「那些被金錢驅動開創公司的人,成功的例子很少, 那些成功的人,一開始未必想開創一個公司, 他們只是有一個想法,想要去實現 ,想要全世界知道,所以他們必須開公司,不然沒有人會搭理他們。」要知道,發心不對,就不可能有持續不斷的專注和熱情。
  • 結構化思維:2個方法建立條理清晰的思考模式,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01、為什麼需要結構化思維作者認為思維是人腦對信息有意識的反映,是把接收到的信息經過加工最終形成認識的過程。思維重複多次,就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又會直接決定我們怎樣去認知事物、面對問題。但形成固定思維方式的缺點也很明顯,我們容易忽略其他特質,比如,在乎結果的人容易忽視過程,甚至可能為短期結果而犧牲長遠利益;在乎細節的人就不容易跳出局部看整體。所以我們對思維方式本身要有所認識,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思維方式,並且掌握多種思維方式,在不同的情境裡靈活運用才行,也就是要形成結構化思維。
  • 提升崗位認知,用結構化思維拆解面試套路(內附40道面試題)
    本文主要圍繞如何提升求職中對崗位認知的匹配能力,以及如何以結構化的思維去拆解面試那些「套路」這兩個要點進行了分析總結,與大家分享。而本次分享,將專門介紹如何提升求職中對崗位認知的匹配能力,以及如何以結構化的思維去拆解面試那些「套路」。一、提升崗位認知匹配度求職面試的第一步,很多人會認為先改簡歷,其實不是,真正的做法是「篩崗位」。就好像做產品需求,不是一上來就做產品設計,而是進行需求調研。對應求職第一步就是崗位調研,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了解招聘市場、崗位要求等等。
  •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的這個思維模式,人人都可以掌握
    但牛人就是牛人,他把2萬這個數字拆成了20乘以10再乘以100。這不就是2萬嗎?好,把2萬倍下降成本這個任務拆成3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我要降低成本20倍,怎麼做到?現在一個火箭送人大概五六個人,如果火箭做大到一次能送100,甚至更多的人,這成本就大概率降低了20倍。這是第一個數。第二個數10怎麼做到?
  • 如何成為思維大師?批判性思維的六個階段|高瓴 Recommend
    導讀:在社交媒體上,我們隨時隨刻都能看到處於金字塔底層的不會思維者。是否擁有批判性思維和所獲得的學歷並不成正比。心理學家指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可以訓練的will power。投入時間和必需的努力可以使一個人在批判性思維的金字塔上攀登高峰。那麼,如何煉成一個批判性思維者呢?
  • 課程的內容如何結構化設計?不妨試試它
    ▎案例:食物的結構化表達把一堆食物用金字塔原理來很形象地出來。這些材料包括西瓜、葡萄、水果糖、咖啡、荔枝、巧克力、果凍、可樂、餅乾、旺旺雪餅、牛奶和小饅頭。這十幾樣東西,如果不用金字塔原理或者不用結構化的表達,是很難記憶的。
  • 連鎖論語 201227「用結構化思維分析、解決每個棘手的問題」
    #連鎖論語#201227「用結構化思維分析、解決每個棘手的問題」所謂結構化思考,就如同心中有一座金字塔或者一幅地圖,當其中某個細小的環節出現問題時,你看到的不僅僅是問題本身,而是其關聯的上下左右的深層問題。從問題點本身出發,由點到線、由線及面,進而達到頭痛不僅醫頭、還可能全面調理身體的效果。
  • 職場中人化繁為簡的法寶——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
    至簡大師賈伯斯《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是職場中人化繁為簡的利器。大道至簡。01換位思考「交付」是《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作者闡述的新麥肯錫五步法中的最後一步,我覺得作者的闡述中「用心」貫穿了整個交付過程。
  • 上下文結構化思考:當下的情況,過去的上文,未來的下文!
    一個系統,它的當下情況如何,你可以稱之為當前的系統;當然這個當前的系統,你看一看及想一想,它的過去如何,你也可以理解為系統的歷史,這個稱之為過去的上文。那麼這個當前的系統,你看一看及想一想,它的未來會如何,它在未來會變成一個啥樣的系統呢,這個可以稱之為未來的下文。
  • 結構化分析猶如庖丁解牛的刀,讓問題遁形
    《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讀書筆記3關注「粵讀時空」,每天進步一點點,為遇見未來更好的自己而加油!「切」是結構化分析呢稱,是分析問題時抽絲剝繭的利刃。「切」是結構化戰略思維的起點。結構化分析給問題分析帶了明確的結構和順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們面對問題時馬上要解決的衝動。在重大問題面前如果缺乏結構化拆分能力,人們在討論和決策中往往會在各種 毫無聯繫的單點思緒之間跳躍,這樣不僅浪費時間,更不能保證最終決策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