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電子皮膚成功研發 可全天候自愈

2020-12-04 環球網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本報訊 記者武自然 商瑞、通訊員焦德芳報導:日前,天津大學張雷、楊靜團隊成功研發出「全天候自癒合材料」,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能在嚴寒、深海與強酸鹼等極限條件下快速自癒合,有望成為機器人、深海探測器與極端條件下各類高科技設備的「超級電子皮膚」。相關成果已經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自癒合材料採用先進超分子技術合成。顧名思義,它可以不藉助外界能源,模仿人類皮膚組織自我修復,顯著提高材料的使用壽命與安全性。但現有自癒合材料在極限條件下表現不佳,亟待攻克相關技術瓶頸。

對此,張雷、楊靜團隊利用不同性質的親水基團與雙硫基團,成功合成了可在多種極端條件下快速自癒合的彈性體材料。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新型自癒合材料在室溫下可實現10分鐘內快速癒合,癒合後可承受超過自身重量500倍的重物。在零下40攝氏度低溫、過冷高濃度鹽水下,甚至在強酸強鹼性環境中,均表現出高效自癒合性能,堪稱「全天候」自癒合材料。

「下一步,我們計劃將材料應用於電子皮膚傳感器,讓極限環境下的機器人能夠感知體表壓力、水流、溫度等,為先進電子設備打造真正的『智能皮膚』。」張雷說。

相關焦點

  • 超級電子皮膚問世 天津大學研發「全天候」自癒合材料
    記者31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張雷、楊靜團隊日前成功研發「全天候自癒合材料」。該材料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能在嚴寒、深海和強酸鹼等極限條件下快速自癒合,有望成為機器人、深海探測器和極端條件下各類高科技設備的「超級電子皮膚」。
  • 超級電子皮膚成功研發,可進行自我修復
    日前,天津大學張雷、楊靜團隊成功研發出「全天候自癒合材料」,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能在嚴寒、深海與強酸鹼等極限條件下快速自癒合,有望成為機器人、深海探測器與極端條件下各類高科技設備的「超級電子皮膚」。
  • 早高FENG:超級電子皮膚成功研發/人工智慧工具可以使照片清晰60倍
    ▎超級電子皮膚成功研發 據經濟日報消息,日前天津大學張雷、楊靜團隊成功研發出「全天候自癒合材料」,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能在嚴寒、深海與強酸鹼等極限條件下快速自癒合,有望成為機器人、深海探測器與極端條件下各類高科技設備的「超級電子皮膚」。
  • 受傷的電子「皮膚」可以自我癒合
    了解機器人,就關注「南陽機器人」……前不久,我國天津大學的張雷、楊靜團隊成功研發「全天候自癒合材料」,也就是當今科技界所說的「電子皮膚」。張雷團隊的這項研發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能夠在嚴寒、深海和強酸鹼等極限條件下快速自癒合。
  • 電子皮膚究竟擁有怎樣的感知功能和自愈能力?
    而如今,電子皮膚(E-skin)的出現為義肢的發展,乃至人類醫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豐富的感知功能電子皮膚是一類具有多重感知能力的電子產品,通過採用柔性、可癒合材料作為基底,使其能夠向人類或者其他生物皮膚一樣同時具備感知和柔韌的特性。在科技發展的今天,科學家們對電子皮膚做出了相當多研究,也催生出了許多實用性產品。
  • 陳根:可拉伸自愈新型電子材料,引領未來科技主流
    陳根:可拉伸自愈新型電子材料,引領未來科技主流 2020-06-03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研發出「自愈」電極 鋰電池壽命極大延長
    來自史丹福大學與美國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研發出了世界首個自愈電極,而其秘訣就在於包在電極上的彈性聚合物,它能捆住在電極上出現的微小裂縫,並自行癒合,該項技術為研發下一代鋰電池開創了新局面
  • 可塑「電子皮膚」可自行修復,可回收利用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可塑性,自我修復和完全可回收的「電子皮膚」,其應用範圍從機器人和假肢開發到更好的生物醫學設備。電子皮膚被稱為e-skin,是一種薄而半透明的材料,可以模仿人體皮膚的功能和機械性能。
  • 新型柔性電路室溫下可自愈 被切斷後一分鐘可恢復通電
    美國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在室溫下即可實現自愈的柔性電路,即便被完全切斷也能恢復原來的導電性。新成果有望在柔性電子產品、機器人、人工皮膚、仿生假體等領域獲得應用。  這種電路由一種具有自愈功能的導電凝膠製成,具備高導電性、柔韌性並能在室溫下實現自愈。
  •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是電子工業發展新趨勢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負責龐大的信息交換。它能夠收集外界刺激,並把這些刺激轉換成壓力、疼痛和溫度等人體可感知的信號,具有柔軟、舒適、可自愈、可新陳代謝等特點。創造出具有類似人類感官能力的人造皮膚一直為人類所嚮往和追求。
  • 引導人類未來的高端黑科技產品——電子皮膚!終將取代手機?
    ​ ​說到電子皮膚,很多人都會想到遊戲。今天說的這個電子皮膚它可不是遊戲裡面的那個電子皮膚。它呢本身是一種電子檢測裝置,卻具有人體皮膚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在未來發展中還會高於人體皮膚的功能。那麼這個電子皮膚採用的是什麼技術?它有哪些用途呢?未來的發展前景又如何呢?今天就好好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款高端的黑科技。
  • CU Boulder打造出具有延展性、自愈能力的電子皮膚
    據外媒報導,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一下簡稱CU Boulder)近日研發了一種新的「電子皮膚」。 這個設備是一個電路板,但它不像大家習慣看到的那些硬式印刷電路板。它具有延展性、可完全回收利用,最棒的是,它可以粘在人體皮膚上從而能在幾乎身體的任何部位上增加一層電子層。
  • 柔性電子皮膚貼片會用到哪些電極?
    圖1 心血管健康管理系統的可穿戴和可植入監測設備 皮膚適應性表面電極源於表皮電子學的概念(圖2a)。Au由於其生物相容性、化學惰性和合適的半細胞電位,是表皮電極材料的首選。
  • 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可編程 會自愈
    科學家們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由青蛙幹細胞生成的有生命的自愈機器人。當地時間1月13日,美國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在其官網上發布新聞稿,宣稱佛蒙特大學與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共同開展研究,利用非洲爪蟾早期胚胎中的皮膚細胞和心臟細胞,創造出了首個活體機器人「xenobots」(異種機器人)。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iCANX Talks Vol.16 /// iCANX 大家好,7月31日 iCANX Talks 有幸請到了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鮑哲南教授為我們作線上報告,鮑哲南教授介紹了可拉伸可自愈電子皮膚的研發
  • 科學家研發高性能環保超級電容器 有望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
    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成功改進了超級電容器原型的體積電容性能、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教授Albert Nasibulin表示:「我們打造了一個超級電容器原型,經過1000次的拉 據外媒報導,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Skoltech)、芬蘭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合作,設計了一款高性能、環保、可伸縮的超級電容器
  • 潘麗坤:電子皮膚應變傳感器的方向感知和超快自修復雙網絡水凝膠
    因此,可以通過RRC隨時間的變化來區分頭部運動的方向,從而突出了PBPM水凝膠在電子皮膚中的廣闊前景。值得注意的是,如圖3和圖4所示,基於PBPM-2的傳感器可用於靜態和動態地監視模型人員關節的變化。圖3 PBPM-2水凝膠作為一種柔性的電子皮膚應變傳感器,直接連接到義肢的每個關節上,以模擬對人體真實運動的檢測。
  • 美研發新型活體機器人:超級計算機設計,活蛙細胞組裝而成
    美研發新型活體機器人:超級計算機設計,活蛙細胞組裝而成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20-01-15 08:10
  • 新型電子皮膚,可自行修復可循環利用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終結者》,裡面有個場景,大BOSS被槍擊後,皮膚竟然幾秒鐘就能痊癒如初。如今,這項「黑科技」幾乎已變成現實,雖然沒有電影裡那般玄幻,但科學家發明的這種「電子皮膚」可塑性好,能夠自我修復且完全可回收。
  • 最牛的「可穿戴設備」——電子皮膚
    當今社會,可穿戴智能設備已經普及開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腕帶等,不過要說最牛的「可穿戴設備」,應當非「電子皮膚」莫屬!在人們的印象中,硬體通常都是堅硬且有一定形狀的,而電子皮膚卻是像皮膚一樣柔軟的硬體,可被加工成各種形狀,用途十分廣泛。比如,它能依附在設備表面充當外衣(比如機器人外衣),還可以應用在遭遇嚴重皮膚創傷(比如燒傷或皮膚疾病)的人體修復手術中。這種新型人造皮膚可以感受外界壓力、溫度等的變化,並通過電路向我們的大腦發送信號,從而產生近乎真實的觸覺。其靈敏度之高,甚至可感知到20毫克螞蟻的重量!