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商學院研究員 孫一鳴
【上周回顧】
一、市場表現
上周滬深300指數上漲0.27%,A股銀行(申萬)指數上漲2.05%,板塊跑贏滬深300指數1.78個百分點。上周銀行板塊在所有申萬一級行業漲跌幅中排名11位。年初至今,銀行板塊整體下跌了11.3%,跑輸滬深300指數26.22個百分點,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排名倒數第一。
上周A股上市銀行漲幅靠前的是成都銀行(10.23%)、寧波銀行(10.08%)、杭州銀行(6.36%);跌幅靠前的是蘇州銀行(-3.97%)、無錫銀行(-0.71%)、青農商行(-0.53%)。
二、流動性及資金價格
回顧上周,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合理充裕水平,央行8月3—6日連續四天均不開展逆回購操作,僅於8月7日開展100億元逆回購,上周共有2800億元逆回購到期,因此,上周合計淨回籠2700億元。
上周隔夜shibor利率上升26.9個BP至2.057%;7天shibor利率下降3.1個BP至2.205%。1年期國債收益率下降2.03個BP至2.2225%,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2.54個BP至2.9918%。
三、行業要聞及政策動態
1.央行:7月對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共4000億元
8月3日,據央行官網顯示,2020年7月,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結合金融機構流動性需求,央行對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共4000億元,期限1年,利率為2.95%。期末中期借貸便利餘額為35500億元。
2.年內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超1900億元
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24家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合計規模1959.8億元。其中,有20家為中小銀行。從發行主體看,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主。24家銀行中,除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和農業銀行外,其餘均為城商行、農商行。從發行總額來看,民生銀行發行額最大,為500億元;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浦發銀行並列第二,均為400億元。而中小銀行的發行額均在100億元以下,且有14家銀行發行額不足10億元。
3.四大行回應薪酬問題:目前沒有降薪的安排
8月6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對市場熱議的薪酬問題作出回應,均表示其目前沒有降薪的計劃安排。其中,工商銀行表示,2019年,根據國務院部署,財政部推動實施了國有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按照市場化原則核定工資總額。工資總額與整體經營情況相掛鈎,履行公司治理程序後決策確定。截至目前,工行沒有統一降薪的安排。
4.央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取得行之有效成果
8月6日,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報告稱,實踐證明,結構性貨幣政策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成果。今年以來,中小微企業融資「量增、價降、面擴」。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6.5%,增速比去年末高3.4個百分點;6月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為4.64%,較2019年12月下降0.48個百分點。
5.銀行業四個月罰金逾2億虛報小微貸款成新重災區
8月6日,據《經濟參考報》,銀保監會公告統計顯示,2020年4月1日至7月31日(以披露時間計),各級銀保監系統對銀行業機構(不含個人)累計開出罰單近700張,罰金金額逾2億元。其中,百萬級罰單37張,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近乎翻倍。值得注意的是,在「嚴防資金空轉套利」的監管基調下,近期銀行低利率信貸資金違規「輸血」股市樓市罰單明顯增多,僅百萬級大額罰單中,銀行涉房、涉股貸款違規數量佔比就超過三成。而在小微信貸扶持政策密集加碼的背景下,虛報涉農貸款、小微企業貸款數據也成為信貸套利新「重災區」。
6.四大行同時內測「數字貨幣」電子錢包
8月6日,據《21世紀經濟報導》,近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大行正在深圳等地大規模測試「數字人民幣」電子錢包,為數字貨幣正式落地進行測試準備,考慮到系統負荷等原因,目前還屬於內測階段。數字貨幣由央行牽頭進行,各家銀行此前數月已就落地場景等進行測試。8月3日,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指出,上半年「法定數字貨幣封閉試點順利啟動」,下半年將「積極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目前,部分大行內部員工已經開始使用,用於轉帳、繳費等場景。
四、上周重要銀行動態
1.央行:包商銀行將被提起破產申請,對原股東股權等依法清算
8月6日,央行發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指出,根據前期包商銀行嚴重資不抵債的清產核資結果,包商銀行將被提起破產申請,對原股東的股權和未予保障的債權進行依法清算。此外,有關部門正依法依規對相關人員進行追責問責。報告還回顧了包商銀行風險處置情況。2019年5月24日,包商銀行因出現嚴重信用風險,被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接管。接管組全面行使包商銀行的經營管理權,並委託建設銀行託管包商銀行的業務。
2.浦發銀行(600000.SH):因投後管理嚴重不審慎遭罰50萬
8月5日,銀保監網站公布的上海銀保監局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滬銀保監銀罰決字〔2020〕9號)顯示,浦發銀行南市支行存在以下違法違規事實:2014年7月至2018年3月,該支行對某同業投資投後管理嚴重不審慎。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第(五)項,上海監管局對該支行責令改正,並處罰款50萬元。
3.建設銀行(601939.SH):獲準發行不超過66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
8月6日,建設銀行發布公告稱,近日該行已收到《中國銀保監會關於建設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券的批覆》(銀保監復〔2020〕413號)和《中國人民銀行準予行政許可決定書》(銀許準予決字〔2020〕第50號),獲準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不超過660億元人民幣二級資本債券。
4.中國銀行(601988.SH):一日連吃3張罰單,合計罰款40萬元
8月6日,銀保監會網站公布的吉林銀保監局機關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吉銀保監罰決字〔2020〕12號)顯示,中國銀行長春金域支行籤發銀行承兌匯票調查環節嚴重不審慎。吉林銀保監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對其罰款20萬元。此外,中國銀行吉林省分行因信用卡專向分期付款業務未有效落實授信擔保條件遭吉林銀保監局罰款20萬元。中國銀行吉林省分行營業部劉愚負直接經辦責任,被給予警告。
【本周觀察】
近日,央行發布公告稱,《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央行指出,對於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說明原因並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後,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並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過渡期延長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
資管新規過渡期本該2020年底結束,為何又要延長一年至2021年底?
央行表示,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適當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是從疫情常態化防控出發,做好「六穩」和「六保」工作的具體舉措。此外,延長過渡期1年,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有助於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
此外,央行官網披露,截至2020年5月末,資管產品資產總量90.1萬億元,淨值型產品募集資金餘額佔比較年初提升4.9個百分點至60.3%。
時代商學院認為,在資管新規的壓力下,大部分銀行都面臨著過渡期如何處置原有存量資產的問題,但在原定過渡期內完成轉型存在諸多現實困難。
在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須在過渡期末達到全淨值化水平。但以當前進度,到2020年底原定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時,完全實現存量資產轉化及風險出清並不現實。
資管產品剛性兌付推高了無風險收益率、扭曲了市場定價機制,因而影響市場效率,也是導致高槓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資管新規推行資管產品淨值化,實質就是要按照「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原則,打破剛性兌付,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從根本上完善金融市場定價功能,使風險和收益相匹配。
此次延長過渡期的一個安排是,對於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說明原因並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後,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並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同時,央行鼓勵金融機構「跳起來摘桃子」,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這對於轉型進度較快的銀行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後期可重點關注。
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資管產品回表將是各商業銀行的重點任務,此舉會增加其表內廣義信貸額度,並帶動表外非信貸類不良資產的消化處置,銀行的撥備計提預計會有較大的提高,對經營業績造成一定的壓力。
【本周關注】
8月10日(周一)上午9時30分:國家統計局公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月度報告。
8月14日(周五)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變動情況、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月度報告及規模以上工業生產月度報告。
8月15日(周六):江蘇銀行(600919.SH)披露2020年半年報。
【風險提示】
疫情持續導致銀行資產質量大幅惡化;經濟下滑幅度超預期。
【嚴正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撰寫,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未經時代商學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及其他公眾平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獲得授權轉載,仍須註明出處。(聯繫郵箱:TimesBusine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