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議顏寧當選美國外籍院士:優秀,但可能還不是大科學家

2021-01-06 快科技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100人)及外籍院士(25人)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其中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科學媒體《返樸》總編、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顏寧是一名結構生物學家,其實驗室一直致力於使用結構生物學手段揭示涉及膜轉運的生理過程和細胞過程,其實驗室在闡明人類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s)和各種真核電壓門控鈉和鈣通道(Nav和Cav)的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對於顏寧的當選,在知乎平臺上引起了一場熱議,討論內容涉及顏寧的學術水平和貢獻、美國外籍院士含金量等。以下為矽谷分析獅精選三條獲得1000條點讚以上的知乎用戶回答(對於個別口語化內容稍作整理,不影響知乎答主表達原意)。

談美國外籍院士-來自知乎用戶Batman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區別,別看只多了「外籍」二字,難度和含金量差遠了。國家科學院院士很厲害的,能選上的個頂個都很厲害,有原創性的貢獻。外籍就不好說了,不能說很水,但是也不能用外籍院士作為唯一的依據來證明厲害。

從稱呼上來看,正式的院士是Member, 有投票權。外籍院士的英文原文是Foreign Associate, 沒有投票權。中文都翻譯成「院士」,宣傳的時候也從來不提區別,明明是兩個不一樣的詞。

華人傑出科學家張鋒、王曉東、莊小威都是正兒八經的Member,可以投票的。施一公、顏寧師徒都是Foreign Associate, 沒有投票權。施一公2011年才放棄美國公民,在2011年以前他就是普林斯頓大學正教授,非常出名了,如果他夠院士資格,2011年就選上了,但是也沒有。直到2013年不是公民了,才選上外籍院士。2011年和13年之間他做出什麼引起質變的成就了嗎?並沒有。作為對比,王曉東比他才大4歲,2004年就是正式院士了,所以大家對原創性工作的含金量還是心裡有數的。

家張鋒36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莊小威34歲哈佛大學正教授,40歲當選院士,但恐怕各行各業都有人都知道施一公、顏寧兩位「明星科學家」,但是非本專業的有幾個知道王曉東、張鋒、莊小威?

當然不是說顏寧不厲害,她也是頂尖的牛人了,但是她可能沒有媒體口中那麼厲害。

談顏寧學術貢獻-來自知乎匿名用戶

與國內的結構生物學家不同,我所知道的美國的PI幾乎沒有人只解結構的,更沒有人不停地換不同的蛋白去解結構的,他們往往專注於一個蛋白或者同一個家族的蛋白,深入研究這些蛋白發揮功能的機理。所以,解析蛋白的結構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後續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

對於一個蛋白,只要得到它的結構就幾乎肯定可以發一篇CNS,但是後續的工作往往跟生化相關,牽扯到的實驗手段多樣,完全研究清楚一個蛋白可能要耗去一個人畢生的精力,需要提出各種hypothesis,且並不是每篇都可以發CNS。elife,JBC,PNAS,cell reports, JCB,JMB都是可能的。這些期刊也都很好,但是國內媒體一般只認CNS。如此一來,如果比CNS的數量,美國的很多PI都沒法跟顏寧比的。也正是因為顏寧換了很多很多蛋白(或者改改條件),才有了如此數量龐大的CNS。

顏寧老師是非常優秀的科學家,但是他們不是大科學家,也遠沒有達到國內很多根本不懂怎麼評價科學工作的媒體宣傳的那個高度。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談顏寧專業實力——來自知乎用戶安安

先說結論,顏寧是一個能夠在任何一個結果導向的商業公司都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的人,而她只是碰巧選擇了科研道路而已。

看近年幾個新銳大牛發跡的歷程(比如最近很火的去年就評上美國院士的八零後張鋒),會慢慢感覺到做科研已經不是單憑科研理想,科研品格,和自身的科研能力就可以登頂的了。對潮流的把握能力,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對上對下的人員管理能力,對業界對公眾的宣傳能力(PR)都越來越重要。

多年以來,很多「年輕的科研人員」之所以一直清高,就是因為自認為自己是為科研理想為拓展人類知識選擇當下之路。但是事實上,現代科研細分之巨,對資源要求之高,需要清晰精準的眼光,需要長袖善舞的資源整合能力,需要高超的對上對下的人員管理技能,才能儘快在某個小圈子裡佔據一席之地;如果還想再上層樓,還需要對體制內外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和對新舊媒體的強大公關能力(國內外都一樣),這些綜合技能其實和其它職場之路的要求已經非常相似:職業興趣也許能支撐一個人走的很久,但並不能保證一個人走的很高。而具有以上職業技能的人,在任何職業道路上都會取得非凡的成就。去看看那些大公司大佬的profile,理想和興趣和自身的技術能力是斷斷無法支撐他們達到那樣的高度的。

顏寧之前在專業和非專業的科研圈子裡風評一直兩端化:一些人覺得她做科研格局小,太功利;而另外一些人認為就應該結果導向,著眼於具體的目標就好,比如一年幾篇CNS,少搞一些過於形而上的東西,張嘴閉嘴家國人類。其實想想,顏寧就是一位在投行在諮詢公司在任何一家結果導向的商業機構都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女性,她具有完美的一切可以在職場上所向披靡的能力,而興趣,品味,理想,在這個過程中都是次要的,如果她當年選擇的是另外一條路,她完全可以同樣迅速的建立起比如對一個對衝模型的興趣並百分百的專注其中。只要有明確的目標或者說好勝心,具有這些能力的人在任何行業都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文章來源:騰訊新聞

相關焦點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她1977年時出生在山東濟南市章丘區,6歲時和父母搬到了北京,19歲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年畢業後她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清華,成為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教授之一。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遺憾地落榜了。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科學家也是人,並不是說作為院士的科學家就比其他科學家高貴出很多,對於屠呦呦來說,她的人品、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方面的認可,如果再將屠呦呦予以院士的名稱,即是將科研工作者們捧上神壇,反而是矯枉過正,因此到現在,屠呦呦與他的團隊都沒有正式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因為他們的成就與付出,絕不是僅僅只用一個「院士」就可以概括的。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取得的傑出成就。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顏寧為這事闢謠:到哪投訴說瞎話都不眨眼的啊?|院士|美國國家科學...
    4月30日,中國女科學家顏寧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不久,網上開始流傳一個帖子稱,顏寧曾被問及此前落選中科院院士的原因,她回答:「要想入選中科院院士,你可以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才……」
  • 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屠呦呦是我國諾獎獲得者,但卻不是兩院院士;袁隆平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我國卻是工程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有多少人知道這位科學家?四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卻評上美國院士
    2005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第15屆院士大會上,李愛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她本人也於2007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也是中國首個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女院士。
  • 就在6天前,開講啦圈粉百萬又去美國的女神博士顏寧,又曝新情況
    【文丨張 十 扒】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那個在央視節目《開講啦》中讓人眼前一亮,打破所有人對科學家固有印象,還圈粉無數的女神博士顏寧嗎?在開講啦播出時,顏寧的頭銜是清華超級女博士。但是如今再說起她,她的頭銜卻變成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
  • 施一公:培養了三個美女學霸,一個美國院士,還有兩個90後科學家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世界上最牛的不是當了將軍的士兵,而是當了將軍後還能開軍校、成批地把士兵培養成將軍的人,施一公就是這樣的牛人。施一公本人就是清華大學的學霸,名頭非常響——著名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經的清華大學副校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的3位女弟子,一人當選外籍院士,赴美引爭議
    01顏寧顏寧教授是施一公門下最為得意的女弟子之一,顏寧高考考入清華大學生物學系,她熱愛生物學科,立志成為一名女科學家;求學期間的顏寧,學習非常用心,後來留學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克服重重的苦難,最終順利完成學業。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自從5月13日連發兩篇Nature的那一刻起,「顏寧」這個名字又雙叒成為了自媒體的「香餑餑」。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 百度張亞勤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今年當選的唯一華人科學家
    【TechWeb】4月17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當選的院士名單,共有200多名新院士,其中百度總裁張亞勤博士當選為該院數學、物理和工程學部院士,也是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今年當選的唯一的華人科學家。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 鮑哲南:國人中首位斯坦福院長,她是美國院士,更是賢妻良母
    近期,美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度最新的科學院士名單,其中外籍院士有25人,而且在這二十五人裡還有兩名中國籍院士。這兩名院士一位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美女教授顏寧。還有一位是來自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教授。其實除了這兩名大家都熟知的院士之外,還有一名華裔的女科學家也上榜了。
  • 顏寧在微博為國內女性科學家鳴不平,傑青男女比例就是最好的例子
    現在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不再處於發展期,成為世界top10高校的終身講席教授,並且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現在講出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年輕一代、幾代能夠受益,因此自己就要大聲地講」。相對於目前中國女博士數量遠超男博士數量,然而在各種科研人才頭銜中,女性科學家的數量遠低於男性科學家,是中國女性科學家實力不濟嗎?
  • 顏寧與施一公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顏寧回清華大學十年後出走美國?
    顏寧,一個才貌讓人羨慕的才女,成為清華大學教授不是很正常嗎?明明是單身,怎麼就變成了施一公的老婆了?真的太八卦了。說實話,顏寧的學術之路確實也跟施一公是有很大的聯繫的,施一公可以說是顏寧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
  • 三位女博士讓清華自豪,留學回國的顏寧成為院士,而她追隨施一公
    但是大學培養優秀的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師資力量,所以在大學精英的深造過程中,優秀的學生群體都重視「師門」的效應。尤其是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頂尖學府之中,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導師,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比如清華大學的三位女博士,顏寧、萬蕊雪和白蕊,先後師從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如今已經成為知名的女科學家,取得的科研成就讓母校清華大學驕傲。
  • 顏寧:我珍惜我的學術生命!
    在清華大學的幾年,她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內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還被權威雜誌評選為「中國科學之星」。2017年,顏寧從清華辭職,又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成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2019年,顏寧在美國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績也是一路高歌。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雜誌發表了2篇論文。
  • 顏寧出走引發爭議,而加入美籍的莊小威卻無任何人指責,原因在這
    其研究成果在2009年和2012年被《科學》評為年度10大進展引用。2016年,顏寧被《自然》評為10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 在2017年,顏寧離開清華,受聘普林斯頓終身講席教授。其出走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說因為在院士評選中落選,也有說研究經費申請受阻,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 30歲成清華最年輕博導,如今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新入選院士名單,年僅42歲的顏寧名列其中,正式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顯示其仍為中國國籍)。顏寧的當選,表明她的學術成就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在此向她表示祝賀!除了祝賀之外,我們一起走進學術女神的世界:一、顏寧的學生時代喜歡自由的人生1977年,顏寧出生在山東萊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