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美國的兩顆旅行者號姊妹探測器先後升空。在兩顆探測器上,人類分別放置了一張鍍刻了人類文明信息的銅金唱片,並在上面特意標註了地球在星系中的精準坐標。它們在完成行星探測任務後,會先後飛出太陽系,從不同方向飛往浩瀚星空。
「坐標」的意象,既是人類對地球家園的最簡潔標記,也代表了人類試圖與可能的宇宙文明交流的渴望。
面對人類爆炸式發展的科技文明,坐標的意義同樣重要。牛頓的經典力學、法拉第的電磁感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更多科學家和發明家的偉大瞬間……後輩們正是通過那些關鍵性「坐標」,才能釐清過往的脈絡,抓住未來的線索。
作為數字時代全新基礎設施的雲計算,從誕生至今不過短短 14 個年頭,其技術迭代已然是紛繁複雜,難以說清,而雲計算應用的普及也已惠及數十億用戶,影響深遠。如果想弄清楚雲計算的來龍去脈,特別是雲計算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最好的方式也是找到這樣一個關鍵坐標。
顯然,每年一屆的雲棲大會,正是這樣一個「坐標」,成為我國雲計算行業發展歷程的見證點,也成為雲計算領域開發者和各行業從業者總結過去、規劃未來的聚焦點。
在 2020 年第一次「雲上」雲棲大會舉辦前夕,我們希望透過歷屆雲棲大會具有「坐標」意義的大事件回顧,來回溯下中國雲計算產業十四年進化的關鍵脈絡。
如果回到中國雲計算的原點,我們會發現「雲計算」和「飛天」甚至是可以劃等號的。2008 年,在那個仍然以 IOE 作為主流 IT 架構的時代裡,阿里巴巴第一次開始了以「去 IOE」為目標的技術化徵程。其中取而代之的就是要從零開始打造中國第一套雲計算系統,而這一系統在 2008 年 10 月被正式命名為「飛天」(Apsara)。
然而事實上,在當時的網際網路行業,大多數人是看不到雲計算、看到了也看不懂、看懂了也看不上的。但正如馬雲在 2010 年的一次峰會發言上所言:「如果阿里巴巴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
回到當時場景,阿里巴巴對於雲計算的篤定,最先是因為阿里巴巴必須要控制高昂的 IT 成本,必須要搭建一套又便宜又好用的新計算架構,這是生死攸關的現實因素。再一個就是阿里認識到雲計算可能成為整個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所以,為新一代計算架構取名「飛天」,阿里雲正是要有擺脫一切過往羈絆,開拓星辰大海的勇氣和目標。
從 2009 年為「飛天」寫下第一行代碼,到 2013 年飛天正式發布,成功完成了「去 IOE」化,並實現 5K 集群的調度,四年間阿里雲所遭受的壓力、懷疑和困難,多到難以置信。
歷史會垂青那些可以看得更遠的人。當時就在如何攻克「5K」瓶頸的難題前,在以開源技術為基礎的大數據系統和以自主研發的飛天為基礎的大數據系統的艱難選擇中,王堅果斷地選擇了後者,最終成就了屬於阿里雲的自主雲計算時代。
從 2009 年成立伊始,阿里雲就開始了與開發者的主動交流。同年舉辦的第一屆「站長大會」只有 400 位地方站長參加,是雲棲大會的雛形。2011 年 7 月,阿里雲自主研發的「飛天」平臺開始以公有雲計算服務的方式對外提供雲計算商業服務。這一年,站長大會更名為「阿里雲開發者大會」。
從 2011 年到 2014 年的阿里雲開發者大會,主要議題圍繞雲計算,與開發者共同展開技術、產品的可能性的探索,此時的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已然成為雲計算行業盛事。阿里雲的飛天作業系統伴隨著阿里雲不斷向開發者「布道」雲計算的進程中逐漸壯大。
2015 年,步入正軌的阿里雲,開始了高速的規模增長,使得阿里雲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雲廠商。在接下來三年時間,營收增長了近 20 倍,躋身全球雲計算市場前三,穩居中國雲計算市場第一的位置。
這一年春節前,12306 網站將春運高峰的 75%餘票查詢業務切換上到阿里雲;10 月,阿里雲又用不到 7 分鐘的時間,創造 100TB 的數據排序競賽的記錄。無論是阿里雲的計算能力還是運算規則都在得到大幅優化,越來越多的行業和個人都開始感受到雲計算帶來的極致體驗。
同一年,第一屆雲棲大會正式啟動。在兩天的大會上,阿里雲相繼發布了量子加密、DT PAI、混合雲、雲伺服器 2.0、IOT 解決方案等 15 款新品與方案。大會上,阿里雲的新品牌主張「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刷屏開發者的朋友圈。
也是在大會上,馬雲對外界表達了阿里雲的理想,即「將積累的數據、計算能力、雲的一切都分享給追夢者和創業者,能夠讓他們的夢想成真。」雲棲大會的規模和影響力,使其真正破圈科技領域,成為一場全行業的科技盛宴。
2016 年,第二屆雲棲大會上,飛天系統進一步升級,並且阿里雲已推出共計超過 100 款的雲計算產品。阿里雲所不斷升級的雲基礎設施,也開始推動各行業的數位化轉型上雲,同時也成功驗證了公有雲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此時此刻,下一場新技術變革也已在醞釀之中,這就是即將登場的智能雲平臺。
2018 年 11 月底,阿里公布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其中之一就是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集團 CTO 張建鋒同時兼任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當時這一消息讓外界驚呼,原來阿里雲居然也在做人工智慧。但如果稍微對阿里雲再做一下梳理,就會得出另一種結論:原來雲計算是人工智慧最好的搭配。
從 2015 年開始,阿里雲就陸續推出了一系列 AI 產品,包括語音識別,還有圖像識別、視覺識別等 130 多款細分產品,適用於 300 多個場景。基於這些 AI 能力,阿里雲在 2016 年緊接著推出人工智慧 ET 大腦,基於阿里雲的計算能力,ET 可以實現智能語音交互、圖像視頻識別、交通預測等多項核心技能,同時具備多維感知、全局洞察、實時決策等能力。這些能力已經具備了產業化的想像力,阿里雲因此也成為的「產業 AI」的最早推動者。
2017 年的雲棲大會以「飛天·智能」為主題,這一屆大會被視為阿里雲人工智慧的首場大秀。肇始於前一年的杭州市「城市大腦」智慧城市建設計劃,阿里雲在大會上發布了城市大腦 1.0,用以管理百萬級的車流量,大幅提升城市的通行效率。此外,工業大腦、醫療大腦、環境大腦更是將阿里雲的 AI 能力推向產業的縱深。
同時在大會上,阿里宣布成立專門推進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的「達摩院」。未來我們會看到,作為 AI 技術中臺的達摩院將承擔在 AI 算法、晶片等技術的開發和升級上的重任,而這些技術又將通過阿里雲的 AI 體系和阿里生態來推進應用轉化。
到了 2018 年的雲棲大會,杭州城市大腦 2.0 發布,形成了更為完整的城市系統和應用場景的智能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其中一些新技術方案已經對外輸出,向世界貢獻數位化智能化的城市方案,比如像 ET 城市大腦杭州特種車輛優先調度方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應用。
與此同時,阿里已經不滿足於把 AI 的底層計算能力交付給他人,已經開始布局到 AI 計算的上遊晶片產業當中。大會上,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鋒宣布,阿里巴巴將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晶片公司,而此時阿里的自研晶片技術確實是剛剛開始。
「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能做出 AI 晶片?」這是當時很多人給出的質疑,但就在一年時間當中,平頭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在 2019 年的雲棲大會上,張建鋒現場發布了「全球最強的 AI 晶片」——含光 800,成為大會的主角。在 AI 行業標準化測試的 ResNet-50 中,含光 800 推理性能達到 78563IPS,刷新了當時 AI 推理晶片的世界紀錄。含光 800 將和阿里雲的計算、數據、算法體系一起,產生雲端最強的 AI 推理算力。
這次雲棲大會上也公布了阿里巴巴 AI 每天的調用規模:每天調用超 1 萬億次,服務全球 10 億人,日處理圖像 10 億張、視頻 120 萬小時、語音 55 萬小時及自然語言 5 千億句。憑藉這樣規模的 AI 大數據,阿里可以稱得上中國最大的人工智慧公司了。
時間來到當下,阿里雲的下一步該邁向何方?這可能是今年馬上帶來的雲棲大會所要回答的問題。
過去十四年,我們見證了雲計算從無到有,從萌芽到遍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深遠影響,過去五年,我們見證了人工智慧從「技術炫技」走進生產生活,在 B 端產業落地和 C 端的消費終端當中得到廣泛應用。
這期間,阿里雲的雲計算徵程和雲棲大會的一系列關鍵性「坐標」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非常清晰的演進路徑,其中有飛天作業系統的持續演進,城市大腦不斷進化,神龍架構的快速迭代,也有達摩院的千億投入、平頭哥的造芯計劃……
2020 雲棲大會即將在 9 月 17 日至 18 日舉辦,也是雲棲大會六年中第一次完全在「雲上」舉辦的雲棲大會。從大會預告的「數智未來,全速重構」的主題和預告中,我們其實從中提前窺見一些端倪。
首先,一定會有雲計算的相關技術發布。今年年初,阿里雲就宣布未來 3 年再投 2000 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以及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上周的雲棲大會新聞發布會也已透露,將會在「前沿科技、技術產品、產業應用等領域呈現系列重磅發布」。
其次,在面向未來的雲計算技術或硬體領域,也可能會有重磅發布。正如上周發布會所說,此次雲棲大會的主論壇,將「發布雲計算和機器人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最重要的是,可能會有與「雲釘一體」的戰略相關的方向露出,這裡,或許可以讀出中國雲計算產業的第三個坐標。
今年的疫情成為我國加速數位化建設的推進器,阿里雲成為這場數位化加速的技術構建者和推動者。正是在意識到各行各業進入到這樣一個數位化的「全速重構」階段,阿里雲在 6 月提出了「雲釘一體」的新戰略架構,也就是讓阿里雲的計算結構體系和釘釘這一新型的作業系統結合,打造類似於數字經濟時代的 PC+Windows,面向各行各業,通過釘釘實現企業的數位化應用上雲。如今,時隔 3 月,阿里雲在這個方向上,又會有怎樣的演進?
2020,「數智時代」加速到來。這一次即將在雲上舉辦的「雲棲大會」,仿佛成為我國雲計算發展進程的裡程碑節點,面向過去完成對行業全面上雲的一次總結,面向未來又給傳統行業數位化轉型提出加速重構解決方案一次全新啟動。
這一次數智時代下的全行業的「數智化」全速重構,其時間周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完成得更快,但所覆蓋的行業與應用場景卻可能會更廣、更深入。而這一進程中的「玄機」和「絕招」,我們就不妨到「雲上」雲棲大會去找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