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永田,筆名,邏輯思維,喜歡音樂,書法,酷愛文學,散文發表在網絡平臺。《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前幾天,掃舍(大掃除)時,妻子從二樓問我還要這東西不?我仰視一看,是一個算盤,我急忙回答,"要"、要",我忙上樓把算盤拿在手中,仔細端詳,這不是父親留給我的算盤嗎?楠木的,用抹布一抹,黑亮黑亮的,拿在手中沉甸甸的,雖然年代久遠,看起來還很完整,並沒發現那兒殘缺!頓時勾起了我的回憶!
算盤還有個別名,叫盤子。據考證,它起源於古老的漢朝,興盛於宋、唐。
後傳至到日本、韓國。被聯合國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製作簡單,操作方便,幾千年來一直為人們廣泛使用,經常操作會提高人手指的靈活度,同時還可以訓練大腦的思維能力。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談出了人們的視野,使用頻率也逐漸減少,但人們並沒有忘記它。
算盤的材質有楠木,有華木,等,顏色有紅,黑,黃等,杆子有九桿,十一桿,十三桿,十五桿,至於為什麼用單數做杆子,不得而知。現在還有一種小算盤,銀行專用,塑料做成的。
在我的童年記憶裡,父親當時是生產隊的記工員(後來選為會計),每年到夏收,秋收後,要把全村幾百人幹活的工分統記匯總,核算糧食每戶的分配數量。到了年終決算時,幾個生產隊的會計員集中在我家,一個人念,其它幾個人打算盤,念的人聲音清亮,只聽念到,"打一個多少多少,再打一個多少多少」,只聽到算盤珠子噼裡啪啦的響聲,真好聽,打完以後幾個人的結果數字要一樣,否則要重新再打。直到數字相符為止。
就這樣,一個生產隊匯總完,另一個生產隊,最後決算,記得一般要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
算盤不會說話,掌握在誰的手裡,產生的意義不同,在舊社會,地主給窮人算租子,算欠款利息如何利滾利,到了商人手中核算盈虧,……。
生產隊時到了年終決算時,遇到了欠收年份,算盤一響,糧錢精光,社員們幹一年到頭,不分錢,還透支,貧窮的歲月年復一年,歲歲年年。
父親的盤子打的快而準,在我們周邊很有名氣,帳目清楚,決算及時,在公社每年都是名列前茅。
我在父親工作時的場景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也產生了想學算盤的欲望,那時候,小學己開設了珠算課程,黑板上掛一個長六七十公分長的毛盤子,教一些簡單的單位數加減法,但是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要學好還是很困難。
學算盤,先要定位,那時同學們就用一條寬窄和算盤梁子一樣寬的紙條用漿糊貼上,寫上,個,拾,百,千,萬,位置,這樣就不會撥錯位子。
加減乘的口決好記也好理解,但是除法就難了,人常說,四七歸,流眼淚,可想而知它的難度,因為那時年齡小,對除法口決理解不了,覺得很抽象。
父親就給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我,比如,二一錢作五,就是一元錢兩個娃分,每人五角,三個娃分一元叫三一三剩一,四個娃分叫四二錢作五,等等
那時候,父親讓先把口決全部背熟,這樣會事半功倍,得心應手,準確無誤!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還教會了我怎樣打獅子滾繡球及更為複雜的計算方法。在數字太大的情況下,有時還需要用懸珠!
我在父親手把手的授教下,終於學成了珠算。曾經在九十年代初,幫糧站在營業室核算,營業室的工作量很大,有時一幹就是晚上十二點。
人們還給算盤的口決譜寫了有針對性而有意義的形容詞,比如說,誰幹活幹的快,就叫"三下五除二",誰生意做成功了就叫打好了自己的如意算盤,誰的腦子愛算計就叫誰的小九九打的好。誰給人辦事慢慢騰騰,想辦不想辦,就叫一推六二五,事情辦到最後叫作九九歸一。……等等
我現在把我家祖傳的算盤掛在我的書案牆上,每每看到,就會想起過去的艱難歲月,懷念聰明能幹慈善的父親。我要把算盤看在眼裡,珍藏在心裡,讓溫謦的回憶永遠縈繞在我的腦海裡,不曾忘記。
我還將用算盤計算偉大的祖國有多少座大橋,有多少公裡高鐵………!
祝願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用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算出人民的幸福指數!
作者/來源:渭南文壇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