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示威者手舉「反對脫歐」的標語牌站在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外。
新華社記者 韓 巖攝
經歷多次延期和重重波折後,英國與歐盟終於在2020年年末就未來關係達成協議。據彭博社報導,2020年12月30日,英國議會下議院以521票贊成、73票反對通過了英歐達成的「脫歐」貿易協議。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首相詹森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協議將為英國在2021年1月1日後的商業、旅遊以及投資貿易帶來確定性。
當英國艱難越過「脫歐」馬拉松的終點,確定性一定會到來嗎?輿論不乏擔憂之聲。英國下一步將往何處去,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命題。
「不完美」的協議
在2020年最後幾天,英國快速推進「脫歐」程序,有英媒稱這是「勢所必然」。據英國《衛報》報導,英歐達成的這份協議長達2000頁,涵蓋歐英商品和服務貿易、投資、競爭、稅收、交通、能源、漁業等方方面面。
「我們已經奪回了對我們的資金、邊境、法律、貿易和漁業水域的控制權。該協議對英國各地的家庭和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夢幻般的消息。」詹森自信滿滿地表示,英國得到了希望得到的全部利益。
詹森的表態更像是一種寬慰。對於疫情陰雲籠罩下的英國社會而言,無協議「脫歐」帶來的高額經濟社會成本是難以承受之重,但有協議「脫歐」也並非完美無缺,一些關鍵問題仍懸而未決。
在雙方一直存在嚴重分歧的漁業領域,英歐同意在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後的5年半之內,歐盟漁民仍可按現行配額在英國海域捕撈海產品,其價值每年達到6.5億歐元。但在5年半之後,這一配額將減少25%。這被英國業內人士視作一種「巨大讓步」,因為英國最先開出的條件是3年之後減少60%。根據該協議,2026年以後雙方將每年就捕魚問題談判一次。
有分析指出,英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淨出口國,其中超四成出口面向歐盟,協議中對作為英國支柱性產業之一的金融服務業涉及甚少,這或對英國金融業造成重大衝擊。英國雷丁大學國際商務關係專家拉傑尼什·納魯拉稱,英國下一步必須和歐盟重點談判與金融服務有關的一切內容,包括銀行、金融、保險及電信等。
有消息稱,英國政府內部對脫歐協議談判中涉及的65個關鍵問題進行了評分。結果顯示,英國政府贏下了28個,歐盟爭取到了11個,雙方在26個問題上相互妥協。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英歐達成的最終協議是一種相互平衡又交錯制約的複雜機制,是雙方妥協的結果。協議看似有一個整體框架和原則,但不同領域的議題相對獨立,有各自的一套規則。「在一些關鍵領域,雙方暫時達成了所謂『君子協議』,一些爭議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只是暫時被管控起來,留待之後的談判。」
「後遺症」無法忽視
就在英國政府為「脫歐」協議歡呼時,蘇格蘭近日再次高呼「獨立」。據德國《世界報》報導,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蘇格蘭民族黨黨魁斯特金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沒有任何協議能夠彌補英國「脫歐」給蘇格蘭帶來的損失,「是時候規劃我們作為一個獨立歐洲國家的未來了」。分析人士表示,英歐協議中涉及農業、漁業的相關內容讓蘇格蘭頗為不滿,一定程度上將進一步激化蘇格蘭獨立情緒,這是英國一系列「脫歐」後遺症中的突出問題。
在貿易領域,一些國際投資者也表達了擔憂之情——英歐之間的貿易流暢度與英國留在歐盟單一市場裡不可同日而語,更大的貿易壁壘將進一步降低英國成為跨歐洲供應鏈參與者的吸引力。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說明中指出,儘管避免了無協議「脫歐」,但企業仍會因「脫歐」付出不小代價,例如出口商將面臨額外的邊境檢查和文書工作。據英國政府預算責任辦公室此前預計,在達成協議的情況下,英國經濟15年內將比留在歐盟萎縮4%。
在汽車行業,有分析認為,即使英歐達成了「脫歐」貿易協議,仍有可能給汽車製造商們帶來損失。包括日產在內的一些汽車製造商,可能難以獲得在英國組裝的部分車型免稅出口到歐盟的資格。伯明罕商學院商業經濟學教授戴維-貝利稱,與汽車行業將要面臨的重大影響和成本相比,達成的「脫歐」協議「微不足道」,政策實施過程中的靈活程度也有待考察。
崔洪建認為,「脫歐」協議達成後,未來英國至少還將面臨四大挑戰:
其一,協議的落實和執行問題。儘管有所謂的「雙贏安排」,但英歐貿易具體走向如何,各方心裡都沒底。
其二,國內政治問題。蘇格蘭獨立趨勢一旦繼續向前,北愛爾蘭、威爾斯等地區的離心傾向或將加大,英國的統一和主權問題將遭受挑戰。
其三,國際形勢變化問題。與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時相比,如今的國際形勢已發生劇烈變化。英國最近幾年的外交安全政策服務於「脫歐」這一大戰略,一定程度上缺乏長期性和戰略性。之後,英國能否明確自身定位,拿出真正符合英國利益和世界潮流的政策,考驗著英國政府的能力和智慧。
其四,經濟復甦問題。有協議「脫歐」避免了英國經濟雪上加霜,但英國經濟復甦仍面臨挑戰。目前,英國財政赤字急劇上升,「脫歐」後貿易和投資的轉向需要一段時間緩衝。
實現「全球英國」不易
4年前「脫歐」公投後,英國提出了「全球英國」主張,致力於建立外向、包容、支持自由貿易的全球化國家。當前,面臨疫情嚴峻和經濟衰退的重重壓力,如願與歐盟分手的英國,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
按照詹森的說法,「我們從2021年1月起,在政治及經濟上將完全自由。」在卡內基歐洲中心訪問學者彼得·凱爾納看來,英國與歐洲大陸關係錯綜複雜,再完美的「脫歐」協議也恐怕難以理順彼此間的關係。「在從盟友變成夥伴的道路上,雙方有很多需要調整和磨合之處。從這個角度講,現在其實並非『脫歐』的結束,而是真正的開始。」
一段時間以來,雙邊貿易談判成為英國推行國際戰略的重點內容之一。「脫歐」協議達成後,英國應當會進一步推進雙邊貿易談判的步伐。目前,英國正積極與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主要貿易夥伴談判「脫歐」後貿易協定,但進展相對緩慢。
2020年10月,英國與日本正式籤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是英國「脫歐」後籤署的首個重大貿易協定。不過,英日貿易量只佔英國對外貿易的2%,這份協議的象徵意義遠超實際收益。2020年11月,英國與加拿大達成延續性貿易協議,以確保在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後兩國貿易關係維持穩定,兩國還同意2021年起就新的貿易協定展開談判。
崔洪建指出,英國離開歐盟後,「全球英國」構想一定程度上面臨更大的風險。一方面,英國作為單一主權國家,其參與地區外交安全事務和經貿事務的影響力在降低,短期內並不具備參與大國競爭的實力。另一方面,英國國內輿論有這樣的擔心,離開歐盟後的英國為自身安全計,或將進一步依附美國,加強美英協調,「把從布魯塞爾拿回來的主權交給華盛頓」。在這種情況下,「全球英國」的目標將無從談起。「這對英國來說是兩大考驗,『全球英國』能否實現,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責編: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