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3.5毫米耳機接口,無外乎下面幾個原因:將手機做得更輕薄;為電池和其他零部件提供更大的空間;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為了更強的音質……只是,這幾點真的成立嗎?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一起來探究3.5毫米耳機孔的前世今生。
3.5毫米的耳機接最初的用途是在19世紀的總機中,電話插孔有幾種尺寸。19世紀的插孔為1/4英寸(6.35毫米),但如今更常見的是3.5毫米插孔。20世紀50年代,這些被稱為「微型尺寸」的產品首先用於將耳機連接到新型電晶體收音機。最初的3.5毫米耳機接口只能發出單聲道的聲音,但很快就建立了立體聲標準。這種連接器被稱為TRS - Tip, Ring, Sleeve。Sleeve連接到地面,Tip和Ring連接到左右聲道上。
直到2016年情況才有所改變。就在那時,蘋果公司從iPhone 7上撤下了迷你插孔。也是那一年,AirPods誕生了。2018年,AirPods的銷量達到3500萬部,廣受歡迎。於此同時,蘋果產品的熱銷標誌3.5毫米的耳機插口開始走向衰敗。蘋果向業內和眾多消費者展示了,沒有3.5毫米接口的生活是可能的。
隨後,其他的手機製造廠商也逐步取消了這個接口,華為在P20手機中丟掉了迷你插孔,小米的大部分手機也撤下這個接口,包括最新的旗艦機。現在,OPPO和vivo這樣的廠商也這麼做了。排名前5位的手機製造商中有4家放棄或部分放棄了該接口,甚至索尼的產品也部分放棄了它。
目前,取代3.5毫米插口的包括安卓機型的Type-C接口和蘋果的Lightning接口兩種。蘋果的Lightning接口自身不支持模擬信號輸出,但價格較為昂貴,因為裡邊集成了解碼和運放的電路。這樣的處理方式在音質上會有一定的提升。
Type-C接口是可以傳輸模擬信號的,因為其中的四個引腳可以用於模擬信號輸出。採用這種方式時,Type-C與3.5mm耳機接口無異,兩者只是接口形態上的不同。當然也有直接採用數位訊號輸出方式的,比如樂視手機2,樂視CDLA架構將原有的手機內的解碼晶片轉移到了耳機內,並以此或得整個傳輸過程中僅1dB衰減的效果。
眾多手機廠商採用這樣的接口究竟為什麼呢?
首先,機身更薄的要求。加入強化結構的3.5mm接口在厚度上會比數據接口稍厚,所以取消掉3.5mm耳機接口後允許機身做得更薄。另外,取消3.5mm接口後,電路板上的相關結構會有所減少,佔據的空間也會隨之減少,顯然對於手機這種追求內部結構極度緊湊的設備,減少一項內容就可以對空間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取消掉耳機接口後,手機背部就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放置更大容量的電池,或者也可以將機身進一步做薄。
其次,增加機身密閉性。手機的使用場景不斷複雜化,這對手機的防水要求不斷上升。3.5mm耳機孔恰恰給進水創造了條件。當然三星、索尼的防水手機是有3.5mm耳機孔的,這是因為這些機型在耳機孔內表面進行了納米塗層處理。但顯然,少一個開孔就少一分進水的可能性。
未來,無線耳機的使用肯定會越來越廣泛,甚至佔領導地位,這一點是不可否認。但就目前來看,藍牙在連接的穩定性和輸出高音質方面還是和耳機線的使用存在一定差距的。所以無線藍牙是否能夠擔起取代標配3.5mm有線耳機的重任,就要看各位科技界的大佬們運用更高的技術,發明生產出讓大家滿意的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