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最偉大的導演恐怕能舉出一打,但要是說到最偉大的電影剪輯師,榮思可以毫不猶豫,那個人一定是沃爾特·默奇。
作為剪輯大師,沃爾特·默奇在黑暗的剪輯室內創造了一個個奇蹟,在好萊塢被尊為「教父」,當然不光因為他為科波拉締造了《教父》三部曲的傳奇,更因為他為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剪輯師作為「看不見的藝術家」普遍不為外人知的情況下,沃爾特·默奇是全世界唯一頻頻出現在人們文化視野中的剪輯大師。
默奇是美國七十年代崛起的「學院一代」電影人之一,這群人都是各大學電影學院畢業生,包括弗蘭西斯科波拉、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馬丁斯克西斯等一班復興好萊塢、創造了一大批現代電影經典的大師們,而沃爾特·默奇正是他們背後那雙「看不見的大手」,贏得了英國電影學院和美國電影學院的多項嘉獎。
從1969年為科波拉的《造雨人》(The Rain People)作音效剪輯開始,默奇先後創造了《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和《教父》(II、III)的音效和《教父 I》的畫面剪輯。
1974年為科波拉的個人最愛之作《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做音效設計贏得奧斯卡提名並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和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因在科波拉1979年版《現代啟示錄》中傑出的音效設計而獲得奧斯卡獎。
1996年,因為沃爾特·默奇為《英國病人》的畫面和聲音的詩一般的剪輯塑造,而史無前例地一人獨得兩項奧斯卡獎。
從事剪輯六十餘年,經沃爾特·默奇之手而呈現銀幕的著名電影,不勝枚舉。多年來,他一直是各種書籍和紀錄片的主題人物,也是第一個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的電影製片人。除去奧斯卡獎,艾美獎、剪輯工會獎和BAFTA獎一樣拿到手軟。
與其說這些作品是沃爾特·默奇50年傑出的電影職業生涯縮影,榮思倒覺得不如形容成這個時代「最好的電影」集錦更為適合。
值得一提的是,沃爾特·默奇的成就絕不止於電影剪輯。他將自己畢生的剪輯經驗都匯聚在了《眨眼之間--電影剪輯的奧秘》中,這本書中凝聚了沃爾特·默奇對電影剪輯多層面、極具創造性的生動思考。直至今天,都深深的影響著當代電影剪輯。
沃爾特·默奇
該書自1995 年出版以來,立即成為英美各大學電影專業學生的必讀教科書,更成為一般人文學生從電影內部來認識和了解電影的難得的入門參考。
大師在導語中就一針見血的指出:「剪輯,就是把素材中不好的,都統統剔除掉!」
開篇他便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剪輯可以被接受?從這裡開始,默奇帶領讀者進入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貫穿其間的既有美學上的追求也有實際操作上的考量。
他對很多議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例如剪輯時、做夢時、現實生活中影像的連貫性與非連貫性,判斷好剪輯的標準,眨眼的動作既類似於剪輯時的畫面切換又是出於一種情感暗示等。
他認為通過剪輯來構建故事有六要素,他把它們列了先後順序:情感 、 故事 、 節奏 、 eye-trace 、空間連續性 、二維平面。這些優先級可以被當做你剪輯的一種模式或是剪輯計劃以確保你電影的賣座。
最後默奇總結到,情感是最重要的元素,情感價值超過所有五個在它下面的那些元素。如果你在剪輯中需要捨棄其中的一項,請從後面分量比較低的開始。以下是他給這六大元素的排名:
1.情感(51%)
2.故事(23%)
3.節奏(10%)
4.視覺跟蹤(7%)
5. 屏幕的二維位置(5%)
6.三維空間(4%)
除此之外,默奇學識淵博,被稱為好萊塢稀有的文藝復興式全才。他學藝術史出身,熟悉音樂,建築,甚至物理學,在電影剪輯的間隙,默奇喜歡翻譯義大利詩歌,並對人的知覺系統、宇宙學、以及科學史的研究深感興趣。
現在,這個當代電影巨擘已經選擇了退休,遠離光影世界,在舊金山鄉下,面對一片湖泊,沒有電視,自釀蜂蜜,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但在榮思的心中,他留給這個世界的,絕不止一個背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