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31日 11:28 基建兔 責編:張文星 作者:基建兔
8月28日,深中通道E3管節在北鬥衛星系統的指導下,經出塢、浮運、系泊、沉放等工序,首次挺進20米以下深水區,順利完成對接。標誌著深中通道在踐行海洋強國戰略、走向深藍上邁出關鍵一步。深中跨江通道工程項目總長約24千米,是世界級的「橋、島、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確定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連接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溝通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功能組團的重要交通紐帶,是粵東通往粵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
27日凌晨2點,世界首制運安一體船 「一航津安1」從桂山牛頭島啟航,帶E3管節逆流而上,經過近50公裡航道浮運,於下午2點抵達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附近施工水域,並開展相關準備作業。晚上9點,E3管節開始沉放。
深中通道項目採用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國內缺乏相應設計標準、建設技術及經驗,尤其在島隧結合部實現人工島與沉管對接混凝土澆築質量控制、鋼殼沉管多次轉場的結構質量控制以及管節長距離浮運安裝的風險管控等都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相比於E1、E2管節,E3管節安裝首次進入海平面20米以下深水區。沉管離開一體船掩護,完全暴露在船體擾流範圍內,管體控制難度大;定位纜首次深水區作業,管節位置不易調整。
本次沉管安裝,首次正式引進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通過測量塔數據實時計算沉管三維動態,指揮人員精準掌握船管在海底的具體位置。此次成功安裝,驗證了北鬥系統在跨海通道工程中的實際效用。最終,經拉合、水力壓接,28日凌晨3點,E3管節與E2完成對接,實現「深海之吻」。
深中通道2016年12月28日開工建設。深中通道東起深圳市寶安區鶴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橫門樞紐,全長24千米,其中有6.8千米長的沉管隧道;深中通道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 。
深中通道具有『超寬、變寬、深埋、回淤量大、採砂坑區域地層穩定性差』五大技術難點,工程規模和技術難度前所未有。沉管標準管節長度165米、排水量約8萬噸;32個管節平均每個用鋼量約1萬噸;單個管節由2500多個獨立倉格構成,數量大、規格多,工藝參數控制及施工組織難度大等。
按照計劃,深中通道項目年內將完成5節沉管的運輸安裝,目前任務已完成過半。E3為第二節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8萬噸,基於前期經驗,各作業環節施工效率均有提升,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進程再加速。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際網路,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