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徵得國務院同意,央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在堅持資管新規政策框架和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審慎研究決定延長《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過渡期至2021年底,同時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穩有序推進資管行業規範發展。
資管新規涉及的機構包括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等金融機構的產品。業內人士分析,過渡期延長一年有助於推動資管存量業務整改平穩進行。
其中,離普通投資者距離最近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對於存量非標產品,投資者仍可繼續進行購買,但應對後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有所預期。
為銀行轉型提供了「喘息」空間近日,央行發布消息明確表示,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適當延長過渡期,能夠緩解疫情對資管業務的影響,有利於緩解金融機構整改壓力,也為金融機構培育規範的資管產品提供寬鬆環境。
普益標準研究員趙璐分析,今年以來,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多次針對資管機構轉型實際困難,提出將適當採取靈活措施,實現對存量資管業務的平穩有序整改言論,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符合市場預期。
距普益標準測算,截止2季度末,全市場銀行機構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進度為53.82%,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為各機構提供了「喘息」空間。銀行可以預留更多時間,多方發力,同步推進轉型。
同時,過渡期的延長為銀行預留更多的時間進行投資者教育,尤其是淨值型產品在淨值波動、破剛兌等方面的轉型,使之接受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型的轉變,並充分認識自己,選擇與風險偏好相適應的產品
此外,截止目前,已有約14家銀行設立了理財子公司,資管新規過渡期的延長,有利於理財子公司的成熟與發展,有助於母行到理財子公司的平穩過渡。
值得關注的是,為穩妥推進資管業務整改規範工作,央行等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了「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其中包括健全存量資產處置的配套支持措施:鼓勵採取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鼓勵通過市場化轉讓等多種方式處置股權類資產;穩妥處置銀行理財投資的存量股票資產,避免以單純賣出的方式進行整改等。
投資者需調整自身投資理念根據銀行業協會披露數據,2019年末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配置佔比為15.63%,相對2018年末的17.23%下降了1.6個百分點。可見,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銀行理財的部分存量非標資產正在不斷壓降。
對於存量非標產品,投資者仍可繼續進行購買,但對後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應有所預期,投資心態應做出相應調整。市民馬女士告訴記者,她還是習慣購買保本理財,雖然現在銀行賣的保本理財少每次都需要搶,收益率也有所下降,但心裡總覺得保本理財買的才放心。有這樣想法的投資者不再少數,但打破剛兌是勢在必行的,即使如今資管新規過渡期確認延長一年,銀行轉型得到了喘息機會,但其實銀行的整改力度並沒有減小。過渡期延長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放緩節奏並不代表監管層面不會進一步施加壓力。所以,在未來一年半不到的過渡期內,存量非標銀行理財產品還會進一步壓降直至完成淨值化轉型。
普益標準研究員王晨宇提示,投資者應當意識到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時代已近末期,需及時調整自身投資理念,理解多數情況下高收益也伴隨著高風險,對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收益、風險形成充分的認識,養成謹慎投資的習慣。另外,本次過渡期延長不涉及公募理財債券基金、公募分級基金,投資者在投資此類產品時應有所注意。
其實,有一部分投資者已經開始嘗試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了。部分購買過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直在下降,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對較好,這是他們選擇淨值型產品的主要原因。
當然,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過渡期延長一年意味著還能買一段時間的保本理財,也有了更多時間適應和了解淨值型理財產品。相信在加深理解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會願意嘗試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學會風險自擔,掌握更多投資技巧,而不是傻傻地只會看收益率。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