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電動車造車熱潮席捲而來

2020-12-27 電子發燒友

近期,蘋果公司被傳出將在2021年9月發布首款電動車Apple Car,這比原先規劃至少提前了兩年,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供應商預計,明年Apple Car的出貨量將初步釋放,到2022年將「全面爆發」。

這一消息無論在汽車界還是科技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由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領先的上一輪電動車大戰才剛剛交出成績單,眼下,新一輪造車大潮已經洶湧來襲。

不止Apple Car,最近一段時間,諸如嵐圖汽車、智己汽車、極狐arcfox等一些陌生的電動車品牌已經開始在汽車市場上出現。站在這些新品牌背後的,不乏東風、上汽等傳統汽車大集團,更活躍著阿里、華為、蘋果等科技巨頭的身影。

儘管電動汽車距離技術成熟、替代燃油車還有相當長的距離,但是全球汽車企業全面轉向電動化的趨勢似乎已經不可逆轉。

汽車行業正在發生的這一變化類似於功能手機向智慧型手機的革命性轉變,誰跑的慢誰就有可能是汽車界的「諾基亞」。

當第二輪電動車造車熱潮席捲而來,老牌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巨頭們都在摩拳擦掌,新玩家們究竟有多少勝算?他們又會給電動汽車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這一次是誰在造車?

12月18日,東風汽車集團(下稱東風集團)旗下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嵐圖在深圳發布了首款量產車型「嵐圖FREE」。從7月份新品牌發布到其首款車型亮相,嵐圖汽車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

在電動車造車上火急火燎的不光是東風集團,今年10月份,有媒體爆料上汽集團正在打造代號為「L」的全新電動智能汽車品牌。一個月之後,「L」項目以「智己汽車」的面目出現。

近期,智己汽車方面透露,明年1月中旬,智己汽車將同時發布兩款車;明年4月發布第三款產品,還將公布首款車型的購買方式,並接受限量預訂;在年底開始少量交付。

不難看出,在新一輪造車大潮中,傳統的汽車廠商開始發力,成為主要的推動者,它們正在爭先恐後地推出自己的獨立電動汽車品牌。比如長城汽車的沙龍智行,廣汽集團的廣汽埃安,北汽新能源旗下ARCFOX極狐等。而科技巨頭成為了重要參與者。

今年11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向外界透露,公司正攜手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和高科技的高端產品,不久之後就會和大家見面。

而就在上周,路透社報導稱,百度正在考慮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並已與吉利汽車、廣汽集團和一汽集團就這種可能性進行了談判,或組建一家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企業,但尚未達成任何協議。

不久前,網絡上傳出「小米即將發布和比亞迪聯合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的消息,同時還曝光了多張圖片。但後來雙方均已闢謠。

雖然說上一輪新造車熱潮中,百度、阿里等也參與了新造車企業的融資,可見相較「投資人」,這一次,科技巨頭們更願意作為一名深度參與者。

更有科技巨頭親自下場獨立造車,例如蘋果。該公司在2014年就啟動了「泰坦 」項目,不過後來被擱置。但近期蘋果公司被傳出將在2021年9月發布首款電動車Apple Car,當前蘋果已經向汽車零組件供應商提出了備貨要求。

實際上,在2-3年前,傳統汽車企業在談到新造車時還是不屑一顧的態度。

比如在2018年央視舉辦的一個汽車論壇上,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公開抨擊「造車新勢力」:「用網際網路、電動汽車到處忽悠,我覺得很危險,老百姓那點錢賺的不容易。」

李書福的言論在當時的汽車行業很有代表性,贏得了一些業內人士的支持,比如時任上汽集團副總裁的王曉秋也認為,「新勢力造車不靠譜,造好車,一定需要時間沉澱、經驗積累。」

當時有汽車博主認為,在樂視汽車泡沫破滅、特斯拉深陷財務困境面前,新勢力基本都是笑話,「市場已經不會給新勢力們任何機會。」

不過時至今日,傳統汽車企業對於電動車造車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彎——不再嘲笑,反而開始學習。

比如作為一款大型智能電動SUV,「嵐圖FREE」的身上就有很多來自蔚來汽車、理想汽車的影子。

在價格上,嵐圖定價不超40萬元,與理想one、蔚來ES6相當;在動力上,兩條腿走路,提供純電動和增程電動兩種動力方案;在外觀、智能配置上也學習了新造車,比如擁有4種智能座艙模式,全系標配高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在銷售上採取直營店渠道模式;也開發自己的app,通過社區的私域流量來維繫客戶。

而智己汽車同樣也學習了網際網路社區的做法,表示用戶將成為智己汽車價值鏈的核心驅動。智己汽車的用戶將成為企業研發、生產、製造、營銷等全業務鏈的驅動者。

智能汽車先行者走向成功

在新玩家加速進入電動車賽道的背後,整個汽車市場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乘聯會數據顯示,11月,國內新能源車零售16.9萬輛,同比增量為9.7萬輛,同比增速136.5%。成為國內乘用車零售增長的核心動力。其中純電動車11月零售銷量為14.2萬輛,同比增長145.4%。

第一輪造車熱潮中的代表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在11月份分別增長了109.3%、342%,蔚來汽車稱這是自今年4月以來連續第八個月實現同比翻番。

相比之下,燃油車銷量額則處於不溫不火甚至是負增長的狀態。

在資本市場上,截至目前,新造車企業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汽車的股價在年內分別增長了400%、1200%、130%和100%。

相比之下,東風集團、上汽集團、長安等傳統車企的股價則弱得多。

股價的上漲也帶動了幾家新造車企業的市值飆升。到目前為止,蔚來汽車市值已經超越了上汽集團,小鵬和理想也把長安東風集團甩在身後。

2020年來以來,電動汽車們也擺脫了「造一輛虧損一輛的賠錢貨」標籤,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均陸續實現了毛利率轉正。

除了較早實現正毛利的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也在Q2和Q3宣布進入正毛利的區間,而理想汽車的在Q3的毛利更是高達19.8%,直逼特斯拉。

汽車的世界變了

電動汽車之所以走上風口,消費者需求的轉變是其中重要原因。

幾個月之前,博主「電駒哥馬連華」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小範圍的投票——預算30-40萬元,是買特斯拉Model 3、比亞迪漢這樣的電動汽車,還是寶馬3系級別的燃油車?

「投票結果令我吃驚。」他表示。在479位參與投票的網友中,399人選擇買電動汽車,佔比83.2%;只有80人選擇買燃油車,佔比17%。

不僅是在願意花費30-40萬元購車的中產階層群體中,電動汽車在下沉市場中也廣受歡迎。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曾表示,在江浙一帶的農民,對電動汽車的接受度一年提高將近20%。

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動車能有如此的接受度,原因不難理解。

首先,電動汽車在很多地方具備不限牌、不限行的優勢。比如在上海,由於燃油車牌照價格在10萬左右,而電動車可以免費上綠牌,因此在有同樣的預算時,燃油車購買者或還需要分出其中不菲的費用以購買牌照,電動車用戶則可以用全部預算挑選到性能更好的汽車。

從使用體驗來看,電動車在加速性能和操控配置也都有很大的優勢。價格在20-30萬元檔次的電動汽車,動力水平、百公裡加速甚至可以與百萬元以上的燃油車相媲美。

「在現有的政策條件和法規法律條件下,傳統的燃油車發動機越做越小、性能降低,同時用戶對汽車性能、品質等需求不斷提升。」嵐圖汽車科技公司執行長兼首席技術官盧放表示,嵐圖希望大功率的電驅動來解決矛盾。

在智能化水平上,電動車也有明顯的優勢,在中高端電動車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開始成為標配,幫助司機解放雙腳、降低疲勞,在減少追尾方面發揮作用。此外,在智能座艙配置上,電動車更加強大,功能更加豐富,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拓展性。

就此前被廣為詬病的電動車電池性能問題,隨著技術的迭代,目前電動汽車在續航裡程方面的能力也大大提升。恆大研究院報告顯示,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航裡程從2017年第1批211.6km,持續提升到了2020年第7批的391.4km。

除了新消費趨勢變化,全球汽車產業從石化能源轉向新能源也成為了重要趨勢。

燃油車所用的汽油柴油均提煉自石油,而當前石油的分布和汽車的市場部分極不匹配。全球石油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東、俄羅斯等地區, 這些地方卻不是汽車大國,反而歐盟、美國、中國等汽車保有量很大的地區對於燃油極為苛求。

以中國為例,2019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了70%,已經連續十年超過了50%的國際安全警戒線。

而汽車是其中的耗油大戶。據2019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數據,按照中國汽車保有量2.6億輛、每輛汽車每年平均消耗1.8噸石油計算,2019年全國2.6億輛汽車消耗石油4.68億噸。按照2019年中國石油消耗總量約6.96億噸的數據計算,我國汽車消耗石油的佔比已接近70%。

除了能源安全,電動車相對於燃油車還有減少汙染的優勢。同時,電池價格的迅速下降,也讓電動汽車變得越來越便宜。

行業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的一份調查顯示,2019年電動車電池平均價格相較2010年下降了89%。報告還預測,到2023年,每塊電池的平均價格應降到每千瓦時101美元以下。

在此背景下,最近幾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紛紛出臺叫停燃油車銷售的時間表。

今年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目標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

在此情況之下,各大汽車公司也制定了停止生產燃油車的時間表。

沃爾沃表示,從2030年開始,沃爾沃將只交付電動車;本田則將於2022年停止在歐洲銷售汽油和柴油車型。在國內,長安、海馬、北汽、日產等傳統汽車廠商也表示將在2025年停止燃油車的售賣。

對於這些品牌來說,剩下轉型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了。

誰能成為新一輪勝者?

電動汽車前景雖普遍被看好,但是造車並非易事。

根據網絡上流傳的一份統計顯示,在上一輪新造車熱潮中有近50個電動車品牌。但時過境遷,僅僅有少數品牌存活下來。

這其中也給新玩家們留下了不少的警示。

首先,對於造車企業來說,電動汽車是一個投入巨大的行業,需要長期的燒錢。李斌曾經表示,沒200億不要造車;而何小鵬則感嘆,「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誇張,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

因為資金鍊撐不下去的不光是國內眾多新造車企業,在海外也不乏碰了一鼻子灰的玩家。

2016年,戴森斥資25億英鎊(約人民幣218億元)正式啟動了電動車項目,並從英菲尼迪、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梅賽德斯等全球頂尖車企招募眾多人才造車。

然而在4年過去了,2020年5月戴森卻突然宣布取消造車項目,戴森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承認,「儘管我們在整個開發過程中都非常努力,但再也看不到其在商業上的可行性。」

200億元到底行不行,其實看看特斯拉和國內這些新造車企業花了多少錢就夠了。

從2003年到2019年,特斯拉公司15年累計虧損了50億美元(約合327億人民幣)。按照李斌的說法,蔚來汽車截止到2020年第二季度,累計虧損額為220億元。而2020年前三季度又累計虧損達39.8億元。

以上市為限,小鵬汽車累計獲得185億人民幣融資,理想汽車共募集資金約130億人民幣,蔚來汽車上市前共融資融資145億。

顯然這遠遠不夠,在上市之後,這些造車企業還在持續融資。今年以來,蔚來、小鵬、理想三家造車新勢力紛紛在高位增發融資。

近期,何小鵬表示,今年小鵬汽車累計募資額接近50億美元。這個數據超過了小鵬汽車上市之前的融資總額。公開數據顯示,蔚來汽車在2020年也通過3次增發可得48.7美元的融資,理想汽車也將通過增發獲得13.6億美元的資金。

雖然在此之前,智己汽車已獲得上百億融資,而東風集團近日也宣布將投70億元用於支持嵐圖汽車發展。但對兩位新玩家而言,上百億的融資僅僅只是啟動資金,未來還需要持續「彈藥」。

不過在資金問題上,相較前輩們,第二輪新造車品牌似乎有備而來。

對於傳統汽車廠商來說,雄厚的資金實力是它們的優勢,同時為了分散投資風險,各家造車企業也紛紛找到了合作夥伴共同投資。

對比前後兩輪電動車造車熱潮,在上一輪新造車大潮中,主力更多是初創企業。這些企業的創始人有人具備傳統汽車行業背景,也有人從網際網路領域跨界而來,造車的經驗為零。

比如,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均來自汽車門戶網站;而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創業前在阿里巴巴任職,與汽車行業幾乎毫無關聯。

如今,在新一輪造車潮參與者中,已經雲集了汽車、科技兩大行業的巨頭們,將電動車「汽車+科技」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例如「智己汽車」的出資方除了上汽和浦東張江,阿里巴巴也參與其中;長安的高端電動車品牌也將與寧德時代及華為合作。

而百度被傳出在和吉利汽車、廣汽集團、一汽紅旗討論成立合資公司。就連小米也被「謠傳」與比亞迪聯合造車,在社交媒體上,「青悅S1」被傳的有鼻子有眼。

除了資金支持之外,新造車品牌要想成功還需要打造出用戶認可的產品,這需要對於汽車行業和用戶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

相比於第一輪造車企業許多門外漢相比,第二輪造車潮中很多企業都是傳統企業廠商,並且在電動汽車領域有多年的積累,在技術上比較有優勢。

但是在C端消費者的把握上卻是傳統企業廠商的弱點,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接觸用戶、做好用戶體驗卻是阿里巴巴、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優勢。因此對於智己汽車們來說,和網際網路巨頭的結合可以說是優勢互補。

從總體上看,第二輪新造車企業相比上一輪的企業在資金、專業性、用戶渠道上有著較強的優勢,看起來似乎生存機率更大。

當然,這對於經歷過艱難掙扎才存活下來的蔚來、小鵬、理想來說,未必是個好消息。

在嵐圖FREE汽車發布後,外界紛紛將這款車與理想ONE進行對比,認為對後者形成了挑戰。

有意思的是,就在當天,理想汽車也對外宣布向用戶交付超過3萬輛理想ONE,表示創下了國內新能源車企首款車型最快交付記錄。

不過對於增程式這個「小眾」市場來說,嵐圖和理想第一要務可能還是共同做大市場而不是內鬥,在官方層面上,雙方也是呈現「惺惺相惜」。

就像李想在朋友圈裡說的,「在一個領域有認真用心的新選手進入,絕對是好事情,可以快速增加這個領域的關注度和消費者的信心。」
       責任編輯:tzh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新玩家入局,第二波造車潮起
    上一輪新造車熱潮經過殘酷的淘汰僅剩下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等為數不多的生存者;現在,蘋果、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直接參與的第二輪造車運動又來了。新玩家的入局,會給電動汽車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由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領先的上一輪電動車大戰才剛剛交出成績單,眼下,新一輪造車大潮已經洶湧來襲。不止Apple Car,最近一段時間,諸如嵐圖汽車、智己汽車、極狐arcfox等一些陌生的電動車品牌已經開始在汽車市場上出現。站在這些新品牌背後的,不乏東風、上汽等傳統汽車大集團,更活躍著阿里、華為、蘋果等科技巨頭的身影。
  • 第二波造車潮起:蘋果、阿里、百度們為何都來了
    由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領先的上一輪電動車大戰才剛剛交出成績單,眼下,新一輪造車大潮已經洶湧來襲。不止Apple Car,最近一段時間,諸如嵐圖汽車、智己汽車、極狐arcfox等一些陌生的電動車品牌已經開始在汽車市場上出現。站在這些新品牌背後的,不乏東風、上汽等傳統汽車大集團,更活躍著阿里、華為、蘋果等科技巨頭的身影。
  • 傳奇人物李一男造車,瞄準理想的增程式電動車
    半年中央研究院副總經理,兩年成為公司總工程師,4年位居華為公司副總裁,時年27歲,一度作為任正非的接班人;2000年李一男出走華為,創建港灣網絡,兩年後成為華為最大的競爭對手;2006年華為17億收購港灣網絡,李一男回歸華為;2008年跳槽至百度任首席技術官;2010年加盟移動任12580CEO;後來幾經周折,2015年創辦牛電科技,即小牛電動車
  • 老牌車企宣戰造車新勢力
    配圖來自Canva可畫今年以來國產新能源市場新政不斷,先行一步的「造車新勢力們」藉此東風,一掃過去的「陰霾」個個身價「暴漲」。最新出臺的「十四五」規劃,更將新能源汽車送上了風口。在此背景下,國內老牌車企們也開始加大力度全速前進,以擁抱即將到來的電動化熱潮。而在老牌車企集體入局之後,新一輪電動車大戰也就此打響。
  • 蘋果、百度、阿里巴巴等入局造車,他們會是跨行業搶奪者嗎?
    這一系列的消息,似乎都在預示著,一股科技公司的造車浪潮正在席捲而來。而伴隨著這群科技巨頭的入局,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的廝殺,已經不宣而戰。(2)科技大佬的「造車夢」,從何而來?譬如,車企在選擇供應商時,大多都會繞開或者警惕打算造車的「跨界玩家」們。而一些科技公司雖有造車的實力,但此時發誓不造車也有這方面的顧慮。
  • 新一輪網際網路造車熱升溫,滴滴比亞迪能擦出什麼火花?
    隨著電動車時代的到來,幾乎所有人都按奈不住造車的衝動。但是對於一款汽車來說,除了內燃機之外,其他從設計到銷售整個體系流程也是非常複雜。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在段時間內掌握這些門道,無論投入多少資源,都會困難重重,即使如今風光無限的特斯拉,當年也曾數次遊走在破產的邊緣。今年,隨著滴滴官宣比亞迪代工之後,華為、阿里、百度甚至小米都以不同的方式開始新一輪進軍汽車行業的舉措。】
  • 小米造車是假, 電動汽車新一輪擴張是真
    這兩天有消息稱,小米要攜手比亞迪造車,而且還是電動敞篷車,售價84999元。當然,很快地,這「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就被小米高層證明是謠言。此前對華為造車的猜測和小米造車的謠言能傳播開來從側面證實了一件事,中國電動汽車正在啟動新一輪高速擴張。
  • 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與電動車的新方向
    20世紀初發展至今,僅僅十幾年的時間,曾經的「新勢力」特斯拉就已經成為「電動老炮」和眾多後來者的目標。「特斯拉殺手」不論中外前赴後繼不曾斷流。與此同時,電動車的諸多概念也逐漸被消費者所熟知:三電,續航,車機大屏,安全與智能。
  • Model Y 上市,造車新勢力不急,著急的是豪華品牌純電動車
    你認為Model Y的上市只會讓造車新勢力難過嗎?非也!更難過的是傳統豪華品牌旗下的純電動車。 如此一來,Model Y的價格又會比同級別造車新勢力的車貴很多,而造車新勢力的車因為價格相對較低,選裝的配置較少,所以還是有競爭力。
  • 百度下場造車:自動駕駛起個大早,電動車趕個晚集
    總之,在這個電車革命的前夕,科技公司紛紛下場造車,此前還有蘋果造車、華為造車被任正非「一劍封喉」等消息引發熱議。 你要問不謂俠看好百度造車嗎,至少第一眼要比樂視造車、恆大造車靠譜。
  • 又一家造車新勢力計劃IPO:零跑汽車或將明年下半年登陸科創板
    原標題:又一家造車新勢力計劃IPO:零跑汽車或將明年下半年登陸科創板 摘要 【又一家造車新勢力計劃IPO:零跑汽車或將明年下半年登陸科創板】同為造車新勢力的零跑汽車加速了
  • 百度轉型造車,中國電動車企兵強馬壯,或將重演手機業崛起神話!
    造車新勢力們狂飆急進,蔚來汽車市值已經超過大眾汽車。比亞迪也已成為世界一流電動汽車廠商。 而1月11日,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百度宣布正式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
  • 網際網路造車熱潮之後,如今的網際網路車企怎樣了?
    在網際網路造車運動中,湧現出了很多很多新興的造車企業,比如說大家熟知的樂視汽車... 再比如說,那些大家不熟知的:由金山軟體副總裁創辦的奇點汽車、騰訊YY獵豹等公司高管共同投資的小鵬汽車...首先我們來看下處於風口浪尖輿論前沿的幾家網際網路車企:蔚來汽車、樂視汽車、車和家、小鵬汽車、奇點汽車等現在的狀況。
  • 蘋果造車,勝算幾何?
    幾乎所有科技巨頭都試圖涉足汽車領域,既有一開始即明確不造車、只提供系統和技術支持服務的微軟和IBM,也有從最初躬身入局親自造車到造車夢斷、轉型軟硬體研發的谷歌和戴森,更有最近時不時登上熱搜的華為和蘋果。  儘管同為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巨擘,但蘋果和華為在是否跨界造車上卻持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 造車新勢力的2020年:從新手成長為真正的勢力
    向傳統車企發起正面攻勢不少車圈人士把 2020年 定義為中國智能電動車的元年,在我看來,這一年同時也是造車新勢力對傳統燃油車企發起正面攻勢的元年。經過這一年,活下來的頭部造車新勢力們銷量爆發、市值飛漲、現金流充裕、知名度攀升……儘管仍然飽受質疑,但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 滿屏都是紅叉叉:造車新勢力迎來大敗局,僅極少數艱難上岸
    因此不管對於自主品牌傳統廠商還是造車新勢力廠商,成片倒閉是很多車企必然要面臨的結局。如果說很多傳統車企在過往的幾年中,很多還有過高光時刻,尤其是在2014年—2017年,國內的廉價SUV熱潮碰上小排量購置稅減半的那段時間,那麼很多造車新勢力的退場則更像是胎死腹中,從上半年已經公開退場的這幾家造車新勢力來看,還沒有一家廠商真正推出銷量像樣的量產車,包括拜騰、博郡、賽麟、長江等車企,有人可能會說,賽麟不是還推出邁邁了麼?怎麼能說是沒有量產新車呢?
  • 極狐阿爾法T,不一樣的造車新勢力?
    6年前,由網際網路巨頭主導的中國造車新勢力紛紛湧現,蔚來、小鵬、威馬、理想......它們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定義了電動智能車的模樣。6年後,另一波造車新勢力也在紛紛加入戰局,由傳統車企孵化的埃安、智己、嵐圖等一眾新高端電動品牌,在第一波玩家做好了新興市場的前期培育工作後,正試圖用自己的聲音重新給「電動智能車」下定義。
  • 84999元,小米造車?百度自己也造車了
    小米集團總辦副主任徐潔雲在微博回應「小米造車」事件稱:「掌握一個原則就行: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此前還傳出如小米收購某車企、小米自研汽車、小米入股某車企、小米新出汽車核心周邊、MIUI For Car等等。
  • 大多數處在「PPT造車」階段!造車新勢力迎來「生死時速」
    今年上半年500多家註冊企業中,大多數處在「PPT造車」階段――造車新勢力迎來「生死時速」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造車新勢力淘汰賽加速。即使是頭部企業蔚來、威馬、理想和小鵬,也經歷著「生死時速」般的嚴峻考驗。
  • 自主品牌紛紛發布新架構,新一輪競爭始於「架構化造車」
    大眾最早提出「造車平臺」,在平臺之上誕生了模塊化的生產與管理理念,後來是豐田推出TNGA火起來,領克也推出了CMA。今年以來,長城發布檸檬與坦克平臺、吉利發布SEA浩瀚架構、奔騰發布無限方程FMA架構、長安發布方舟架構、北汽發布IMC智能模塊化架構……好像,不知不覺間,汽車行業已然邁入了架構化造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