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都迎來了新的轉折節點。
一方面,經過十餘年的培育和發展,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已經在全球產業鏈中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作為電動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不僅站上了世界第一梯隊,而且部分企業在電池技術和市場佔有率上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格局中的開拓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全面放開,外資企業深度參與中國市場競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迎來新階段,挑戰與機遇共存。
那麼,在新一輪競爭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該如何協同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外資電池企業在華市場份額高達15%
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為34.2GWh,同比下滑18.9%。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在第五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上分析下滑原因時指出,動力電池裝機量下滑既有疫情原因,也與財政補貼退坡及行業大環境有關,當然這也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洗牌。
數據顯示,2019年1-9月,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有裝機量的電池企業有67家,這其中有11家企業今年已經沒有裝機。另外,今年前三季度裝機量企業中,有32家企業各自的總裝機量均不足10MWh。
從市場份額來看,2020年1-9月,中國市場裝機量排名前10的動力電池企業總裝機量佔到了中國市場整體份額的91.71%,而去年同期只有88.01%。可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市場集中度在進一步提升,競爭也進一步加強。
在中國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同時,外資企業在華布局也在加碼,已經逐步參與到了中國市場的競爭。數據顯示,去年1-9月,LG化學、松下電池等外資企業在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的份額僅為0.35%;而今年1-9月,LG化學、松下電池等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高達15%。
此外,中國本土企業經過多年的厚積薄發,正陸續獲得國際主機廠的認可,逐步參與進了全球市場的競爭。如,特斯拉與寧德時代籤訂合作協議、大眾入股國軒高科、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近幾年中國本土電池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在持續增強。
對此,劉彥龍預測,隨著外資企業與中國主機廠合作的深入,外資電池企業在華市場份額還會繼續攀升。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雖然近幾年我國有一些產業鏈企業已積極布局海外,但與我國龐大的產業鏈總量相比,「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商務部外貿發展事務局局長吳政平指出,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海外裝機量在總的出貨量中的佔比還很低。
不難看出,受大環境的影響,中國電池企業正一邊「引進來」一邊「走出去」,在市場、技術、資本、品牌等領域全面參與全球化運作,服務國際主流車企和市場。
核心技術仍不足
除開市場因素,在技術上,當前,全球眾多車企、電池企業紛紛在電池環節加強布局,希望在下一代電池技術上搶得先機,佔據主動權。
在電池技術創新方面,目前,中國企業的CTP、刀片電池、JTM技術都有應用或亮相,持續推動著整車的性能改善和成本下降,同時也在助推全球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今年年初,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分別推出CTP電池模組和刀片電池系統,大幅度提高了電池模組的生產效率和總體性能,並有效降低了成本,獲得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技術創新獎。目前,應用這兩項技術的新能源整車正陸續上市。
此後,蜂巢能源又推出無鈷材料電芯和方形疊片工藝,顯著降低了三元材料的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不久前,國軒高科又推出一項JTM新工藝。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我國鋰電池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技術仍有不足。如,電池安全性有待提高、能量密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產品整體成本偏高、充電不便、二手車殘值低等問題依然突出。這些仍需要中國電池企業繼續下功夫加強技術研發,儘快突破相關瓶頸。
中國電池產業如何立於高位?
動力電池作為能源轉化與儲存的重要環節,面臨著新的挑戰,應如何瞄準市場,使企業長盛不衰?又該如何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全球動力電池市場面臨的「洗牌」危機?
面對當下激烈的競爭態勢,吳政平的觀點是,應不斷提高「走出去」的競爭力。
「許多國家正在加速電動汽車產業布局,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等領域的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這也對中國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既要更好地參與國際化競爭,還要具備更為突出的產業、技術、產品等優勢,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國內產業鏈企業早日『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獲得國際市場。」吳政平說。
在劉彥龍看來,外資企業有著品牌、資本及產能優勢,本土企業要想在這場角逐中立於高位,應利用好自身優勢,加強技術研發和服務響應,在提質增效和降本創新上多下功夫,繼續做優做強。
作為國內龍頭電池企業的代表,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坦言,為迎接能源和交通變革,寧德時代不斷攻堅克難,正推進三大應用市場的突破:第一個是依託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擺脫對移動式化石能源—石油的依賴;第二個是依託鋰電池儲能電站+可再生能源發電,擺脫對固定式化石能源,也就是火力發電的依賴;第三個是用電動化+智能化,來覆蓋工程機械、礦山船舶等各個應用領域和場景,為各行各業提供綠色、安全、經濟的發展模式。
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和趨勢雖然已經明確,但目標的實現並不是水到渠成那麼簡單,還需要依託研發、創新和技術的不斷突破,「寧德時代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構建四大創新體系,分別是材料創新、系統結構創新、智能製造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曾毓群說。
2020年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加快變革的關鍵之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認為,在動力電池領域,只有依靠不斷的創新研究和技術進步才能持續推動產業向前發展。「只有將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在電池領域擁有足夠的話語權。」
吳鋒還指出:「要加大對電池材料與相關基礎科學的研究,善於提出和發展一些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尤其要注重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吳鋒強調,要及時把握時代的脈絡、了解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要進行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