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廚餘垃圾的分類與處理,是實現垃圾減量、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筆者發現,雖然各地有關部門和志願者為實現廚餘垃圾的分類與處理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成效仍舊不十分穩定。
廚餘垃圾的分類難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廚餘垃圾的組成成分多樣、乾濕混雜、自發酵條件不同、腐爛程度不一,倘若不及時處理和清運,極易產生惡臭氣味。尤其是個別地方要求對廚餘垃圾進行破袋投放,使很多群眾難以適應。
是否有一種方式,使得城市居民廚餘垃圾足不出戶就能夠得到處置,達到垃圾減量目的?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有人發明了廚餘垃圾處理器,並且發展成為一個行業。它能有效地將廚房中各種食物垃圾,通過粉碎研磨成糊漿狀液體,經管道隨水自然排出。如今在發達國家,廚餘垃圾處理器的家庭普及率超過80%。
然而,城市居民廚餘垃圾處理並不是安裝和使用了廚餘垃圾處理器那麼簡單。原因是經過處理器處理後的廚餘垃圾,會進入到城市汙水管網系統,最終達到汙水處理廠。而目前我國的汙水處理管網布局、處理率、處理後等管理與配套措施還不夠完善。在這種條件下大規模地推廣使用廚餘垃圾處理器,需要從供給側對現有的城市汙水處理進行整體審視。
城市汙水主要分為工業廢水、生活汙水、醫療廢水和徑流汙水四大類。目前除大型工業企業與醫療機構按照規範要求設有前置的廢水處理裝置之外,很多情況下是四水合一直接進入到城市汙水管網,最終集中到為數不多的幾個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經過四水合一的混合,汙水成分變得極為複雜,極大地增加了處理難度,並限制了產品的應用範圍。由於城市汙水管網的路徑過於冗長,甚至會發生沼氣爆燃和汙水外溢事故,增加城市安全的風險隱患。
要想全面推廣廚餘垃圾處理器,首先要改變四水合一的模式。
生活汙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汙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來自住宅、企事業機關單位、教育機構或體育場館等類似的公共設施構築物的廚房、洗滌房、浴室和廁所排出的汙水。生活汙水的特點是有機質與固體物質含量高,密度與沉降比大,高溫下容易發酵分解,不適宜長途在橫向管道輸送。實踐證明,較為成功的做法是在集中處理之前儘可能做到分散處置。一般是在一定的人口容積範圍之內,譬如社區或鄉鎮,規劃建設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汙水處理裝置。
生活汙水經處理後會產生有機肥料等產品,可源源不斷供應鄉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為城市提供農副產品的車輛單向運輸費用,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
倘若在全國全面推廣使用廚餘垃圾處理器,按照「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要求,這將是一筆十分巨大的投資,在廚餘垃圾處理器的生產、安裝與售後服務領域,將創造眾多的就業崗位。
這一理想模式如何實現?對於市政設施管理、設計、生產和運營的部門與企業而言,如何適應城市居民大面積使用廚餘垃圾處理器之後的生活汙水的組分變化;如何按照科學合理的布局實施汙水處置裝置的運營與管理,確保城市安全;如何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與管理規程,保證產品的性能指標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這一系列的技術難題,實施規範和標準指引,才有可能將城市居民廚餘垃圾處理的「關鍵小事」處理好。
在城市居民廚餘垃圾處理領域,銀行保險業要一如既往地繼續發揮助推器和穩定器的作用,無論是投資建設還是在風險管理方面,都要發揮重要作用。
為引導居民大面積安裝廚餘垃圾處理器,屬地的地方政府可以藉助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組織當地居民和相關企業,結合下水管道的更新維修,通過集中採購招標,採取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居民掏一點、維修基金出一點的方式,降低改造安裝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