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算盤和珠算

2021-01-06 網易

2020-09-09 15:32:06 來源: 淮安大白話

舉報

  算盤和珠算

  星期日,老伴讓我到東長街北首一家叫做「流均醬油」的店裡去打醬油。一進門就見到女老闆吉玉華正低著頭熟練地打著算盤算帳,不由讓我這個八十歲的老人眼前一亮,許多關於打算盤、用珠算的往事一下呈現在自己眼前。

  

  我的父親是個地道的農民。他鬥大的字不識一籮,一生都未拿筆寫過字。可是,他卻會撥算珠,還能打三遍小九九。

  「三遍小九九」是當時學珠算的最基本的練法。就是將「123456789」遇數加同樣數字,連加三遍,相當於將「123456789」乘以了8。還有七遍小九九,是將「123456789」連續加七遍,也是相當於乘以了8;九遍小九九,是將「123456789」連續加九遍,相當於乘以了10。由於123456789×8=987654312,再加上9後就是987654321,而九遍小九九的結果直接就是1234567890,在算盤上顯示的就是所有珠子的數字都前移了一位。

  那時我曾問父親:「你一個字不認識,怎麼會打算盤的呢?」他告訴我,他是當年在河下王漢斌家的燒紙作坊裡打燒紙時,看王家帳房先生經常練三遍小九九,看的次數多了,就學會了。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剛上學時,老師是把珠算列為一門功課教的。老師教的時候是在大黑板上掛上一把毛算盤。這種算盤的穿珠杆子上都纏上豬鬃,使珠子不好上下滑動,以方便老師教課。

  剛開始學算盤時,難度最大的是背口訣。像加法口訣是「一上一,二上二,三上三……三下五除二,四下五落一……」那時使用十六兩一斤制的秤,在定下單價讓你計算多少錢時,就必須背熟每兩的折算口訣: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否則,你就算不了。

  

  算盤,中國這一古老的算帳工具曾在社會上流行了2600餘年,現代意義上的這種算盤,在元代已經普及使用。我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時,據說算盤還曾經在其中發揮過一定的計算作用。筆者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擔任過農村生產大隊會計九年多,後來又先後在水利、鋪路等工程上擔任財供員,因此曾和算盤打了十多年交道,對算盤有著很深的情感。

  算盤有木質的、陶瓷的、銅鑄的等等許多種。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有人舉行過電子計算機和算盤的算帳比賽,那時算盤的速度還佔了上風。然而隨著電子科技的不斷進步,複雜的計算已經讓算盤望塵莫及了。手機普及後,簡單的計算在手機上撥拉幾下就出來了,誰還會把又笨又重的算盤帶著呢?算盤終於退出了日常計算的歷史舞臺。因此,在今天的市面上,已經很少見到有人使用算盤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網友圍觀「珠算入非遺」 集體陷懷舊誰還用算盤
    集體陷入懷舊】  「珠算入非遺」的消息,引發了網友的熱情圍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還記得珠算口訣嗎?對眾多80後而言,算盤是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作為小學生涯中的一門必修課,不少學校都要求學生會使用算盤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並且要背誦珠算口訣。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新華社發  前晚,珠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昨天,許多網友爭相曬自己的珠算記憶和「技藝」,對自己能夠掌握一項「非遺」很自豪。不過,記者採訪部分學校後發現,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算盤一時半會兒還難回小學課堂。
  • 傳統算盤為何是上二下五珠?珠算口訣是啥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現在人們在進行數字計算的時候,基本上會使用計算器,已經很少有人會使用算盤了,下面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算盤的結構吧!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算盤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簡便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現在說珠算有1800多年的歷史,應該就是根據這個時間點計算的 。不過,那時候的算盤運算法與今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渭南文壇|王永田:記憶中的算盤
    前幾天,掃舍(大掃除)時,妻子從二樓問我還要這東西不?我仰視一看,是一個算盤,我急忙回答,"要"、要",我忙上樓把算盤拿在手中,仔細端詳,這不是父親留給我的算盤嗎?楠木的,用抹布一抹,黑亮黑亮的,拿在手中沉甸甸的,雖然年代久遠,看起來還很完整,並沒發現那兒殘缺!頓時勾起了我的回憶!算盤還有個別名,叫盤子。據考證,它起源於古老的漢朝,興盛於宋、唐。
  • 我小學是老師還說珠算永遠都不過時,還有人比較說珠算比計算機快呢...
    ,還有人比較說珠算比計算機快呢,那時還有珠算協會。那時的財務人員也人手一個算盤。20多年過去了,我也成了財務人員,再沒有摸過算盤。您的這個速算,難道不是另一個珠算嗎?
  • 有專家提議「中小學恢復繁體字識讀和珠算」,網友:腦洞太大
    但是繁體字也經常會出現,比如在書法作品中,現在的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華人中使用的也大多繁體字,可以說簡化字是主流,繁體字是補充。繁體字筆筆畫繁複,認讀書寫有一定難度,建國以後,為了儘快提高國民的識字率,所以化繁為簡,大力推行漢字的簡化工作。1955年1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布《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並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
  • 珠算是怎麼發明的?
    在交談中,周總理向李博士問到美國的計算機情況時,李博士首先回答了有關問話,之後又提到:「我們中國的祖先,很早就創造了最好的計算機,就是到現在還在全國通用的算盤。」周總理對李博士的回答,感慨良久,向在座的中央有關同志說出了珠算界奉為經典的名言:「要告訴下邊,不要把算盤丟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險。」他的關於「不要把算盤丟掉」的指示,從此成為激勱和鼓舞中國珠算界積極開拓和發展珠算事業的巨大動力。
  • 一把老算盤
    工作三十年,輾轉四地,搬家多次,陪伴在我身邊的,始終有一把算盤,捨不得丟棄。結緣這把算盤,是在1987年。那年,我考取銀行學校。當時,《珠算》是一門課程,財經類中等專業學校的標配是學生人手一把算盤。不打一手好算盤,好像就不是學校畢業似的。剛入學,我即領到了算盤,就是現在這把,它很平常。但接下來的日子並不平常,甚至是煎熬。
  • 珠算重回小學你支持嗎?重慶政協委員黃燕蘋《珠算提案》已被採納
    算盤,別說10後、00後,就連90後都有點陌生。珠算作為一種計算方式顯然已經不是先進的生產力,但作為千年來延續的傳統文化,珠算自有其魅力。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重慶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燕蘋表示,她今年又寫了一份提案——《關於推動將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
  • 電子計算機時代,珠算的功能還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應用
    從它誕生時起,就為人們所運用,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它古老,人所共知,考察一下它的歷史,更可以一目了然。說它年青,主要是因為其內涵十分豐富;其邏輯系統性還有待於進一步概括整理,使之趨於完備。在現代,它仍被廣泛的應用;看未來,仍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著眼於電子計算機時代,它的功能還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應用。
  • 珠算申遺催火算盤收藏 老算盤要價近20萬(圖)
    核心提示  近年來,在各大藝術品拍賣會上,算盤成了收藏市場的"寵兒",一把清代的碧玉算盤以160萬元成交,一件海南黃花梨算盤,成交價達到了16.8萬元。珠算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進一步催火了算盤收藏市場。
  • 在現在的生活中 大部分人是不是都已經不用算盤來算數了
    大家好 我是知心張大爺 在我們上小學的時候 是不是都有學習過算盤 大家都還麼有忘吧 那麼大家知道算盤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嗎? 作為中國技術方面的代表性工具,算盤在其產生及發展的2000多年間,對中國人日常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 珠算 吹響文化傳承的號角
    筆者家中有一個珠子磨得發亮的算盤,聽家人說是姥爺那一輩人留下來的,那一代人的算盤打得很嫻熟,算盤也是任何一個櫃檯都少不了的工具。筆者在小學的時候背過珠算口訣表,能夠計算簡單的加減法。然而,如今卻都忘記了,依稀記得「滿十進一」的規則,卻早已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想必與筆者有相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 珠算申遺成功勾起白領懷舊情結 如意算盤如今幾人打?[圖]
    不過,記者採訪發現,如今使用算盤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會計、出納等財務工作者也已經棄用算盤多年。滬上算盤收藏家告訴記者,現在算盤最大的功能是掛在牆上作為裝飾品。    白領紛紛「背口訣」    珠算申遺成功,不少70後、後年輕白領不由地回憶80起兒時學習珠算的經歷。「小時候拿算盤當滑板耍的童鞋默默舉手……」「你還能背出多少珠算口訣?」
  • 中國珠算申遺成功五周年 百度LOGO變算盤
    中國珠算申遺成功五周年 百度LOGO變算盤時間:2018-12-04 15:33   來源:IT之家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珠算申遺成功五周年 百度LOGO變算盤 12月4日消息 2013年12月4日,在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後,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正好是珠算申遺成功五周年
  • 珠算重回小學課堂?你怎麼看
    在去年全國兩會上,黃燕蘋委員就提交了「建議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數學課程」的提案,並且教育部對這一提案進行了復函。教育部有關部門已經明確,在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將研究把珠算作為一種文化列入小學數學課堂。把珠算納入中小學課程,不算是一個新話題了。2013年,中國珠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就有專家提議讓珠算重回小學課本。
  • 焦作人的算盤情結:多次搬家不捨得扔掉算盤
    「朱載堉不僅用橫跨81檔的特大算盤進行開平方、開立方的計算,還用這個大算盤算出開高次方,將2的12次方根精確到小數點以後24位。經考證,這是世界上最早用算盤進行開高次方的記錄。」梁女士說。據記載,這個大算盤其實是朱載堉計算樂律學的一個工具。他還提出了「異徑管說」,並以此為據,設計並製造出弦準和律管。
  • 算盤是古老的計算工具,使用靈便準確,你可知算盤是何時發明的?
    算盤又作祘盤,可以說是我國計算方面的代表性工具,在產生及發展的2000多年間,對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算術工具性能的要求有所提升,但是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準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尤其算盤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內涵也是非常的高。
  • 珠算列入非遺重掀教育熱潮 幼兒學用「五珠寶寶」
    據《新聞晚報》報導,算盤,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近日,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直到上世紀90年代,珠算還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但在之後被取消。這和常規的算術有何不同呢?楊老師告訴記者,「1+2=3」其實是一種抽象的、運用數字概念的算術,幼兒學的時候很難理解,所以家長、老師教的時候要用道具,最簡單的道具就是手指。不過,中國老祖宗發明的算盤是一種遠比掰手指更好的道具,它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器,而且能用作數學啟蒙的教具。通過撥算盤,幼兒可以直觀地理解數字和加減法——撥入、撥出幾顆珠子,一目了然。
  • 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重視傳承珠算文化
    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座落於河北省省會滹沱河畔,是一所以財經類專業為主的綜合性高等職業院校,學校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2015年10月建成的會計文化展室,面積近200平米,將會計產生發展通過各類算盤、貨幣、帳簿、會計工作用具等實物展品和圖片資料等形式進行展示,可同時容納近百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