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11日報導 外媒稱,隨著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出現觸底反彈的跡象,世界各國政府和央行正從救援模式轉向復甦模式。它們推出了總額達數萬億美元的措施來防止本國經濟和市場崩潰。隨著抗疫管制措施放寬,它們如今正追加支出來支持經濟復甦。
據印度《經濟時報》網站6月7日報導,彭博社經濟部的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跟蹤數據顯示,各經濟體5月的年化收縮率為2.3%,低於4月的4.8%。
報導稱,德意志銀行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託爾斯滕·斯洛克說:「政策制定者正從傷病鑑定轉向復甦,他們意識到有必要向家庭和小企業提供更多財政支持,以防止流動性危機演變為償付能力危機。」
在新一波刺激措施中,各國政府和央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繼續向放款機構、市場和企業提供低息信貸。
歐洲央行近期將資產購買規模擴大6000億歐元(約合6770億美元),擴至1.35萬億歐元,並延續到2021年6月底以後。德國政府同意追加1300億歐元的財政刺激,並表示將支持擬議中的7500億歐元歐盟復甦新基金。
亞洲的情況也類似。日本計劃在其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支出中再投入1.1萬億美元,日本央行5月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為小企業提供30萬億日元(約合2740億美元)的貸款支持。韓國的76萬億韓元(約合630億美元)「新政」一攬子財政計劃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筆。
在美國,議員們繼續討論額外的財政刺激措施,美聯儲剛剛啟動了一項新的商業街貸款計劃,而此次它已經給予經濟和市場數萬億美元的支持。
報導稱,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最新一波支持措施就足以使經濟增長回到年初水平,目前採取的部分舉措不過是要取代即將到期失效的現行政策。法國外貿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阿莉西亞·加西亞·埃雷羅說:「顯然,已經批准的一攬子計劃讓人覺得還不夠。」
還有一些人擔心,對於重振經濟增長,貨幣政策所能做的僅此而已。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行長威廉·達德利在接受彭博電視臺採訪時說:「美聯儲實際如何向千家萬戶和眾多小企業提供資金?這在操作上很難。」
「幹預資本市場要容易得多,因為美聯儲可以依靠同行和一級交易商等等,」達德利說,「向數以百萬計的不同實體逐個放貸要困難得多。」
另一個風險是回歸緊縮,儘管眼下看來不太可能。
報導指出,創造就業崗位將對鞏固經濟向好趨勢至關重要。這需要支持企業對員工進行再培訓、鼓勵僱用老年勞動者,同時政府應繼續發放工資補貼。據國際勞工組織說,自新冠肺炎危機暴發以來,全球六分之一以上的人停工。該組織4月估計,超過10億勞動者面臨很大的減薪或失業風險。
馬來西亞馬來亞銀行金英研究部的高級經濟師蔡赫賓(音)說:「就業市場更快復甦將使經濟康復加快,並會降低收入不平等擴大和社會壓力加劇的風險。」
英國歐利盛-SLJ資本公司的經營者任永力說,歸根結底,挽救經濟不僅僅要靠量化解決方案,也要靠講故事——決策者要為謹慎的消費者和企業高管重新注入信心。他說:「人的心理都是一樣的,現在它與財政刺激措施的機制同等重要。」
(責任編輯:馬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