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隸屬於臺灣省,地處臺灣本島西南部,由原高雄市與臺灣省高雄縣於2010年12月25日合併而來。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以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以及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47平方千米;總人口278萬人(2017年),位居臺灣省第二位。
01
高雄高等院校
高雄市擁有19所大專院校(不包括4所專上級的軍事院校和4所宗教院校)。
高雄市有臺灣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大學公立大學及高雄醫學大學、義守大學、實踐大學高雄校區等三所私立大學。臺灣中山大學為高雄地區第一所公立大學,高雄師範大學是師範學院升格而成,前身是女子師範學校。由杜聰明等人所創立的高雄醫學大學則是臺灣首座私立醫學院。
而在技職教育方面,共設有9所公私立科技大學,分別為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高雄餐旅大學、高苑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輔英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2所技術學院,如:和春技術學院、東方設計學院。
此外,還有3所專科學校,如: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高雄市擁有8所軍事院校,數目全臺灣最多,有臺灣海軍軍官學校、臺灣陸軍軍官學校、臺灣空軍軍官學校、臺灣空軍航空技術學院、臺灣海軍陸戰隊學校、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臺灣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暨步兵學校與臺灣陸軍工兵學校。
02
臺灣中山大學
臺灣中山大學(英文名: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NSYSU)。位於中國臺灣省高雄市,是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直屬並核定的七所重點綜合研究型大學之一,邁向頂尖大學計劃成員。
臺灣中山大學前身為孫中山於1924年在廣州與黃埔軍校一同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7月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27年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80年由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首肯,時任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李煥親自籌辦而正式在臺復校,為南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 。
該校轄有7個學院,教職員500人,在校學生9400人 。含東沙離島研究站共密集設有70個各學術領域之研究中心,及歐美日領事特殊合作 。
該校以海洋科學、管理學及應用科學領域見長,共有10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 是全臺第一且連續三次通過AACSB商管認證的管理學院,被Eduniversal評為「四棕櫚葉」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商學院 。2019年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商管碩士排名,MBA位列世界第98名 ,素有「北臺大、南中山」之稱。
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於世界第410位 ,亞洲第68名 ,「工程技術類」位居第275名 ,「社會科學與管理類」位居第258名 。2019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計算機科學」領域位居世界第172名。
由於該校位於西子灣風景區,亦被稱為「臺灣第一觀光學府」 。
03
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師範大學(英文名: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NKNU),簡稱「高師大、高雄師大」,位於中國臺灣地區,前身為1954年創立的臺灣高雄女子師範學校,是臺灣三所師範大學其中之一。
該校以培育中等學校師資人才為辦學目標,在人文學科、自然科學、教育學、藝術與工程學等領域擁有深厚的學術研究基礎及影響力,為臺灣南部的頂尖大學之一,南部的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甄試,亦會委由高師大命題。
根據2020年英國QS世界大學,位列亞洲第451-500名。
學校擁有兩處校區:和平校區(高雄市苓雅區)和燕巢校區(高雄縣燕巢鄉)。設有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藝術學院與科技學院5座學院,18個學系,30個研究所,並附有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以及初中部、小學部。
04
高雄醫學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源自1954年創校的「高雄醫學院」,系由中國臺灣醫界精英何禮棟、徐傍興等教授及唐傳宗、前高雄市長陳啟川等無私捐獻,與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教授共同創辦,為臺灣省內第一所私立醫學院。1999 年改名為「高雄醫學大學」時,再成為臺灣省第一所以「醫學大學」命名的高等教育學校。
為普及進修推廣教育,設有口腔衛生學系二年制在職專班、呼吸照護學系二年制在職專班及腎臟照護學系二年制在職專班。另為培育高等研究人才,該校設有醫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藥理學、生理及分子醫學、牙醫學、口腔衛生、藥學、天然藥物、臨床藥學、護理學、性別、公共衛生學、行為科學、職業安全衛生及醫務管理學等相關領域等十六個研究所,以培養研究人才,其中醫學、牙醫學、藥學、天然藥物、護理學、職業安全衛生、醫學檢驗生物技術、醫藥暨應用化學等八個研究所設有博士班。
通識教育中心廣開藝術、文史、政治等課程,並舉辦多項藝文活動,訓練綜合融會的能力、培養人文素養、開擴知識的領域,進而培養學生對人類社會的關懷,擴展國際視野,造就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才,達成全人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