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與北岸暗埋段精準「牽手」

2020-12-25 大連日報



1


2


3


4


5


6


7

    /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吉存 /

    12月9日凌晨3時45分,歷經17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

    大連灣海底隧道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又一項技術條件複雜、環保要求高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也是我國首個採用PPP模式投資建設的跨海沉管隧道。隧道全長5.1公裡,共由18節沉管組成。此次安裝的E1沉管為非標準管節,長135米,寬33.4米,高9.7米,重約4.1萬噸。12月8日10時30分,在6艘拖輪組成的拖輪編隊拖帶下,我國首個沉管浮運安裝專用施工船組「津安2」和「津安3」拖帶E1沉管準時起航。經過2次航道轉向,13時29分,順利抵達系泊區並開始管節系泊作業;21時20分,沉管沉放各項準備工作就緒。9日凌晨3時45分,首節沉管與北岸暗埋段完成精準對接。

    6條拖輪運沉管海上「散步」

    12月8日10時,記者在大連灣海底隧道乾塢南側海面看到,津安2號和津安3號沉管安裝船已經騎跨在編號為E1的首節沉管兩頭,重達4.1萬噸的沉管只露出水面不到10釐米,6條拖輪陸續靠近安裝船開始系纜作業。

    6條拖輪組成一支浮運編隊,首尾各1條拖輪,中間4條拖輪,一起配合拖運首節沉管。本次首節沉管安裝浮運從塢口到達安裝位置只有1.4公裡,但浮運編隊需要在海上行進一個英文字母V形的軌跡,才能到達預定位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浮運編隊行進的速度要比普通人散步的速度還要慢。

    本次承擔施工的津安2號和津安3號沉管安裝船,以及承擔沉管隧道海底碎石鋪墊施工的津平1號等專用船舶,全部來自於港珠澳沉管隧道建設。中交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總經理部總工程師張海英說:「雖然比港珠澳大橋的33節沉管作業量少,但施工難度和安裝技術要求更高。首先,需要滿足抗凍的要求;其次,隧道有一部分巖基,但是還有一部分軟基,需要有一個基礎的軟硬協調的處理技術;另外,隧道曲率半徑更小,對沉管預製和安裝來說,要求也更嚴格一些。」

    「巨大積木」海底對接誤差毫米級

    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是我國北方海域的第一條大型沉管隧道工程。沉管安裝,打個通俗的比方,就如孩子拼積木,一塊塊「積木」做好後,在海底組合在一起。沉在海底,形似巨管,稱之為沉管。

    18節鋼筋混凝土管節中,有6萬噸重的180米標準直線管節13節,4萬多噸重的曲線管節5節,由北向南依次將沉管從預製場浮運至指定區域並進行水下安裝。沉管隧道的最終接頭,採用國內首創的「頂推法」工藝,實現全陸上作業施工。最後一段管節安裝完成後,頂推最終接頭完成,實現隧道貫通,最終完成路面鋪裝、隧道內裝、機電工程等施工。

    大連灣海底隧道建設工程全長5.1公裡,其中沉管海底隧道長3035米,為預製安裝沉管結構,沉管段由18節預製管節組成,單個管節重約6萬噸,與航空母艦遼寧艦的滿載排水量差不多。

    填補我國跨海通道領域碎石基床整平工藝空白

    記者了解到,E1管節施工海域為巖石基礎,地質狀況較差,無法採用全抬升式常規整平船插樁作業,研發團隊在國內首創整平船全漂浮式整平工藝,填補了我國跨海通道領域碎石基床整平工藝空白。

    為確保沉管對接安裝,研發團隊歷時三年攻關,科研立項25個,完成專項施工方案140項,克服了對接端水域狹窄、帶纜方式繁瑣、沉管縱坡大、安裝精度要求高等諸多技術難題。正式安裝前,施工團隊對安裝船舶及作業系統進行了適應性升級改造,並組織1次浮運空載演練、5次沉放重載演練、8次系泊演練,確保浮運安裝操作萬無一失。

    同時記者獲悉,「津平1」是一艘平臺式拋石整平船。它之前完成了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全部33節沉管的碎石基床鋪設任務,創造了±4釐米標高誤差、合格率100%的新紀錄。

    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年初,作為遼寧省重大民生工程的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項目復工復產後,市城市管理局及中交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總經理部堅持項目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兩手抓、兩手硬、兩手贏,確保了工程項目按時間節點有序推進。昨晨,首節沉管安裝成功,標誌著隧道施工進入全面生產建設階段。

    大連灣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正是落實大連市城市總體規劃,加強大連灣南北兩岸的聯繫,拓展大連市城市發展空間,促進大連經濟發展,早日實現「鑽石港灣」的「兩岸一體化」的需要。建成通車後,將與光明路延伸工程及已竣工的光明路、振連路一道,成為又一條進出主城區、連接主城區與新市區的快速主幹路。

    1.津安2號和津安3號沉管安裝船「騎」著首節沉管向北岸沉管隧道接頭靠近。

    2.潛水員潛入水下,查看對接情況。

    3.工程人員在岸上監控水下蛙人工作動態。

    4.首節沉管順利安裝,「津安2」和「津安3」上的施工人員勝利下船。

    5.沉管浮運安裝專用施工船,將海面下的首節沉管與北岸暗埋段精準對接。

    6.北岸暗埋段已經初具模樣。

    7.E2、E3沉管存放在沉管儲存區,等待進行二次舾裝作業。

    圖·視頻·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王華

相關焦點

  • 首節沉管成功安裝!大連灣海底隧道全國新突破!
    12月9日曆經17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標誌著我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
  • 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有了重大進展
    文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畢重偉  本報訊 12月9日凌晨3點45分,大連灣海底隧道北岸施工現場燈火通明。歷經17個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這標誌著我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實現零的突破。
  •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管成功安裝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管正在浮運對接(中交一航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9日消息(記者賈鐵生)12月9日,歷經17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
  • 我國海底隧道有了重大進展
    12月9日凌晨3:45,歷經17小時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並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在我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中實現零的突破。
  • 中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實現「零」突破
    中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實現「零」突破 時間: 2020-12-09 15:05:48  |  來源:中新網 12月9日
  • 大連灣海底隧道和深中通道同日進行海底沉管安裝
    大連灣海底隧道和深中通道同日進行海底沉管安裝 2020-12-09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智能化!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安裝
    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智能化!6月17日,歷經34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西人工島在40米深海下實現「深情一吻」。此次安裝剛剛經歷颱風「鸚鵡」的幹擾,克服了技術首創、船舶首制、氣象多變、長距離浮運等多個困難挑戰,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先行」助力加速。
  • 大連灣海底隧道首個單項工程投入使用
    4月20日大連灣海底隧道乾塢子項工程臨時圍堰開始拆除標誌著乾塢子項工程全面具備沉管預製條件大連灣海底隧道首個單項工程正式全面投入使用乾塢子項工程是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的沉管預製場,是國內最大的沉管「加工廠」,主體面積約16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包含東、西兩個塢室,每個塢室可同時預製3個沉管。
  • 青春奔跑在海底隧道復工一線
    28歲的中交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項目部南岸施工隊施工員冀子龍快步行走在施工現場,檢查咬合樁施工質量。大連灣海底隧道是我國北方第一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工程,海底隧道全長約5.1千米,其中沉管海底隧道長3035米,由18節預製管節組成,單節沉管最大重量約6萬噸。
  • 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海底安裝成功
    據廣東交通集團發布消息,6月17日11: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完成了首次「海底初吻」。 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更標誌著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登上了新的技術高峰。
  • 終於等到你~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建設核心船舶全部到場
    近日,安裝船「津安2」、起錨艇5號抵達大連灣大化碼頭。至此,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建設核心船舶全部到場。 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建設核心船舶有4艘,分別為整平船「津平1」、安裝船「津安2」、「津安3」、供料船「拌和7」。船舶到場後,項目部將在項目公司、總經理部的帶領下緊鑼密鼓做好沉管浮運安裝演練的準備工作,為首節沉管順利安裝做好船機保障。
  • 世界最寬海底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對接完成完成
    6月17日11時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進展。(蔡敏婕 嶽路建)6月17日11時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進展。
  • 與海底隧道有關
    4月11日,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建造的第一條海底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建設工程進入海底基床整平試驗階段,為今年工程重大節點按時完成邁出了關鍵一步。4月11日12時,曾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擔任全部33節沉管的碎石基床鋪設重任的英雄船舶「津平1」輪在「交工3」、「交工41」、「交工55」三艘拖輪的拖帶下從停靠碼頭離泊,緩緩駛入試驗水域,並通過錨系、拖帶等方式在指定水域進行調整紮營,為海底沉管基床整平試驗做好相關準備。
  • 深埋沉管海底隧道,全長6700米,如果漏水怎麼辦?
    它的建成拉近了內地與港澳的聯繫,極大地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港珠澳大橋三地相連,隔海而建,使得大橋的設計使用了更加複雜的技術,它不僅是一座跨海大橋,也是一條海底隧道。該隧道全長6700米,是中國第一條海上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海底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裡程長,海底深,讓人不禁擔憂。如果隧道裡的縫隙漏了,隧道裡的人還有活路嗎?這個不用擔心。
  • 第78集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
    然而,第一節的成功安裝並不意味著後面32節安裝都可以簡單地複製進行,嚴苛的海洋環境和地質條件,使得施工風險沒有辦法進行預知。在沉管對接過程中,最後一節沉管安裝的限制條件最多,而且兩邊的沉管都已經安裝成型了,可以進行調節的空間也很小,所以這節沉管安放的精度決定了沉管隧道最終的理想程度,可以說最後一節沉管的接頭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 深中通道8萬噸沉管完成海底對接!
    深中通道8萬噸沉管完成海底對接!相比於E1、E2管節,E3管節安裝首次進入海平面20米以下深水區。沉管離開一體船掩護,完全暴露在船體擾流範圍內,管體控制難度大;定位纜首次深水區作業,管節位置不易調整。
  • 6萬噸巨無霸沉入海底,難度超越港珠澳大橋
    據了解,和港珠澳大橋類似的是,深中通道也要途經伶仃洋,同樣要採用沉管技術,建設者也是港珠澳大橋的同一個團隊。確實深中通道與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類似,深中通道海底隧道也是通過東西人工島來進行連接。而且目前世界上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就是我國正在建造的深中隧道,首個澆築完成的E1管節是非標準管節,重達6萬噸,肯比一艘國產航母的排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