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2021-01-06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

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

屠呦呦是我國諾獎獲得者,但卻不是兩院院士;袁隆平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我國卻是工程院院士。

為何這麼多頂級科學家輕易地就能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在中國評選院士卻如此困難呢?這和兩國院士的評選方式和地位有關。

l 兩國的院士地位完全不同

雖然院士的身份是一種巨大的榮譽,這在中美兩國並無任何區別。但兩國院士的身份卻並不相同。

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屬於國立科研機構,與教育部平級,直接由國務院管轄。屬於官方機構。而美國科學院完全是自治學術組織,屬於民間機構。致力於給聯邦政府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諮詢和建議。

我國兩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是副省部級待遇,且有專項津貼。更重要的是院士的頭銜可以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在學術上也有更多的話語權,其實際的利益遠超規定的相關待遇。

美國科學院院士不同,雖然這是僅次於諾獎的學術榮譽之一,但並不帶來實際的行政和經濟上的利益,相反,入選者還需要繳納每年200美元的會費。

l 院士的提名方式不同

我國的兩院院士評選,必須由現有院士或者學術團隊提名。其中有幾個硬性指標。年齡不能超過65歲,處級以上幹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當選的院士倒是可以進入仕途),工程院軍隊行政幹部不作為候選人。

為了不讓個人或者小團體對選舉結果產生不良影響,美國科學院院士評選提名方式異常複雜。

在提名環節上,除了各學科分組提名,還可以多名會員聯合提名,但這種「志願提名小組」人數要在20-30之間,且不能有5人同屬某一機構,也不能有超過12人同屬某一學科分組,參與者當年只能提名一次。

會員只能由內部推薦投票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因此候選人的正式提名只能由現任會員提交。

l 院士的評選標準不同

我國的院士評選,申報的材料相當複雜。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申報院士的材料動則厚厚一疊,事無巨細,能找到了業績、論文、推薦、成果、專利或者任何對評選有幫助的材料都會羅列其中。

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提名材料則要簡單很多。只包括候選人的簡歷、限定在250詞左右的候選人學術成就概述,以及數量不超過12篇的代表性論文和著作。

顯然,我國評選注重的是量,評選材料必須具備相當的體量,不然不足以形容候選人的學術成果和優秀。

而美國則更注重質,強調的是候選人在相關領域成就的重要性,稀缺性以及獨立性,對數量的堆積並不感冒。

l 評選過程完全不同

我國的院士評選當選標準有3條。1.選舉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20%。2.各學部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應該超過本學部的1/2。3.贊成數不少於投票人數的2/3,額滿為止。

美國在投票環節上設計得也相當複雜。在最終確定之前,被提名的候選人往往要經過四五輪篩選。美國科學院分為6個學部,學部下面又共分為31個學科分組,因此在收集提名後,各學科分組就要先取得一致意見,進行至少兩輪投票,得到最多數的認同。

如果候選人同時在兩個或以上的學科領域獲得提名,那還要另外計算。

六個學部根據他們的排序選出約為名額150%的人數組成 「優選名單」(Preference Ballot),提交到大會進行投票。

美國科學院選擇最後由全體成員依據學術標準進行投票。因此在最終大會上,各位成員不僅要投自己研究的領域,還必須對其他領域都進行投票,且選出人數要達到最低要求才算有效。整個評選過程異常繁複。

l 評選的保密性不同

我國院士評選,被提名人是公開的,無論是被提名人本人還是其他評選人都清楚是哪些人在競爭院士頭銜。

其中自然也免不了各種拉票,包裝以及其他相關的操作,更要平衡各個大學,各個地方以及各個學術流派的相互影響。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人脈因素不可避免。

而美國科學院是自治的學術機構,選舉成員最重要的是保證學術獨立,不受外界各種人士的任何幹擾。

因此,從提名到投票者長達一年的時間內全程保密,除了內部評選人員,就連被提名人自己也不知道被提名,拉票包裝之類的活動自然也不可能發生。

科學家在當選前並不知道自己被提名,比如顏寧就是在當選後才知道自己被提名,事先沒有任何的風聲。

很清楚,中美兩國的院士評選機制完全不同。雖然都是在評選傑出的科技人才,但無論是機構本身的性質、福利、提名和評選方式乃至公開透明的程度都完全不同。

相對而言,我國兩院院士由於屬於官方機構,當選者具有相當的待遇和地位。同樣,權利和義務相對等,對評選院士的篩選和平衡也顯得更為看重。

兩套完全不同的評選體系在同一個人身上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就顯得非常正常了。因此,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而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當選中國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科技精英,沒有能夠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也並不罕見,畢竟體系不同,標準不同,結果不同也屬於正常現象。

相關焦點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顏寧的個人履歷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每一步都走得異常閃亮。她1977年時出生在山東濟南市章丘區,6歲時和父母搬到了北京,19歲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年畢業後她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清華,成為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教授之一。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自從5月13日連發兩篇Nature的那一刻起,「顏寧」這個名字又雙叒成為了自媒體的「香餑餑」。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顏寧2019年4月30日,顏寧成功入選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消息傳回國內,所有人為之一震。尤其是顏寧的圈內好友,無一不是發消息以示祝賀,因為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是許多國內科學家一生的夢想。然而,顏寧卻仍舊在微博開著玩笑說:「對著鏡子練了好久德高望重,做不來做不來。」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來源:網絡 在國內兢兢業業十餘年的顏寧沒有獲得院士榮譽,到達美國後僅僅兩年,就獲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 顏寧 關於顏寧院士的情況,似乎爭議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意外的落榜了。 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
  • 她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顏寧,為國爭光落選,如今為何成了美國院士?
    顏寧曾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她當年捨棄自己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到了高速發展的祖國。此後,她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團隊,攻克了一個困擾國際生物界50年的難題。她用自己的能力為國爭光,卻在院士評選中多次落選。如今她成了美國的外籍院士,這是為何呢?
  • 再讀人民日報九年前的評論:屠呦呦為什麼落選院士?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加上近期舒紅兵、高福等院士深陷輿論漩渦,廣大網友對院士評選制度存在缺陷、不公正的討論聲音也此起彼伏。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美女教授」顏寧、「敢講話學者」饒毅,等等。
  • 顏寧為這事闢謠:到哪投訴說瞎話都不眨眼的啊?|院士|美國國家科學...
    4月30日,中國女科學家顏寧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不久,網上開始流傳一個帖子稱,顏寧曾被問及此前落選中科院院士的原因,她回答:「要想入選中科院院士,你可以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才……」
  • 顏寧出走引發爭議,而加入美籍的莊小威卻無任何人指責,原因在這
    在科學家中,顏寧毫無疑問是爭議極大的一個人。她畢業於清華,隨後在美國普林斯頓深造,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普林斯頓從事博士後研究。 只因原清華系主任一句祖國需要你們,她義無反顧地回來了。然而清華答應的教授職位變成了副教授,原因也很簡單,她太年輕了。
  • 顏寧:落選中國院士後成美國終身教授,為美破解困擾世界50年難題
    所以在顏寧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聘為院士的時候,國內立刻就掀起了一陣討論的熱潮。那麼顏寧的身上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為什麼人們會對她褒貶不一呢?顏寧出生於1977年11月,從小就是一個品學兼優天資聰慧的孩。自1996年開始,顏寧在清華大學求學四年。 2000年之後,她又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並且攻讀博士學位。2019年4月30日的時候,美國國家科學院對外宣布決定將顏寧聘為外籍院士。雖然在外界很多不了解她的人看來,顏寧人生似乎一直都是一帆風順的。
  • 知乎熱議顏寧當選美國外籍院士:優秀,但可能還不是大科學家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100人)及外籍院士(25人)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其中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科學媒體《返樸》總編、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取得的傑出成就。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的一生,都在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而奮鬥,即使她曾四次申請中科院士,最終都被落選,而後來又被美國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縱使這般,她也是心向國家,從來沒有哪一刻是動搖的,報效祖國是他一生的志願,這人便是李愛珍女士。入讀復旦「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 顏寧與施一公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顏寧回清華大學十年後出走美國?
    1977年出生,1996年19歲的顏寧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習;大學畢業後,施一公把顏寧從清華錄取到普林斯頓大學,保送她一路碩博,指點論文,順利畢業。施一公是顏寧的導師,恩師。之後,施一公回國,博士畢業的顏寧也追隨導師回到清華大學。由於有施一公的幫助,最好的實驗設備,最好的科研條件,讓顏寧帶領其研究團隊做出很好的成績,從而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 她是清華最年輕女教授,參選中科院落選,如今卻成了美國院士?
    她的這份愛國情懷,和我國的飛彈之父錢學森有些類似,在美國學習知識以後,時刻不忘回報祖國,不為高薪所動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到國內,2007年,顏寧回到了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教授。在清華任教期間,顏寧帶著團隊攻克了困擾我國50多年的生物科學難題,為我國的科研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2015年獲得了中科院提名的機會,但是很不幸她三次都落選,在這樣的情況下,顏寧選擇了從清華離職。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顏寧教授  女神,中科院院士候選人。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位清華女神有多牛?看看她所獲得的榮譽就知道了。盧柯院士  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 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國院士被拒,卻公開拒絕美國科學院邀請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愛珍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美國的科學院的邀請。她公開致謝美國科學院,並表示沒有祖國的培養,就沒有今天的李愛珍。如今的她依舊在為國家工作,她雖然曾4次無緣中科院,卻並不後悔為祖國奉獻。她說,以後的日子裡,會繼續為祖國發光發熱,這種不慕名利的淡然,令人動容。
  • 中國籍美國科學院院士,超一半都是這個領域,該領域正在爆發?
    三個院士同一領域美國科學院公布2019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院士,25名外籍院士。其中華人科學家有四名入選,包括2名美籍華人科學家陳珏和鎖志剛,以及兩名中國籍科學家顏寧和高福。其中:高福是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學家;顏寧是結構生物學家;陳珏也是結構生物學家;鎖志剛是力學和材料學家。
  • 30歲成清華最年輕博導,如今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新入選院士名單,年僅42歲的顏寧名列其中,正式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顯示其仍為中國國籍)。顏寧的當選,表明她的學術成就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在此向她表示祝賀!除了祝賀之外,我們一起走進學術女神的世界:一、顏寧的學生時代喜歡自由的人生1977年,顏寧出生在山東萊蕪。
  • 袁隆平:三次落選中科院 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第1頁:喜歡的東西就喜歡學 第2頁:不要去寫了 第3頁:最笨的新郎官 第4頁:好勝的記分員  核心提示: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均落選,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湖南省第四次推薦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