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強勢入侵!中國動力電池產業該如何參與全球競爭?

2020-12-17 騰訊網

進入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都迎來了新的轉折節點。

一方面,經過十餘年的培育和發展,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已經在全球產業鏈中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作為電動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不僅站上了世界第一梯隊,而且部分企業在電池技術和市場佔有率上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格局中的開拓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全面放開,外資企業深度參與中國市場競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迎來新階段,挑戰與機遇共存。

那麼,在新一輪競爭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該如何協同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外資電池企業在華市場份額高達15%

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為34.2GWh,同比下滑18.9%。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在第五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上分析下滑原因時指出,動力電池裝機量下滑既有疫情原因,也與財政補貼退坡及行業大環境有關,當然這也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洗牌。

數據顯示,2019年1-9月,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有裝機量的電池企業有67家,這其中有11家企業今年已經沒有裝機。另外,今年前三季度裝機量企業中,有32家企業各自的總裝機量均不足10MWh。

從市場份額來看,2020年1-9月,中國市場裝機量排名前10的動力電池企業總裝機量佔到了中國市場整體份額的91.71%,而去年同期只有88.01%。可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市場集中度在進一步提升,競爭也進一步加強。

在中國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同時,外資企業在華布局也在加碼,已經逐步參與到了中國市場的競爭。數據顯示,去年1-9月,LG化學、松下電池等外資企業在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的份額僅為0.35%;而今年1-9月,LG化學、松下電池等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高達15%。

此外,中國本土企業經過多年的厚積薄發,正陸續獲得國際主機廠的認可,逐步參與進了全球市場的競爭。如,特斯拉與寧德時代籤訂合作協議、大眾入股國軒高科、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近幾年中國本土電池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在持續增強。

對此,劉彥龍預測,隨著外資企業與中國主機廠合作的深入,外資電池企業在華市場份額還會繼續攀升。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雖然近幾年我國有一些產業鏈企業已積極布局海外,但與我國龐大的產業鏈總量相比,「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商務部外貿發展事務局局長吳政平指出,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海外裝機量在總的出貨量中的佔比還很低。

不難看出,受大環境的影響,中國電池企業正一邊「引進來」一邊「走出去」,在市場、技術、資本、品牌等領域全面參與全球化運作,服務國際主流車企和市場。

核心技術仍不足

除開市場因素,在技術上,當前,全球眾多車企、電池企業紛紛在電池環節加強布局,希望在下一代電池技術上搶得先機,佔據主動權。

在電池技術創新方面,目前,中國企業的CTP、刀片電池、JTM技術都有應用或亮相,持續推動著整車的性能改善和成本下降,同時也在助推全球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今年年初,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分別推出CTP電池模組和刀片電池系統,大幅度提高了電池模組的生產效率和總體性能,並有效降低了成本,獲得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技術創新獎。目前,應用這兩項技術的新能源整車正陸續上市。

此後,蜂巢能源又推出無鈷材料電芯和方形疊片工藝,顯著降低了三元材料的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不久前,國軒高科又推出一項JTM新工藝。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我國鋰電池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技術仍有不足。如,電池安全性有待提高、能量密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產品整體成本偏高、充電不便、二手車殘值低等問題依然突出。這些仍需要中國電池企業繼續下功夫加強技術研發,儘快突破相關瓶頸。

中國電池產業如何立於高位?

動力電池作為能源轉化與儲存的重要環節,面臨著新的挑戰,應如何瞄準市場,使企業長盛不衰?又該如何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全球動力電池市場面臨的「洗牌」危機?

面對當下激烈的競爭態勢,吳政平的觀點是,應不斷提高「走出去」的競爭力。

「許多國家正在加速電動汽車產業布局,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等領域的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這也對中國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既要更好地參與國際化競爭,還要具備更為突出的產業、技術、產品等優勢,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國內產業鏈企業早日『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獲得國際市場。」吳政平說。

在劉彥龍看來,外資企業有著品牌、資本及產能優勢,本土企業要想在這場角逐中立於高位,應利用好自身優勢,加強技術研發和服務響應,在提質增效和降本創新上多下功夫,繼續做優做強。

作為國內龍頭電池企業的代表,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坦言,為迎接能源和交通變革,寧德時代不斷攻堅克難,正推進三大應用市場的突破:第一個是依託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擺脫對移動式化石能源—石油的依賴;第二個是依託鋰電池儲能電站+可再生能源發電,擺脫對固定式化石能源,也就是火力發電的依賴;第三個是用電動化+智能化,來覆蓋工程機械、礦山船舶等各個應用領域和場景,為各行各業提供綠色、安全、經濟的發展模式。

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和趨勢雖然已經明確,但目標的實現並不是水到渠成那麼簡單,還需要依託研發、創新和技術的不斷突破,「寧德時代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構建四大創新體系,分別是材料創新、系統結構創新、智能製造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曾毓群說。

2020年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加快變革的關鍵之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認為,在動力電池領域,只有依靠不斷的創新研究和技術進步才能持續推動產業向前發展。「只有將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在電池領域擁有足夠的話語權。」

吳鋒還指出:「要加大對電池材料與相關基礎科學的研究,善於提出和發展一些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尤其要注重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吳鋒強調,要及時把握時代的脈絡、了解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要進行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

相關焦點

  • LG化學、松下外資電池份額高達15%,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如何守住江山?
    中國動力電池產業仍任重道遠,應持續加大技術研發,力爭在下一輪技術競爭中佔據先發優勢。進入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都進入了新的轉折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已經編制完成,新能源汽車產業外商投資全面放開,動力電池「白名單」全面取消;歐洲、北美等全球主流汽車市場紛紛布局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扶持力度。
  • 歐洲新能源汽車已經超過中國?不要緊,中國動力電池有機會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已經編制完成,新能源汽車產業外商投資全面放開,動力電池「白名單」全面取消;歐洲、北美等全球主流汽車市場紛紛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各國高度重視、市場競爭全面開放、技術創新層出不窮的新階段,中外新能源及動力電池產業間必有一戰嗎?10月16日,「第五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20)暨首屆中國新能源新材料(寧德)峰會」在福建寧德召開,我們或許會在這裡找到答案。
  • 動力電池產業七年興衰:150家公司消失,外資入侵,巨頭崛起
    在政策的庇護下,國內的動力電池產業開始野蠻生長,中國能源網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達到了217家。一邊,新能源補貼退坡幅度超過50%,新能源車市硬著陸,新能源汽車產品銷量同比「五連跌」,上遊動力電池市場裝車量也經歷了同比「三連跌」;另一邊,「動力電池白名單」廢除,外資動力電池企業捲土重來,國內動力電池產業即將迎來強敵。
  • 中國鋰電池廠家及企業如何參與未來競爭「大顯身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中國鋰電池廠家及企業如何參與未來競爭"大顯身手"?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國鋰電池企業在過去的幾年飛速發展,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已經邁出「走出去」的步伐。由於中國巨大的市場,國外鋰電巨頭紛紛在中國進行投資,欲搶佔市場。在國內價格戰正酣和外企虎視眈眈的雙重壓力下,國內鋰電池廠家該如何應對?中國鋰電池廠家及企業如何參與未來競爭"大顯身手"?
  • 中國新能源電池果實,正在被外資收割
    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的動力電池細分領域裡,中國企業在全球佔據著半壁江山,優勢明顯。但是如今,中國補貼上千億才結出的動力電池果實,正在被外資收割,我們必須警惕。1、補貼千億結出的果實?但是,在動力電池領域,我國企業在全球則佔據著絕對優勢地位,湧現出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一大批在全球數一數二的動力電池供應商。高工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資料庫》統計顯示,2019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約115.21GWh,同比增長22%。其中名前十動力企業合計裝機量約為102.4GWh,佔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的89%。
  • 17起兼併購看2020動力電池產業「劇變」
    2020年,出擊動力電池產業鏈的資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將對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同時對於未來產業鏈供應份額的巨變也或埋下伏筆。高工鋰電梳理統計,截止12月2日,2020年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兼併購案例達17起,其中動力電池領域4起,材料領域11起,設備領域2起,涉足金額超236億元。
  • 中日韓動力電池排位競爭,你追我趕難破局
    當下中國、韓國、日本企業的競爭格局出現哪些變數?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正在面臨怎樣的變局?相信這是很多人會關心的問題。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是如何領先的?但在工信部這一年公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文件之後,到 2016 年公布的四批符合該條件的動力電池企業名單中,這三家沒有一家進入這個「動力電池白名單」。這意味著整車廠如果使用這三家的動力電池產品,就不能獲得新能源汽車補貼。
  • 邁進全球化 擁抱新市場 動力電池行業的突圍與蛻變
    來自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專家學者,國內外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上遊材料、鋰電設備等產業鏈上下遊眾多知名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新階段下的突圍之路,協同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市場產銷量整體下滑 行業集中度再度提升今年市場開局並不順利,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各行各業的生產、發展節奏。
  • 動力電池產業復盤之上遊金屬材料
    全球電動化日漸成熟,動力 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主要的核心零部件,佔據著電動汽車30%-40%的成本,顯得尤為重要。動力電池產業是一個高集中度的行業,目前產業全球化布局日漸明顯,從全球市場格局來看,我國是主要的競爭區域。
  • 全球動力電池座次更替:日韓再佔上風 「寧德時代們」如何站穩腳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全球動力電池座次更替:日韓再佔上風「寧德時代們」如何站穩腳跟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於玉金 北京報導「狼又回來了」,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在與國外動力電池直面交鋒,長期霸榜第一的寧德時代2020
  • 2020年動力電池產業的10大趨勢
    2020年動力電池產業的10大趨勢 高工鋰電 發表於 2020-12-03 16:38:35 對全球動力電池產業而言,2020年發生了很多變化。
  • 1~9月前10名動力電池企業總裝機量佔比超九成
    近日,第五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 (CBIS2020)暨首屆中國新能源新材料 (寧德)峰會在福建寧德召開。來自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行業部門領導、專家學者以及相關產業鏈企業代表等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新階段下,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突圍之路,協同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參與全球市場。
  • 中國動力電池品牌聯袂崛起 國際汽車巨頭紛紛入股鎖定供應
    原標題:中國動力電池品牌聯袂崛起 國際汽車巨頭紛紛入股鎖定供應   今年以來,外資巨頭在中國的投資及合作出現一個新動向
  • 1-2月動力電池裝機量腰斬:前十排名大變動,外資企業逆勢攀升
    其中,前十企業的裝機量佔比持續提升,1月裝機量排名前十動力電池企業合計裝機約2.21GWh,佔整體裝機量的95%;而2月裝機量排名前十企業合計裝機約0.59 GWh,佔整體的99%,接近100%。「2019年已有大批電池企業出局,而受此次疫情影響和市場競爭加劇,預計2020年還將有一批企業被淘汰出局。」高工產業研究院分析指出。
  • 動力電池:變局與變量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動力電池領域的技術創新十分頻繁,要想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中追上時代的步伐,動力電池企業就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能力,緊跟技術前沿。萬軍  電動化已經成為未來汽車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對於電動車的性能和成本有著重要的影響。
  • 三星SDI秀出「動力電池全家桶」,我們來聊聊未來動力電池產業的...
    這裡體現出三星SDI與2016年的全球動力電池龍頭松下-特斯拉有趣的差異,我們希望藉此聊聊未來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走向。 先來羅列一下「多功能電池包」、「低高度電芯」和「21700電池」: 多功能電池包:該產品可根據想要的容量自由調節電池模塊的數量。例如,高級車安裝20個模塊,續航距離可達600~700km;普通車安裝10~12個模塊,可行駛300km。
  • SKI的全球動力電池野望
    「後來者」SKI正在加快其全球動力電池產業布局,目標是在2025年躍居全球電動汽車電池市場份額排名第3。與競爭對手LG化學和三星SDI相比,SKI在電動汽車電池市場起步較晚。然而自2017年起,SKI開始加大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
  • 十大趨勢看2020動力電池產業「變遷」(上)
    對全球動力電池產業而言,2020年發生了很多變化。     從國際市場來看,2020年歐洲電動化浪潮加速到來開啟歐洲動力電池產能擴充競賽,歐洲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產能建設的新基地,歐洲市場競爭快速升溫。
  •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創新聯盟召開《2019-2020年中國汽車動力電池及氫...
    近日,中國汽車動力電池創新聯盟召開《2019-2020年中國汽車動力電池及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年度報告》線上發布會。   創新聯盟每年都會發布年度報告,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首次舉辦網上發布會,這是一場新穎的發布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創新聯盟秘書長許豔華主持會議,董揚理事長出席會議。線上發布會不分地域,不受會場空間限制,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參加。
  • 加快布局 韓動力電池產業再提速
    2019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200萬輛。預計今年接近翻倍,明年將上看600萬輛。動力電池市場容量增速接近每年50%,在電動汽車起步的2016年,全球市場150億美元,預計2026年這一數字將接近1000億美元,增長近7倍。電池巨頭們擴充產能的步伐也在不斷提速。目前全球超過90%的動力電池產能來自中、韓、日,中國企業一直是當仁不讓的龍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