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入圈,能否改變智能汽車競爭大格局?

2020-12-27 騰訊網

加入組合,專注優勢,抱團出擊,分工明確。這就是長安汽車聯手華為、寧德時代組建智能網聯生態圈的出發點。

11月14日,長安官方宣布,將聯手華為、寧德時代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餘承東通過視頻發言稱,「百年汽車產業與ICT產業一樣面臨著新時代的變革。兩家公司強強合作,面向未來智能化、電動化汽車時代,共同打造新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和產品」。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日「華為造車」的傳聞引發大量關注和猜測,作為重量級的種子選手,巨頭華為選擇進入任何一個行業都將成為熱點。僅從戰略的角度來看,華為此次布局智能網聯汽車帶來以下思考:

11月25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雖然華為一再強調不造車,但入了汽車圈早已是實錘了。剝離榮耀後華為的重要任務是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戰略方向敲定,跑起來就快了。就像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的講話:「堅持奮鬥的目標與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此前華為造車的傳聞源於餘承東接管華為汽車業務。IRB全稱為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Investment Review Board),在華為內部屬於決策機構,任命餘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預計還是由余承東統籌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預計華為2021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降至4%,這是一個急劇的下跌。就目前而言華為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挽救手機業務的辦法,華為重啟4G手機生產的消息也並非空穴來風。第一步自救行動已經開始。有華為內部員工表示,4G晶片的供應,可以解決海外大部分區域手機和平板的需求問題,這樣就能夠把海外主要地區的渠道養住,保留隊伍和火種,等待未來的翻盤機會。但手機業務短時間內沒有發展機會,那麼圍繞手機的可穿戴設備等其他智能終端產品也不可能得到任何發展。這或許是華為押注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原因之一。

三大原因決定華為當下「不造車」

華為之所以再三強調「不造車」,一是為了打消各大汽車製造企業的顧慮,更好地與汽車製造企業合作。二是「整車為王」的時代似乎已漸行漸遠,以前在整車光芒掩蓋之下的零部件、車機系統、車載軟體、售後服務等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目光。三是華為從2014年開始布局車聯網,到現在已形成具備五大產品布局的從硬體到軟體的全套解決方案。包括了一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五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雲。

最終鎖定智能網聯汽車

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蛋糕有多大?——新「藍海」。智能網聯汽車行業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是全球創新熱點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未來二十年,智能網聯汽車將徹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智能網聯汽車簡稱ICV(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描述,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並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X(車、路、人、雲端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複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可實現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美國IHS預計到2035年全球智能駕駛汽車銷量將超過1,000萬輛;到2022年全球聯網汽車的市場保有量將達3.5億臺,市場佔比達到24%,具有聯網功能的新車銷量將達到9,800萬臺,市場佔比達94%。隨著汽車聯網技術的多樣化和聯網率的不斷提升,車聯網服務市場潛力將逐步釋放。

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提出三個發展階段,到2020年智能汽車新車佔比達到50%,大城市、高速公路的車用無線通信網絡(LTE-V2X)覆蓋率達到90%,北鬥高精度時空服務實現全覆蓋;到203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享譽全球,並率先建成智能汽車強國。此次徵求意見稿公布的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遠高於此前中國汽車業協會預計的15%。國家頂層設計將智能網聯汽車定義為戰略發展方向,產業意義深遠,重要性將與新能源汽車相當。

「三叉戟」再組智能網聯生態圈聯袂出場

如今,企業都紛紛加入一些大型商業生態圈,在互助、共生的環境中尋求自身企業的發展。縱觀全球商業的發展,商業生態圈已經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性。

1993年美國學者詹姆斯·穆爾首次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商業生態圈的出現,改變了商業舊有的操作方式,許多之前無法想像的事情變成了現實。比如在一定範圍內企業間從競爭關係變為了協作關係,實現了強強聯手「1+1>2」。

商業生態系統有三大基本特徵:

多主體結構,由不屬於單一組織的多家公司組成。它們通過數據流、服務和資金將各方參與者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不斷變化、半永久的關係網絡。

這些關係同時具有競爭性和協作性,通常包含了不同產品和功能(比如智慧型手機和APP)之間的互補。

在生態系統中,參與者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定義自身能力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共同進化。

加入組合,專注優勢,抱團出擊,分工明確。這就是長安汽車聯手華為、寧德時代組建商業生態圈的出發點。人工智慧時代,傳統車企品牌依然面臨難以躋身高端市場的尷尬,面對主導高端市場的品牌,自主車企亟待向上突圍。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華為首次與汽車企業合作,從2014年華為牽手東風起,華為多家本土車企合作。今年華為聯合一汽集團、長安汽車、東風集團、上汽集團等首批18家車企正式發布成立「5G汽車生態圈」,旨在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共同打造消費者感知的5G汽車。華為稱,5G汽車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和創新熱點,5G技術的高速率、低時延和高可靠將給智能網聯、智能交通、自動駕駛等場景打開全新的想像空間。消費者能夠感知的全新駕駛體驗、娛樂體驗,以及人、車、家全場景體驗是未來5G汽車的創新重點,是眾多車企和華為共同發力的方向。此前華為與北汽、江淮等也進行過合作,但目前來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作為和成果。

但此次「入圈」皆是有備而來。

2017年,長安汽車對外發布「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從此踏上了傳統車企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新徵程。今年11月14日,長安汽車官方正式發布了方舟架構,該架構完整覆蓋A0級-C級的所有車型。在未來智能化、電氣化趨勢下,長安方舟架構以智能和大數據賦能車身、底盤等整車基礎性能迭代進化。

2019年,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在華為的ICT業務組織中就是獨立的存在。今年開始推出布局的HUAWEI Hi Car就是典型代表。Hi Car的思路依然是以手機為核心,利用行動裝置的屬性與互聯能力將應用與服務延展到汽車。除此之外,華為利用自身的通信、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優勢,又能賦予汽車智能能力。華為在一些汽車零部件上具有競爭優勢,例如已在多款車型搭載的TBOX、毫米波雷達、高線束雷射雷達、多合一電驅動系統Drive ONE等。

智能網聯汽車最重要的部分定然是動力電池,近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成長,讓寧德時代佔盡了「天時、地理、人和」,寧德時代已然是國內動力電池的老大哥。寧德時代的加入不僅可以解決電池的供應問題,還可以帶來最先進的電池技術以及更優勢的電池成本。

對於智能網聯汽車這塊大蛋糕,各路「神仙」早就虎視眈眈,除了傳統汽車製造企業和造車新勢力,還有格力、恆大等跨界「造車」,BAT等網際網路巨頭也紛紛進場。正所謂強強聯手催生化學反應,長安、華為、寧德時代,汽車製造、ICT和智慧能源行業的三強組合,1+1+1>3的效應會上演嗎?而隨著華為的入圈,三叉戟的威力能否爆發,能否改變現有智能汽車競爭的大格局拭目以待。

世界經理人微信矩陣

相關焦點

  • 任正非談管理:華為改變競爭格局的「四大法寶」
    2000年左右,不管是任正非本人還是華為公司都面臨著生死的考驗,因為承受不了越來越大的經營管理壓力,任正非患上了憂鬱症,多次想要自殺。而隨著世界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跟著一下子進入了寒冬之中,當時華為正在進行組織變革,因為內外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很多人才紛紛出走,比如華為技術研發的骨幹人物李一男就離開華為創辦了港灣網絡。IT泡沫破滅時,我們也處於非常嚴重的危機,不僅是外部危機,還包括內部危機。
  • 從華為P30系列看光學產業競爭 大立光「獨裁」格局能否改變?
    集微網消息 早在華為P30系列尚未發布之前,就已經引起了大眾極大的關注。討論最多的,莫過於華為P30系列強大的拍照功能。3月26日晚間,華為在巴黎召開P30系列新品發布會,P30和P30 PRO兩款手機正式面世。回顧華為P30系列發布會,最為驚豔的也正是其拍照技術,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我們要改寫影像規則」。
  • 華為汽車業務現狀、競爭格局和產業鏈機遇深度解析
    無人駕駛時代的車輛架構發生較大改變——從EE(電子電氣)到「計算+通信」。 實現汽車軟體定義、持續創造價值。同樣的,智慧型手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傳統手機 格局傾覆,一定程度上或許也會在汽車行業進行重演,當前進入智能汽車行業 的企業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傳統汽車製造企業(偏硬體),代表企業豐田、 大眾;第二類是新興汽車製造企業(軟硬兼具),代表企業特斯拉、蔚來等;第 三類是網際網路企業(偏軟體),代表企業谷歌、百度、華為等。
  • 智能汽車能否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改變世界?
    網際網路使信息的傳播變得簡單而快捷,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PC是第一個使人們接入網際網路的埠。而隨著手機作為移動終端的興起,為更多的人提供了一個更廉價、更便捷的網際網路入口。伴隨著3G、4G的發展,移動互聯不斷改變著人類生活。
  • 3G和4G改變了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格局
    ,智慧型手機企業也高度關注5G,希望在5G到來的時候佔據有利的位置,筆者認為5G時代很難改變當下已定的智慧型手機市場格局。 3G和4G改變了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格局 國內第一代國產手機品牌如TCL、波導等被外資品牌打敗後,中國山寨機興起,後來中興、華為、聯想、酷派等依靠價格戰消滅山寨機崛起,形成中華酷聯四大國產手機品牌。
  • 智能終端百花齊放,能否撼動網際網路行業格局?
    小到各類傳感器、大到智能汽車,智能終端的種類已經很多,也越來越被更多用戶所接受。即使是同一類智能終端,現階段作業系統也是百花齊放,尚未形成一家或幾家獨大的格局。以智能汽車為例,市面上主流的作業系統就有Linux、QNX、iOS、SoftwareV9.0、Android、Windows CE等。
  • 華為榮耀30S官方公布配置,改變5G手機競爭市場格局的產品!
    今日上午,華為榮耀手機官方微博發布了榮耀30S的官方渲染圖,顯示其至少提供兩種顏色,採用矩形四鏡頭布局內置閃光燈,並有側面指紋識別。在此之前,榮耀官方已經公布了這臺機器的照片樣本,並表示顏色鮮豔動人,放大後細節清晰可見。他進一步透露,麒麟820擁有旗艦ISP5.0和業界領先的BM3D單反圖像降噪技術,為榮耀30s的成像質量提供了很高的保障。
  • 汽車行業:汽車車燈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
    投資摘要:  市場回顧:  截止8月28日收盤,汽車板塊上漲0.6%,滬深300指數上漲2.7%,汽車行業落後滬深300指數2.1個百分點。從板塊排名來看,汽車行業上周漲幅在申萬28個板塊中位列第14位,與上周相比上升2位,總體表現位於中遊。
  • 華為入局汽車圈 研發智能系統及汽車零部件
    近日,華為手機雖然被美國打壓嚴重,但是在國內企業小米、格力、阿里等大佬支持下也開始逐漸穩定,最近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公司經營範圍新增汽車零部件及智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建築工程。華為入局汽車圈不會是一時興起緊隨時代潮流的做法吧?
  • 蘇寧金融研究院:智能終端百花齊放 能否撼動網際網路行業格局?
    但巨大的財富效應總能激勵挑戰者,在某一領域已有巨頭的情況下,也不乏後起之秀的成功案例,畢竟中國市場是如此之大,足以容納挑戰者的雄心。找到有實力的流量合作夥伴、找到可與巨頭做差異化競爭的目標客群、營銷手段創新及大規模的投入,種種因素相結合都可能造就一顆新星。但與十年前相比,成功總歸是需要付出更多。第二個特點是巨無霸平臺的產生。
  • 打破供應鏈寡頭格局,華為智能汽車業務開啟新一輪招聘,博士優先
    在新能源汽車爆發式發展的背景下,智能化成為汽車行業的共識。於2019年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華為近期動作頻頻。業內消息顯示,華為近期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招聘公告,崗位涉及AI算法、軟體開發、自動駕駛、智能汽車系統設計等領域,應聘學歷起點為博士。
  • 智能汽車行業深度報告:華為入局智能汽車,產業價值鏈面臨重構
    第一波浪潮中,我們看好汽車智能化時代中國供應鏈的崛起,建議 從全球化擴張、國產化替代、新賽道洗牌三個維度,重點關注增量空間大、 單車價值高的細分賽道中,已經建立起競爭壁壘的行業龍頭1、 華為入局智能汽車,產業價值鏈面臨重構智能化是未來三十年前所未有的大機遇,汽車智能化是智能化時代最重要的場 景之一。
  • 法雷奧中國顧劍民:汽車智能化發展的趨勢和行業競爭格局調整
    2020年8月22日,第三屆全球智能汽車峰會在廣州正式開幕,今年的主題是提速汽車智能化打造產業新引擎,主要是討論智能汽車近兩年取得的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討論智能汽車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討論智能汽車商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
  • 迅犀智能製造如何改變企業經營的底層邏輯
    以產定銷,是傳統營銷的打法,在未來,企業競爭進入微利時代的背景下,傳播費用越來越高,庫存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同質化越來越顯著,繼續如此打法,如何持續生存下去,已經是所有企業都在面臨的危機。 以銷定產,逐步深入到C-M,這是重要的突破。
  • 華為進軍汽車圈 自帶王牌
    雖說在美國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甚至說是打壓,但華為這中國數碼龍頭企業,並沒有如某些人所想的停步於此。反而…在8月13日進行工商信息變更,經營範圍新增汽車零配件及智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建築工程,立志大規模進入新領域。 提一個問題華為加入汽車圈,你覺得能跟華為手機一樣改變行業格局嗎?
  • 2019年3C圈盤點:手機進入存量,競爭智慧屏面世……滿滿都是挑戰
    然而,除了惠及民生的政策,3C圈裡本身的風雲變幻、後浪推前浪,大佬之間的隔空喊話,更是一幕幕的精彩劇場。在2019年收官之際,為大家來盤點這一年3C圈的大事件,一起來回顧下今年科技行業的「喜怒哀樂」。
  • 汽車晶片有多重要?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上車」
    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上車」 車市零距離 發表於 2020-10-26 14:09:54   1980年8月,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7年9月,任正非與五人合夥共同成立「深圳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OPPO進軍智能家電,搭配120Hz高刷,與小米、華為競爭
    在手機領域,華為、小米、OPPO、vivo等品牌,近幾年一直引領著國產手機的風向標。這些品牌中,布局家電產品的要數小米為龍頭,尤其是小米電視,直接打破了傳統智能電視的壟斷局面,將智能電視的價格打了下來。後來華為也發布了智能電視,對小米電視也有了不小的衝擊。
  • 力推正版 Apple Music入華會否改變國內音樂格局?
    以國內大頭BAT的集團,他們各自有推出自身的音樂應用,而諸如酷狗、酷我、蝦米等等更是加劇了這個市場的競爭程度。Apple Music雖然在國外算不上風山水起,但是也算是為數不多提供優質內容的服務,進入到中國大陸這個激烈的競爭環境當中,其能否脫穎而出或者是找到自己的一席位?這值得探討。
  • 手機銷量連續下滑,智能電視能否挽救困境中的OPPO?
    據悉,在疫情的衝擊下,智慧型手機市場並不樂觀,2020年OPPO手機銷量第一季度下滑19.1%。今年第二季度更是同比下降22.7%。OPPO近幾年衝擊高端市場不力,一直在艱難轉型的路上。此次進軍智能電視,能否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