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
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
屠呦呦是我國諾獎獲得者,但卻不是兩院院士;袁隆平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我國卻是工程院院士。
為何這麼多頂級科學家輕易地就能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在中國評選院士卻如此困難呢?這和兩國院士的評選方式和地位有關。
l 兩國的院士地位完全不同
雖然院士的身份是一種巨大的榮譽,這在中美兩國並無任何區別。但兩國院士的身份卻並不相同。
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屬於國立科研機構,與教育部平級,直接由國務院管轄。屬於官方機構。而美國科學院完全是自治學術組織,屬於民間機構。致力於給聯邦政府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諮詢和建議。
我國兩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是副省部級待遇,且有專項津貼。更重要的是院士的頭銜可以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在學術上也有更多的話語權,其實際的利益遠超規定的相關待遇。
美國科學院院士不同,雖然這是僅次於諾獎的學術榮譽之一,但並不帶來實際的行政和經濟上的利益,相反,入選者還需要繳納每年200美元的會費。
l 院士的提名方式不同
我國的兩院院士評選,必須由現有院士或者學術團隊提名。其中有幾個硬性指標。年齡不能超過65歲,處級以上幹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當選的院士倒是可以進入仕途),工程院軍隊行政幹部不作為候選人。
為了不讓個人或者小團體對選舉結果產生不良影響,美國科學院院士評選提名方式異常複雜。
在提名環節上,除了各學科分組提名,還可以多名會員聯合提名,但這種「志願提名小組」人數要在20-30之間,且不能有5人同屬某一機構,也不能有超過12人同屬某一學科分組,參與者當年只能提名一次。
會員只能由內部推薦投票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因此候選人的正式提名只能由現任會員提交。
l 院士的評選標準不同
我國的院士評選,申報的材料相當複雜。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申報院士的材料動則厚厚一疊,事無巨細,能找到了業績、論文、推薦、成果、專利或者任何對評選有幫助的材料都會羅列其中。
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提名材料則要簡單很多。只包括候選人的簡歷、限定在250詞左右的候選人學術成就概述,以及數量不超過12篇的代表性論文和著作。
顯然,我國評選注重的是量,評選材料必須具備相當的體量,不然不足以形容候選人的學術成果和優秀。
而美國則更注重質,強調的是候選人在相關領域成就的重要性,稀缺性以及獨立性,對數量的堆積並不感冒。
l 評選過程完全不同
我國的院士評選當選標準有3條。1.選舉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20%。2.各學部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應該超過本學部的1/2。3.贊成數不少於投票人數的2/3,額滿為止。
美國在投票環節上設計得也相當複雜。在最終確定之前,被提名的候選人往往要經過四五輪篩選。美國科學院分為6個學部,學部下面又共分為31個學科分組,因此在收集提名後,各學科分組就要先取得一致意見,進行至少兩輪投票,得到最多數的認同。
如果候選人同時在兩個或以上的學科領域獲得提名,那還要另外計算。
六個學部根據他們的排序選出約為名額150%的人數組成 「優選名單」(Preference Ballot),提交到大會進行投票。
美國科學院選擇最後由全體成員依據學術標準進行投票。因此在最終大會上,各位成員不僅要投自己研究的領域,還必須對其他領域都進行投票,且選出人數要達到最低要求才算有效。整個評選過程異常繁複。
l 評選的保密性不同
我國院士評選,被提名人是公開的,無論是被提名人本人還是其他評選人都清楚是哪些人在競爭院士頭銜。
其中自然也免不了各種拉票,包裝以及其他相關的操作,更要平衡各個大學,各個地方以及各個學術流派的相互影響。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人脈因素不可避免。
而美國科學院是自治的學術機構,選舉成員最重要的是保證學術獨立,不受外界各種人士的任何幹擾。
因此,從提名到投票者長達一年的時間內全程保密,除了內部評選人員,就連被提名人自己也不知道被提名,拉票包裝之類的活動自然也不可能發生。
科學家在當選前並不知道自己被提名,比如顏寧就是在當選後才知道自己被提名,事先沒有任何的風聲。
很清楚,中美兩國的院士評選機制完全不同。雖然都是在評選傑出的科技人才,但無論是機構本身的性質、福利、提名和評選方式乃至公開透明的程度都完全不同。
相對而言,我國兩院院士由於屬於官方機構,當選者具有相當的待遇和地位。同樣,權利和義務相對等,對評選院士的篩選和平衡也顯得更為看重。
兩套完全不同的評選體系在同一個人身上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就顯得非常正常了。因此,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而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當選中國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科技精英,沒有能夠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也並不罕見,畢竟體系不同,標準不同,結果不同也屬於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