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爆炸的時代,人們對時間的感受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比如一百年來,傳統汽車工業穩紮穩打,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頗為線性,脈絡清晰。而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普及卻完全不是這個套路。20世紀初發展至今,僅僅十幾年的時間,曾經的「新勢力」特斯拉就已經成為「電動老炮」和眾多後來者的目標。「特斯拉殺手」不論中外前赴後繼不曾斷流。
與此同時,電動車的諸多概念也逐漸被消費者所熟知:三電,續航,車機大屏,安全與智能。廣告與科普齊飛。在各種概念炒過一遍之後,廠家與消費者也許都有了些許疲勞,信息和產品更新如此迅速,總不能翻來覆去就只有這些賣點吧。
所以,電動車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在哪裡?是繼續深挖痛點精進各項參數?還是尋找更多的打破傳統的革新?也許,即將在9月份到來的Lucid Air能提供一些思路。
Lucid:比特斯拉更能折騰的「新勢力」
Lucid Motors是一家來自美國矽谷的電動車企業,成立於2007年,2016年10月更名為Lucid Motors,並正式宣布開發純電動、高性能豪華車的意圖。有意思的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Peter Rawlinson正是特斯拉前工程副總裁,同時也是Model S的總工程師。
純電動霸主、特斯拉最大對手、真正的「殺手」……業內提到這家公司的時候,用詞之聳動堪比標題黨。
然而當你了解到其首款量產車型Lucid Air的各項參數後,便會覺得這些稱號並不是在開玩笑。
從已經公布的信息來看,Lucid Air 所採用的是單個功率為447 kW的永磁同步電機,並擁有單電機後驅、雙電機四驅和前一後二三電機四驅等多種模式,在性能上無需贅言。0到96km/h加速時間為2.5秒,最高時速320km/h。
在續航上,車輛更是破紀錄地配備了113kWh的可用電池。EPA續航可達517 英裡(約合 832公裡),也是一項破紀錄的數據。
此外,Lucid Air 的風阻係數為 0.21 Cd,也是量產純電動車中風阻係數最低的車型。
同時,Lucid Motors表示,得益於超高壓快充(充電電壓高達900V,峰值充電功率超過300kW),Lucid Air能以每分鐘20英裡的速度充電,20分鐘即可充電300英裡(約合480公裡)。
在後排,高配的Lucid Air雙人座椅方案可以像飛機商務艙一樣向後放倒55度,為乘客提供了躺臥的可能。從電池包布局來看,它也提供了腳窩空間,對於改善第二排腿部空間頗有幫助。
這輛車的空間表顯也非常出乎意料,擁有最高739升的行李空間,還擁有280升容積的前備箱,官方顯示這比目前最大的轎車前備箱大89%,比SUV前備箱大40%。而這些正是由於三電系統在結構上的優化。
這款處處充滿著出人意料的車型預計將於2021年交付。
未來的電動車:結構、技術與智能
Lucid Air並不止是一輛極限壓榨性能參數的電動車。甚至可以說,是新的設計思路為性能提升提供了空間和可能。由此可見,從電動車的思路出發、以電動車的概念為基礎進行設計的重要性——除了經常提到的狂暴的加速性能、環保經濟等,結構也是電動車相對於燃油車的一個重要優勢。
為了續航和性能,電池容量越做越大,而它和車輛重量、空間之間的矛盾,除了繼續將電池做小做輕,持續優化結構和布局也非常重要,這也是非常考驗工程學思維和創意思維的一項任務,這種優化和創新雖然非常困難,卻也往往伴隨著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車身結構乃至後備箱的開口方式上,Lucid Air都給人帶來了不少的新鮮感。
同樣,更長的續航裡程,更快的充電速度,更方便的補能體系,也都是電動車需要長期面對的痛點,需要技術研發繼續深入。在面對當今市場時,廠家與其在宣傳上不斷打出「我們一舉解決了續航焦慮」這樣的字眼,不如將技術信息更加清晰透明地傳遞給消費者,並找準對應的用戶群體,畢竟隨著相關概念的普及,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智能化在未來同樣重要,包括智能車機系統和自動駕駛等方面。智能化始終要圍繞電動車本身和用車場景來發展。如今,為了蹭熱點、製造宣傳的噱頭,各種奇葩的邊邊角角的功能也相繼被裝到了車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和冗餘。一輛汽車,並不是功能越多越智能。
在智能方面,特斯拉似乎仍是王者。不過從傳統車企到新造車,倒也從來不缺叫板者。
也正是在一波又一波對王者的挑戰中,誕生了更好的產品和技術。電動車之路依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