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王永田:記憶中的算盤

2021-01-06 陝西法治網

【作者簡介】王永田,筆名,邏輯思維,喜歡音樂,書法,酷愛文學,散文發表在網絡平臺。《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前幾天,掃舍(大掃除)時,妻子從二樓問我還要這東西不?我仰視一看,是一個算盤,我急忙回答,"要"、要",我忙上樓把算盤拿在手中,仔細端詳,這不是父親留給我的算盤嗎?楠木的,用抹布一抹,黑亮黑亮的,拿在手中沉甸甸的,雖然年代久遠,看起來還很完整,並沒發現那兒殘缺!頓時勾起了我的回憶!

算盤還有個別名,叫盤子。據考證,它起源於古老的漢朝,興盛於宋、唐。

後傳至到日本、韓國。被聯合國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製作簡單,操作方便,幾千年來一直為人們廣泛使用,經常操作會提高人手指的靈活度,同時還可以訓練大腦的思維能力。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談出了人們的視野,使用頻率也逐漸減少,但人們並沒有忘記它。

算盤的材質有楠木,有華木,等,顏色有紅,黑,黃等,杆子有九桿,十一桿,十三桿,十五桿,至於為什麼用單數做杆子,不得而知。現在還有一種小算盤,銀行專用,塑料做成的。

在我的童年記憶裡,父親當時是生產隊的記工員(後來選為會計),每年到夏收,秋收後,要把全村幾百人幹活的工分統記匯總,核算糧食每戶的分配數量。到了年終決算時,幾個生產隊的會計員集中在我家,一個人念,其它幾個人打算盤,念的人聲音清亮,只聽念到,"打一個多少多少,再打一個多少多少」,只聽到算盤珠子噼裡啪啦的響聲,真好聽,打完以後幾個人的結果數字要一樣,否則要重新再打。直到數字相符為止。

就這樣,一個生產隊匯總完,另一個生產隊,最後決算,記得一般要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

算盤不會說話,掌握在誰的手裡,產生的意義不同,在舊社會,地主給窮人算租子,算欠款利息如何利滾利,到了商人手中核算盈虧,……。

生產隊時到了年終決算時,遇到了欠收年份,算盤一響,糧錢精光,社員們幹一年到頭,不分錢,還透支,貧窮的歲月年復一年,歲歲年年。

父親的盤子打的快而準,在我們周邊很有名氣,帳目清楚,決算及時,在公社每年都是名列前茅。

我在父親工作時的場景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也產生了想學算盤的欲望,那時候,小學己開設了珠算課程,黑板上掛一個長六七十公分長的毛盤子,教一些簡單的單位數加減法,但是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要學好還是很困難。

學算盤,先要定位,那時同學們就用一條寬窄和算盤梁子一樣寬的紙條用漿糊貼上,寫上,個,拾,百,千,萬,位置,這樣就不會撥錯位子。

加減乘的口決好記也好理解,但是除法就難了,人常說,四七歸,流眼淚,可想而知它的難度,因為那時年齡小,對除法口決理解不了,覺得很抽象。

父親就給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我,比如,二一錢作五,就是一元錢兩個娃分,每人五角,三個娃分一元叫三一三剩一,四個娃分叫四二錢作五,等等

那時候,父親讓先把口決全部背熟,這樣會事半功倍,得心應手,準確無誤!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還教會了我怎樣打獅子滾繡球及更為複雜的計算方法。在數字太大的情況下,有時還需要用懸珠!

我在父親手把手的授教下,終於學成了珠算。曾經在九十年代初,幫糧站在營業室核算,營業室的工作量很大,有時一幹就是晚上十二點。

人們還給算盤的口決譜寫了有針對性而有意義的形容詞,比如說,誰幹活幹的快,就叫"三下五除二",誰生意做成功了就叫打好了自己的如意算盤,誰的腦子愛算計就叫誰的小九九打的好。誰給人辦事慢慢騰騰,想辦不想辦,就叫一推六二五,事情辦到最後叫作九九歸一。……等等

我現在把我家祖傳的算盤掛在我的書案牆上,每每看到,就會想起過去的艱難歲月,懷念聰明能幹慈善的父親。我要把算盤看在眼裡,珍藏在心裡,讓溫謦的回憶永遠縈繞在我的腦海裡,不曾忘記。

我還將用算盤計算偉大的祖國有多少座大橋,有多少公裡高鐵………!

祝願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用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算出人民的幸福指數!

作者/來源:渭南文壇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渭南文壇|爺爺,我又夢見了您 作者/賀金花
    本來明天是父親的生日,應該是要給父親慶生的,可我卻只想把這些心中的記憶寫下來。我想父親也一定和我一樣思念爺爺吧。我很怕,怕時間飛逝,怕我會忘記,怕爺爺終有一天不會出現在我的夢裡。寫於2020年12月4日晚【作者簡介】賀金花,1992年3月出生於渭南西塬,喜歡讀書,愛好文學,平時喜歡寫小說,發表一些生活感悟。《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 渭南文壇|書香墨韻的味道 作者/楊敬臣
    誰也說不清……清晨,晨曦透過隱隱若現雲霧,描摹了濃墨書香的人間仙境,一聲畫眉鳥啼驚醒了沉睡良久的墨香,歡快而清新,秀氣而淡雅,是《淮南子·本經訓》中倉頡的手筆吧。常言道,一日之計在於晨,朗朗書聲傳來,一頁又一頁的翻過,墨香在指尖流淌,仿佛觸摸著歷史的年輪。
  • 渭南文壇|菲的來電 作者/純子 主播/可可
    面對空蕩蕩的大房子,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尤其是生病中的人,該是多麼寂寞無聊!於是菲想找個人聊天。「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該打給誰,思量再三,才選擇了你!」聽著菲的心裡話,我很感動,至少我還有陪人聊天的功能,至少菲很信任我這個同學!菲用輕鬆愉快的語調講述著自己的不幸遭遇,我認真傾聽,偶爾安慰幾句。
  • 渭南文壇|拜嘯霖:《沙苑「過事」記憶》
    所以「過事」時事先要恭請一個德高望重、善於協調、處事周全、受人尊敬的「鄉公」,首先和主家對要過的「事」進行一番細緻的溝通、合計,對事前、事中、事後想得到想不到的「情況」有個心理準備。「鄉公」自己責任清楚了,就開始「擺支」幫忙的,首先確定的是「禮房」管錢、管物、動文墨的,抬腳動步離不了錢,進入事中免不了消耗物品,過「喪事」的並行安排「報喪」「拱(箍)墓」,喜事的話有些事情主家事前已經考慮了不少……進入事中的分工,「鄉公」早已熟悉得滾瓜爛熟,管廚做廚的一攤子、請戲管戲的一攤子、搭棚擺置的一攤子、賃借碗筷品碟杯盞茶壺的一攤子、接禮待客支客的一攤子
  • 我記憶中的算盤和珠算
    由於123456789×8=987654312,再加上9後就是987654321,而九遍小九九的結果直接就是1234567890,在算盤上顯示的就是所有珠子的數字都前移了一位。  那時我曾問父親:「你一個字不認識,怎麼會打算盤的呢?」他告訴我,他是當年在河下王漢斌家的燒紙作坊裡打燒紙時,看王家帳房先生經常練三遍小九九,看的次數多了,就學會了。
  • 渭南文壇|風景如畫天留山 作者/孫益儉
    從豐原鎮出發半個小時,很快就到了天留村,我還聯繫了花園兩個朋友,把他們接上來同為遊伴,花園朋友中佔穩還拿著他專門攝影的相機,為旅程錦上添花。行程中,佔穩老弟為我們也攝了好多照片,把此行留在了記憶中。為古城以詩為念。天留山古城悠然藏在綠谷中,單等遊人瞻其容。小憩補氣蓄精銳,談笑揮汗登頂峰。
  • 家·傳承 | 櫃檯上的算盤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全國、省市婦聯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要求,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培養時代新人和弘揚時代新風中的重要作用,助力「三個全域」建設,餘杭區婦聯自5月開啟了
  • 渭南臨渭區對冷鮮產品進行排查,69批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2020-09-01 00:17:42 來源: 渭南文壇 舉報
  • 在現在的生活中 大部分人是不是都已經不用算盤來算數了
    雖然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算術工具性能的要求提升,導致算盤這一種工具被漸漸地摒棄,變得不再常見,但是算盤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內涵非常之高。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古代的計算器算盤。在古代社會技術的方法還比較原始,古書上說古者無文字節省違約是大大節氣,省市小小節期生。在商朝時期有了完備的文字系統之後,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也隨之產生。
  • 渭南文壇|樊春亮:韓城旅程,從吃一碗清香可口的餛飩開啟
    據明末清初,方以智的《通雅》中記載了關於餛飩名稱的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相傳漢代時,有兩個匈奴首領渾氏、沌氏,此二人窮兇極惡,欺壓人民,百姓恨之入骨,但又敢怒不敢言,就悄悄以麵皮包裹肉餡,吃了就像吃他們(渾和沌)的肉,從而大快人心,因而「渾沌」形同「餛飩」。第二種說法是渾沌是古代傳說中的中央之帝,天生而無七竅。
  • 賈平凹感慨文壇淘汰率高 稱文壇是個殘酷的名利場
    :「文壇是個殘酷的名利場。」  賈平凹上世紀70年代初進入文壇,80年代成為中國第一代文學明星,多部作品被影視劇改編,90年代因《廢都》走入低谷,但仍然頑強寫作,新世紀10年筆耕不輟,今天他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壇堅持寫作時間最長的作家,對「文壇」二字的領悟,他最有發言權。
  • 12月1日 新聞中的渭南事(組圖)
    新聞中的渭南事,一起來了解下吧!【第 60 屆國際小姐大賽中國大賽西安賽區活動在渭南滷陽湖舉辦】近日,第 60 屆國際小姐大賽中國大賽西安賽區活動在渭南滷陽湖正式啟動。本次大賽由社團法人國際文化協會、華夏時代(北京)廣告傳媒有限公司主辦,陝西炬壕城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渭南滷陽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協辦。此次活動標誌著西安賽區海選全面啟動。
  • 老物件:圖三以前理髮用,圖六老式算盤
    【老物件:圖三以前理髮用,圖六老式算盤】石碾子,我們家有一個,但從我記憶中好像就沒見用過,一直放在屋簷下面,以前家裡養的狗冬天就喜歡蹲在下面。【老物件:圖三以前理髮用,圖六老式算盤】手工做的嬰兒車【老物件:圖三以前理髮用,圖六老式算盤】手工推子,理髮用,不過會夾住頭髮…以前理髮,理完經常耳朵上還有點小傷【老物件:圖三以前理髮用,圖六老式算盤】水缸,90年代之前,農村是沒有自來水的,也沒有水管。大多數農民家裡都會有一兩個水缸,用家裡的壓井壓出水然後盛滿水缸,做飯洗臉喝水都是直接從水缸裡杳水。
  • 網友圍觀「珠算入非遺」 集體陷懷舊誰還用算盤
    對眾多80後而言,算盤是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作為小學生涯中的一門必修課,不少學校都要求學生會使用算盤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並且要背誦珠算口訣。在網友們的回憶中,算盤並不是失落的老物件,而是充滿了歡樂、溫情或是勾起體罰記憶的身邊的「朋友」。  @張堅:小時候偶爾把算盤丟在地上當滑板,喜歡玩又不敢經常玩,怕壞了被父母罵,對算盤還是很有感情的。
  • 焦作人的算盤情結:多次搬家不捨得扔掉算盤
    然而遺憾的是,現在很少有人會用算盤開高次方。梁女士表示,如果您會用算盤進行開高次方計算,該館可以為您進行記錄或錄像。■劉芳:多次搬家不舍扔掉算盤今年50多歲的市民劉芳曾搬過幾次家,家裡的算盤一直沒捨得扔掉。「我有算盤情結。」劉芳說。 據劉芳介紹,她小時候經常背珠算口訣,至今還記得。
  • 我國早期歷史文化,最早的算盤,最早的比重計
    大家好,我是周偉琳,今天給大家帶來我國《最早的算盤》,《最早的比重計》最早的算盤算盤,是我國發明創造的古代科學成就之一。我國人民使用算盤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真正流行最廣泛的珠算書也是中陽來年,因此,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算盤最早的國家。
  • 渭南故事如何國際化表達?「世界你好 我是渭南」交出滿意答卷
    為了更好地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中展現秦東大地上的渭南新形象,2018年10月,渭南與國際在線陝西頻道攜手,建立了「世界你好我是渭南」——渭南新形象全球多語種對外傳播平臺。自此,一段構建國際化新形象、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新旅程正式啟航。
  • 一把老算盤
    自己看著老師的示範動作,默念「三下五去二」「七上二去五進一」等口訣跟著做,後來日復一日地練習,沒有遊戲裡的樂趣、沒有閱讀中的愉悅、沒有運動場的歡笑,只有不斷和變換的數字較勁,手指上下翻飛,感覺越來越單調、乏味和枯燥。經常稍不留神就打錯了。一旦錯了,只有清盤,從頭再來,這令人沮喪。為了讀數方便,初學時,我還在算盤中梁貼上膠布,標註個、十、百、千、萬等計數單位。
  • 渭南高新區渭南美益特發動機減排技……
    3月19日,渭南高新區渭南美益特發動機減排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角 技術人員正在對EGR冷卻器進行氣密測試 渭南高新區渭南美益特發動機減排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發動機廢氣再循環處理系統產品開發、生產與銷售,擁有新型熱端電動
  • 2017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練習:算盤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練習:算盤 2017-02-14 11:1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